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虐美人》、《西子妆》。
② 参见《文木山房集》卷一、卷四。
③ 引自《儒林外史》金和跋。
④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买陂塘》之二。
⑤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二《春兴八首》之四。
⑥ 《文木山房集》卷二《春兴八首》之五有“消渴病难除”之句。
⑦ 《金缕曲》中有这样的话语:“苟卿正遇游齐日,叹胸中著书千卷,沉埋弃掷。尚有及时一杯酒,身后

旋即援引晋代张季鹰的话语作出了否决。(2)《移家赋》与《儒林外史》的
创作,都跟“辞试”相反相成,互为因果。从吴敬梓的征辟问题上的态度转
变情况来看,《儒林外史》的创作当在《移家赋》以后。关于《移家赋》的
撰述年代,过去大都沿用胡适的观点,认为它写在1733 年。这是错误的,因
为作者明白宣称“追为此赋”。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1734 年说,这也靠不
住。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吴敬梓移家南京,既是
叛逆的表现,也有着冀求知遇的因素;一方面说明他已经绝意乡试、会试之
类,一方面证实他对包括征辟在内的荐举存有幻想。正是出于后一种原因,
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无数次提到冯谖、董仲舒、枚乘、司马相如等凭借学术
而被荐举的文人,不厌其烦地罗列“天人策”、“封禅书”、“子虚赋”、
“上林赋”等敲门砖式的作品。依循这种特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吴敬梓
33 岁移家之初,曾以“落魂相如”自况①。时隔一年,才开始憎恶“荐举”,
发出了“漫思弹铗侯门遇。再休言,得意荐相如赋”②的叹惋。由冀求到憎恶,
这是很大的转变。但当时似乎还没有出现促使他用《移家赋》去对抗“相如
赋”的机缘。——如果硬要寻找对抗因素的话,倒是自比美女,吟哦“岂知
盛年去,空闺自长嗟”可算是一种表现。只有到1735 年被保荐的消息传来以
后,以“赋”对“赋”,以“美人”对“荐士”的灵感才顿时产生了。你看,
《移家赋》的主旨不就在于“任终隐以无伤”吗?你听,《移家赋》中不是
公开宣称“不工封禅之书,聊作美人之赋”吗!毫无疑问,“美人之赋”就
是《移家赋》;用《移家赋》来对抗“封禅之书”,说明它必定写在吴敬梓
被荐的1735 年。不能设想,没有《移家赋》这篇“辞试宣言”,就能出现《儒
林外史》楔子中的王冕形象,就能有《闲斋老人序》中对“辞却功名富贵”
者的高度礼赞!何况从《古意》的吟哦到《移家赋》的撰写,一脉相承,深
思熟虑;用“美人之赋”去对抗“封禅之书”,堂而皇之,稳操胜券。正因
为如此,所以《儒林外史》的创作必定在《移家赋》之后。对照吴敬梓1735
年的经历,他在《秋病》之二中,有“美人一赋堪千古,何用子虚与上林”
两句。据此,我们不妨作如下的判断:最迟到1735 年秋天,《移家赋》已经
完稿。接下来,吴敬梓就着手创作《儒林外史》了。握笔伊始,大概在1735
年秋后。

如果说,在《儒林外史》初创时间的推算方面,胡适的观点存在根本错
误的话,那么,在该书脱稿时间的判断上,他的问题只是不够全面。

《儒林外史》脱稿于哪一年?胡适依据程晋芳写在乾隆戊辰、庚午年间
的《怀人诗》中“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等两句诗,论定它成书于1748—1750 年之间。对此,学术界几乎没有异议。

诚然,《儒林外史》确实在吴敬梓49 岁前后已经大体写定,根据它的取
材情况就可以找到佐证。像汤镇台的原型杨凯于1751 年第二次“出山”,庄
绍光的原型程廷祚于1751 年再次“荣膺”“经明行修”之荐①等等,《儒林

之名何益!张季鹰斯言堪述。”

