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
作了。”
    往日生活中积储的素材,一下子在静寂的脑海中闪现,一种难以遏制的创作激情,在孤独的茅盾心里燃烧,他在这
种热烈的激情中,时而兴奋,时而悲愤,时而迷惘和困惑。往日的激情此刻即将化为行动——从茅盾笔端汹涌而出。几
年前的情景,正好印证了茅盾对大革命的认识。去年秋天,茅盾听到当时团中央负责人梅电龙追求一位姓唐的姑娘,追
求到发疯的程度。有一次梅问唐,究竟爱不爱他?唐答“又爱又不爱。”因此,梅电龙从唐的宿舍出来,坐人力车,老
是在研究“又爱又不爱”是什么意思,到了入神的地步,乃至下车时竟把随身带的团中央文件留在车上,走了一段路才
想起那包文件,结果晚了。茅盾听到这桩事,觉得反映大革命前中国青年中一部分人的典型思想,而且情节曲折,富有
现代意识。这是极好的小说材料,当时因忙于工作没有动笔,现在这情景又重新浮现在自己脑屏。
    茅盾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茅盾开完一个小会,正逢大雨,茅盾和唐棣华共持一伞,送她回家,路上,茅盾脑海
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现代女性的形象,忽来忽往,或隐或现,此时,听不到雨打伞的声音,忘记了还有个同伴,完全进入
忘我的创作激情状态,写作冲动异常强烈。
    茅盾还记得在武汉时,在与自己宿舍隔街相对的一个宿舍里,住着 3位既漂亮又有活动能力的革命女性黄慕兰、范
志超等,她们的革命热情令人钦佩,她们单身的生活、漂亮的姣容,又令不少革命青年倾倒和追求。还有军校里那些追
求革命而来的大批女生,她们的革命热情以及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情绪,也深深地印在茅盾脑海里。茅盾还清楚地
记着,大革命因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受到极其残酷的挫折,许多满腔热情、富有思想的革命家,却因此而惨遭杀害,
其中有曾共事过的、相知甚深的肖楚女和侯绍裘等。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后,又落低潮,各
地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以十倍的疯狂,向农会反扑,惨无人道地对革命者进行报复。在革命发生逆转时,许多原先叫
喊得很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便发生动摇,“躲进租界者有之,化装潜伏者有之。”他们都感到幻灭,原来革命美好的希
望,已成泡影。这种中国 1927 年的现状,汇成一曲中国革命悲歌,这歌,茅盾是听到了,看到了,现在隐居在上海家
里,耳畔还在回响着。
    酷暑盛夏的上海,热浪一阵一阵,景云里的邻居们,一到晚上,便带着蒲扇、桌椅去门外纳凉,谈笑。男女老小,
笑声哭声和这热浪混成一片。而茅盾则在家里,不敢出门去享受深夜里吹来的凉风,在家里或坐或躺,任凭脑海里那四
海翻腾的风云起伏。大革命啊,大革命,茅盾此时脑海里尽是大革命的时代风云,溽暑里,茅盾在清理自己脑海里的万
般素材,那些是云,那些是雨,那些是肉眼看不到,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风!想着想着,脑海里正在过电影,突然,
一墙之隔的大兴坊住户在牌桌上用力一记,闷重的声音仿佛攻克汀泗桥的一枚炸弹,突如其来,真有些心惊肉跳!
    茅盾把这些热辣辣的材料经过梳理后,选择了从五卅到大革命这段令人兴奋令人失望的岁月,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一
些人物——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小说人物原型,写他们在大革命洪流中的沉浮,把自己所见所感写成小说。
第一部《幻灭》,茅盾在妻子的病榻边,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他把自己写的第一部小说取名《幻灭》,用意
是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在况人的同时,又是自况。
    因为茅盾当时也只是个 30 出头的青年知识分子。
    小说《幻灭》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女性——静女士和慧女士。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章静的一段
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即双重幻灭——为了追求恋爱自由、爱情幸福、妇女解放的所谓个人的完善和报效民族、国家的
双重理想所做出的努力,及这种理想的无法实现,这种努力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无情吞噬,展示出一段人生之旅和人生
之梦。静女士从某小镇到上海念书,因在初恋时遭军阀暗探抱素欺骗,感到幻灭;后来大革命兴起,到武汉投奔革命。
但是,实际斗争使她厌倦,誓师北伐典礼又给了她勇气。不久大革命失败,静女士又感到失望、幻灭。而静女士的朋友
慧女士则是一个见过世面、看透人生又到法国念过书的女性,因而在静女士纯洁的感情被青年学生抱素(一个暗探)玩
弄后,形成了一个貌似三角恋爱的关系,最后,静女士在武汉当看护,认识了连长强惟力,后来强惟力奉命归队,静女
士又陷入幻灭之中。
    茅盾那如火如荼的创作激情,大胆地批判未经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的弱点,揭露大革命前北洋军阀
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热情地讴歌北伐战争的胜利,同时又把发生不到一个月的南昌起义写进作品,显示了作者的胆识。
《幻灭》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十分成功,极为真实地写出了那一个时代的青年的内心世界。小说语言绚丽、犀利、清
新。
    《幻灭》写到一半,茅盾从稿纸堆里抬起头来,发现酷暑已经消去,书中人物的各种纠葛和矛盾却依然没有理清,
随手便在书名“幻灭”下面署了个“矛盾”的笔名,准备让隔壁的小说家叶圣陶看一下。为什么茅盾当时取了个“矛盾”
的笔名,作者后来有过一段解释: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
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革命阵营内部的矛
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
有很大的矛盾。但是,那时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们思想上实在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又总自以为自己没有矛
盾,常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我对这样的人就不大能够理解,也有点觉得这也是“掩耳盗铃”之一种表现。大概
是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但后来还是带了草头出现,那是我所料
不到的。
    茅盾的这段解释基本上是真实的。茅盾当时让妻子将部分稿子送给叶圣陶看,第二天,叶圣陶就到茅盾家里来,兴
奋地对茅盾说:“写得好,写得好,昨天夜里,我一口气读完你让德沚嫂送来的稿件。我准备登在这个月的《小说月报
》上,马上就发稿。”茅盾听后,吃惊道:“我还没有写完呢,送给你的,也只有一半。”
    “没有关系,九月登一半,十月登一半。”叶圣陶也信心十足地说。茅盾觉得这样也好,也可及早给家里补贴些油
米钱,便说:“这倒也是个办法。”
    “只是沈先生用的那个笔名,恐怕再改动一下,用‘矛盾’二字作笔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个假名,而且内容又是
写这场大革命的,万一国民党方面来查问,就不好说了。所以,我想了一下,不如在‘矛’字上加个草头,这样,姓茅
的人很多,人家就不会引起注意,而且口音上依然是‘矛盾’,不失沈先生本意,不知您以为如何?”
    茅盾一听,笑道:“还是你想得周到。”岂料,“茅盾”这个笔名一经起用,竟成了茅盾一生中和本名齐驾并驱的
一个笔名,也是最为辉煌的一个名字!
    《幻灭》在《小说月报》九、十月号上发表以后,书中清新绚丽的语言,热辣辣的题材和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立
刻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不少人写信给《小说月报》,追问“茅盾”是谁?茅盾故乡邻镇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看了茅盾的
《幻灭》以后,写信给叶圣陶,打听“茅盾”是谁。叶圣陶回信说:“作者不愿意以真实姓名示人,恕我不能告诉你,
但茅盾决不是一位新作家,这是可以断言的。”徐志摩知道叶圣陶不肯告诉,但凭自己聪慧与敏感,一定是参加过大革
命的沈雁冰。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