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茅盾决不是一位新作家,这是可以断言的。”徐志摩知道叶圣陶不肯告诉,但凭自己聪慧与敏感,一定是参加过大革
命的沈雁冰。所以,后来在一次看戏时,他对同乡、茅盾的朋友宋云彬说:“绍钧兄不肯告诉我,我已经猜中了,茅盾
不是沈雁冰是谁!”
    宋云彬一听,颔首大笑。
    当茅盾交出《幻灭》后正打算写第二部时,不料叶圣陶来对茅盾说:鲁迅从广州到上海来了,你最好写一篇全面评
论鲁迅的文章,算是我们对鲁迅的欢迎。经过叶圣陶的劝说,茅盾同意了。但过了几天,叶圣陶来取稿时,却不是评议
鲁迅的,而是一篇《王鲁彦论》,在叶的催促下,茅盾再写了《鲁迅论》,两篇作家论,是茅盾回到文学界后的新奉献,
而叶圣陶仍坚持先发《鲁迅论》,在 11 月的《小说月报》发表了,署名方璧。
    茅盾知道鲁迅 10 月 3日到上海了,8 日住在茅盾近邻,但一直不敢轻易出门去看他。 10 日那夭晚上,鲁迅由周
建人陪同访问茅盾,茅盾十分歉然地说:“因为通缉令在身,虽然知道你已来上海,且同住隔壁,却未能来拜望,很过
意不去。”鲁迅却摆摆手,笑道:“所以我和三弟到府上来,免得走漏风声。”茅盾和鲁迅各自说了武汉和广州的情况,
周建人也讲了上海的事情,三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末了,鲁迅说:“看来革命现在是处于低潮了,但我们的有些人
却仍在唱革命不断高涨的论调,这就令人费解了。”茅盾一听,接着说:“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茅盾问鲁迅今后的打
算,鲁迅表示来上海住下去,不打算再教书了。茅盾苍白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临别鲁迅握住茅盾的手,用语重心
长的口气说“多保重。”
    送走鲁迅,写完两篇作家论文章后,茅盾又着手写第二部小说:《动摇》。
    《动摇》是茅盾经过冷静思考,比较有计划地来写的,杂取茅盾在武汉主编《汉口民国日报》所见所闻,基本素材,
取之于发生在湖北钟祥县的大革命失败和反革命的胜利。小说借此来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以一个县城的变化来以小
见大。所谓动摇,就是“动摇于左右之间,也动摇于成功或者失败之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国民党左派人物方罗兰和
土豪劣绅的代表胡国光。
    方罗兰这个县国民党党部委员兼商民部长,在对待革命运动的态度上和对待爱情问题都异常动摇、软弱。因而其结
果是思想上的矛盾、迷惘乃至错乱。
    而土豪劣绅代表胡国光,混进革命队伍后,却以极左的面貌大肆活动,他们用比共产党人还要“左”的面貌出现,
从而破坏革命,破坏共产党的声誉,血腥镇压革命。在《动摇》中,茅盾第一次塑造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李克。
但在这部小说中,茅盾从史实出发,没有浓墨重彩去描写,因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李克也无回天力,责任只在方罗兰
们。
    回忆有时是美好的,有时也是痛苦的,尤其是自己孜孜以求过的事业惨遭损失的回忆,更是令人扼腕!茅盾在写作
《动摇》时,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他在《从牯岭到东京》中曾说自己创作心境:“我那时发生精神上的苦闷,
我的思想在片刻之间会有好几次往复的冲突,我的情绪忽而高亢灼热,忽而跌下去,冰一般冷。”所以,茅盾写作《动
摇》是非常痛苦的事。这自然是不以茅盾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927年底,茅盾的《动摇》方始改定。望着这一大握和着血和泪的稿纸,茅盾松了一口气。而此时,妻子孔德沚和
母亲她们已经忙着准备过年了。
    写完《动摇》,茅盾有意观察一下当时文坛的反映,发现有部分评论《幻灭》的文章,对《幻灭》作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整篇的调子太低沉了,一切都幻灭,似乎革命没有希望。茅盾觉得这个批评就作品而言,也许是对的,但从作者个
人主观上而言,这种反映并非本意,大革命的失败使自己悲痛消沉,同时又的确不知道以后革命应走怎样的路,但又不
认为中国革命到此完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没有变,相信革命还会起来。总归要胜利。这一点,茅盾是坚信的。因此,
