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的事实不断教育着他们,使他们在斗争中更加理性和现实,他们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不是杀几个宦官或权臣那么简单,要干就干彻底一点,改朝换代也再所不惜。
  在他们眼中,袁绍是可以高举的一面旗帜,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现在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联系同志和豪杰,把准备工作做到最充足,一旦最佳时机到来,立即出手,一举而成。
  于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随着袁绍回归京师也转到了洛阳,除了以上骨干分子外,他们还秘密联系了各地的豪杰志士,史书记载竟然达到上千人之多。但这样一来,无论做得多么机密,也不能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一天,新的宦官首领之一中常侍赵忠对下面的人说:“袁绍这个人只顾抬高自己的身价,不断招募、私养侠士,不知要想干什么(此儿欲何所为乎)?”这话后来传到了袁绍的叔父、本朝太傅袁隗耳朵里。袁隗立刻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把袁绍痛责了一番,限袁绍马上断绝与那些江湖朋友的来往,应公府征辟老老实实出来做事,以绝他人非议,不给袁家带来灾祸。袁绍也预感到有树大招风之虞。刚好在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征袁绍为属下(掾吏),袁绍这一回不再扭捏作态,痛快地应征了。
  袁绍到大将军府上班以后,深受何进的倚重。他本人利用这个舞台,变得更加活跃。听说老朋友曹操重新复出担任军职,袁绍立即前来拜访。
  袁绍给曹操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但他不会说得太深,因为曹操还不能算他们的核心成员。不过,袁绍很清楚,曹操可以视为“自己人”。
  【四、政变未遂】
  黄巾起义成就了一大批英雄,他们即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大将军何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黄巾起义所成就的,在其后的若干年中他成为帝国最具实力的人物。
  中平四年(187年)河南尹治下的荥阳县发生小股农民起义,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是何进的弟弟何苗,他组织力量镇压了这次起义。这本不算多大的功劳,但因为主角是何苗而被大大渲染了一番,何苗居然被封为车骑将军,从一名地方干部直接挂上了中将军衔。
  皇甫嵩、朱俊等名将们看了肯定会气个半死,因为在他们南征北战辛苦了大半辈子时,也不过才到准将、少将这个层次。但大家都很无奈,谁让人家宫里宫外都得势呢?
  何进心里也很明白,外戚的身份就是那么回事,不能太当真,实力才是一切。如果不在朝廷内外建立起稳固的根基,名位越高越容易出事,一觉醒来可能会稀里糊涂地被满门抄斩。前一个外戚窦家,窦家之前的梁家,都是前车之鉴。
  要想根基牢固,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时候袁绍在家乡服完丧回到洛阳,何进听说袁绍的大名,觉得可以拉拢和利用,于是主动提出征辟。
  袁绍也把何进看做是成就大事可以借用的一面旗帜,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何进告诉袁绍,可以把他的朋友都介绍过来,想担任什么职务只管提。袁绍也不客气,立即开出了一张有二十多个人的名单来,上面不仅有“奔走之友”里的何、张邈、许攸,还有袁术、荀攸、郑泰、王允等。何进给他们分别任命了官职,都是要害职位。其中,何为北军联合参谋长(北军中侯),袁绍的弟弟袁术为虎贲卫队司令(虎贲中郎将),荀攸为天子的机要秘书(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王允被何进任命为身边的参谋(从事中郎)。这些人里,除“奔走之友”外,郑泰是著名的党人,王允即前面讲过的曾经担任豫州刺史被宦官迫害险些杀头的那个人。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袁术和荀攸。
  袁术也是袁逢的儿子,在血统上是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在法律上却是袁绍的堂兄弟。因为袁绍已经过继出去,当了袁术伯父袁成的嗣子。
  虽然都是一个父亲,但袁术为袁逢正室所生,袁绍为袁逢的妾或丫环所生,因为这一点袁术一向看不起袁绍。
  袁术在仕途上也很顺利,像曹操一样先在家乡汝南郡被举为孝廉,因为出身好,分配到一个好工作,到尚书台担任尚书,后来担任军职,成为北军五营之一的长水营指挥官(长水校尉)。何苗升任车骑将军后,把空下来的河南尹一职给了袁术,之后他再次升迁,担任更重要职务,成为准将一级的天子近卫军指挥官(虎贲中郎将)。