① 参见《文木山房集》卷四《买陂塘》。
②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满江红》。
① 何泽瀚先生《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重要人物考实》据《皖志列传稿》条列程廷祚是年被荐之经过,
惜未详。笔者曾记甘熙《白下琐言》卷四有言:“。。(乾隆)十七年,吏部侍郎雅尔哈善又保举(程廷
祚)经学。其考语有‘涵养淳笃,学问淹贯,尤能研深《易》理’云云。惜皆不遇。”特抄录为先生补遗。

外史》都未加描写,足证胡适的判断不无道理。

但是,文学创作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作家都有权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去截取生活的原型材料,没有义务写尽模特儿的一生。另外,又恰恰是胡适

提到的程晋芳,在其1754 年冬天撰写的《哭敏轩》之三中,有如下两句诗行

和一条自注:“艳歌蛱蝶情何远?散录云仙事可征(君好为稗说,故及之)。”

就是说,到了1748-1750 年之间,《儒林外史》固然有了“整编”的稿子,

但作者未必就此搁笔,可能还在“散录”零碎篇章。据此,我们只能作出这

样的结论:1750 年之前,《儒林外史》已经大体完成,但并未全部完稿。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看法,让我们从取材的角度来举例说明。先看第五
十五回的一个例子。这一回的开头有如下话语: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
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

上面已经提到,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都实有其人”。但直到作者49 岁那
年,那些现实中的“南京名士”,如吴蒙泉(虞育德)、程廷祚(庄绍光)、
樊圣谟(迟衡山)、冯粹中(马纯上)等等,虽然不少都老了,但几乎一个
也没有死。那么,何谓“也有死了的”呢?解释只能是:五十五回很可能写
在吴敬梓逝世前的一二年。因为现实中的吴檠(杜慎卿)和冯粹中,恰恰死
在1750 年和1752 年。

又如,荀玫的原型卢见曾,乾隆元年曾任两淮盐运使,七年“因事遣戍”,

“往军台效力”,九年“召还,授滦州知州”等官职,“十九年(1754)还

任两淮盐运使。”①对此,《儒林外史》均有描写。其中第二十二回点出了荀

玫的“两淮盐运使”身份,第二十九回交代了“因贪赃拿问”的情况,第三

十四回再次提到他担任“盐运司”的官职。“还任盐运使”时在1754 年,可

见作品中有关荀玫再任盐运司的穿插,必定是吴敬梓1754 年逝世以前添上

的。

弄清了《儒林外史》的具体创作年代,新的问题又出现在我们面前:难
道13 岁“便堕绮语障”,30 岁就能“下笔C C 千言就”①的吴敬梓,写一部
40 万字左右的小说要花整整19 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19 年中,具体的情况
又是如何呢?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笔者排列过专家们刊发的《儒林外史》的源流材料,

编录了作品的“人物表”和“纪历表”,阅读了涉及作者思想和经历的某些

论著。在这个基础上,深感《儒林外史》是分阶段创作而成的。具体地说,

开头至第二十五回,写在1736 年2 月以前。(其中第二十一回以后的部分写

在1735 年冬季作者自扬州返宁以后的两个月内)是为第一阶段。第二十六回

至第三十五回,写在1736 年至1739 年之间。是为第二阶段。第三十六回以

下部分则陆续完成于作者逝世以前。是为第三阶段。

何以见得《儒林外史》的创作分三个阶段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作品时

间线索所表现出来的明显迹象。
如同一般的古代章回小说那样,《儒林外史》使用了借前代(明代)反

① 转引自何泽瀚先生《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34—35 页。
① 引自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金榘和吴檠的两首《为敏轩三十初度作》。

映当代的手法。除“楔子”假托元末明初以外,从第二回直至结束,涉及明
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等六代,总计描写130 年①中发生的
故事。跟一般章回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以短篇连缀的结构形式,反
映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因而时间的线索显得更重要,更需要疏理清楚。
正因为如此,所以除第一回外,吴敬梓在创作过程中先后六次直接标明了“年
月日”,并用朱宸濠谋反等史实来加以附会和佐证。但是,又恰恰在时间线
索方面,《儒林外史》存在很多异常现象。其中之一是,在上述直接标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