  荀攸字公达,出生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小曹操两岁。他是著名的颖川郡荀氏家族成员,是荀的侄子(但却比荀大六岁)。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做过广陵郡太守。史书上说荀攸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若干年后,荀攸和荀都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曹操这次回京成为新军的将领之一,主要精力放在军队的训练上。袁绍对曹操的能力十分欣赏,尽管袁术多次在他面前流露出对曹操的不屑,但袁绍始终认为曹操是一个可以合作、能够一起商议大事的人。袁绍与曹操之间的联系,主要靠双方的老朋友许攸、张邈等人从中传递。
  许攸还经常到外地去,按照袁绍的安排四处活动。他们联络的对象是各地的豪杰,以及地方上的要员,冀州刺史王芬就是他们发展的对象之一。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冀州刺史王芬手里积攒了一定实力,活跃在他周围的几个人,包括已故太尉陈蕃之子陈逸,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术士襄楷,一个叫周旌的沛国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梦想着改朝换代。
  许攸到达冀州后,与王芬建立了秘密联系。许攸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灵帝刘宏正打算回河间国老家看看,时间可能就在当年夏天。由洛阳到河间国,必须路过冀州刺史部的辖区。
  许攸带来的消息让大家一阵激动,王芬让襄楷占卜一下吉凶。襄楷的拿手好戏是星象学,他看了看天象,说天象出现了变异,预示着宦官和小人将要灭亡。
  于是王芬决定大干一番,他们迅速制定了一个计划,想在灵帝回乡的路上发动兵变,挟持灵帝,之后另立刘氏宗族里的合肥侯为帝。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以区区一个刺史部的力量完成这样的大事根本不可能。更不靠谱的是,这些人还闹出来好大的动静,一方面由王芬出面以黄巾余部闹事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扩充军队,另一方面由许攸、襄楷等人四处活动,拉拢更多的人参加。
  他们也找到了曹操。曹操给许攸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完整地收录在王沈所撰的《魏书》里。曹操在信中引用了霍光、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帝立新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作此打算。
  曹操心里很明白,靠王芬、许攸等人的实力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事,其结果必然身败名裂,所以他不会参加。
  这件事后来很神秘地结束了。据史书记载,当年夏天,有一天夜里一道赤气从东到西贯穿天际,太史令上书灵帝,说北方隐藏阴谋,千万不能前往。灵帝于是打消了回故乡一游的计划,同时命令王芬解散新招募的军队,并征王芬来洛阳汇报工作。王芬以为密谋败露,弃官而逃,逃到平原国时自杀。
  这段记载很蹊跷,中间漏洞百出。太史令难道会对天象看得那么准?抬头望望天,就能把王刺史搞的政变阴谋看出来?方位、时间、参加人员都判断得那么精确,这基本上不可能。
  即便计划失败,王芬又凭什么判断出灵帝已经洞悉一切?他已经逃到了很远的平原国,干嘛还要自杀呢?
  种种奇怪现象的背后只隐藏着一种可能:有人告密。
  王芬、许攸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们要搞政变似的,四处放风,到处招人,就连还是布衣身份的华歆和陶丘弘都接到了入伙邀请。搞政变不保密,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
  灵帝取消北行计划,一定是得到了秘密情报,才要把王芬召回来审讯。王芬逃亡,进一步证明情报的准确。王芬逃到平原县后,一种可能是朝廷派出的人从后面追来,王芬感到前途无望,于是自杀。
  另一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把王芬杀了。计划败露以后,一块儿参与密谋的人都面临着危险,王芬死了,就可以把这些秘密带到地下。
  不管怎么说,这起意外事件很快平息了下来。
  【五、帝国的新军】
  曹操担任的都尉一职,是灵帝组建新军计划的一部分。经过黄巾起义的洗礼,灵帝认为没有什么比武力强大更重要的了。
  这个计划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