茅盾转而写些文艺论文、散文、神话研究以及翻译一个中篇。借以调整自己那陷于悲观状况的思绪。同时,他为了对这
些批评辩解,也是为了表白自己的这种信念,戏用欧洲古典主义戏曲的“三一律”形式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创造》,这
个短篇小说是茅盾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君实和娴娴夫妇的故事。君实是个“进步分子”,是“创造者”,而娴娴是个“被创造者”,她是中国
被名教所束缚的无数女子中的一个,但一旦她被“创造”成功了,一旦她的束缚被解除了,她要求进步的愿望却大大超
出君实的设想,她毫无牵挂,勇往直前。结尾是娴娴让家里的女仆传给丈夫一句话:我要先走一步了,你赶上来吧。其
实,这篇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生动性也很缺乏,但构思非常经济,寓意也深邃,作者借小说暗示自己的一个思想
:革命既经发动,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它要一往直前,尽管中间要经过许多挫折,但它的前进是任何力量阻拦不住的。
被压迫者的觉醒也是如此。自然,茅盾这篇小说,也不可能给革命者指一条路,不可能写出娴娴上山之类的途径来暗示
革命,只是表明作者的信念,来回答那些对《幻灭》责难的评论家们。后来《幻灭》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单行本时,
茅盾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和信念。
    茅盾经过短暂的心理调整,从 1928 年 4月开始动笔写《追求》,原来想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大革命失
败的幻灭和动摇后,现在重新点燃希望之炬,去追求光明了。但革命发展的事实,并没有茅盾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单
纯。动笔之后,茅盾从妻子孔德沚那里听到许多迟到的消息,这些关于中共内部的消息,使茅盾感到悲痛、苦闷、失望,
一些熟识的朋友,莫明其妙地被捕了,牺牲了。因而,写着写着,茅盾原先调整好的情绪,又回到原先那种困惑、失望
的情绪里去了,并表现在小说中。以至写到书中的人物,个个都在追求,然后都失败了。完全离开了原来的计划。因此,
茅盾的《追求》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小说用放射性结构,采用多线索多人物平行推进的方法,塑造了一群身经大革命洗
礼、现在已经幻灭、失望了的青年男女知识分子,他们精神苦闷,思想混乱,却又不甘了此一生,在幻灭的痛苦中各自
有所追求。张曼青决心通过教育,寄希望于新的一代,但社会现实让他的理想粉碎了。王仲昭想改革报纸并借此获得理
想的爱人,当婚期将近突然传来爱人病危的消息,从此一蹶不振。女青年章秋柳想竭力振作,追求光明,但又自暴自弃,
把追求享乐和肉欲刺激作为她向她所厌恶的现实报复的手段。厌世主义者史循经过坎坷人生不仅革命理想已经幻灭,而
且完全丧失了生活信念,只求以自杀了此一生。从而使作品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悲观色彩,成为一部缠绵幽怨的哀伤和激
昂奋发的调子共存的乐章。《追求》在《小说月报》19卷 6至 9号上发表后,依然是一片轰动。连一些中学生上课时,
也在偷看刊有《追求》的《小说月报》。
    1930年 5月,茅盾把《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合成一书,题名为《蚀》,由开明书店出版。之所以
取名“蚀”,茅盾说,其寓意在暗示小说中的人和事,正像月蚀和日蚀一样,只是暂时的,而光明则是长久的。出版时,
他特地在卷首写了几句活,作为自白: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
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
    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励。
    《蚀》三部曲的问世和出版,轰动了文坛,对认识当代历史,再现刚刚过去的大革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而茅
盾十多年来的文学理论积累和写作训练,为这部作品带来绚丽的文采和细腻的描写,从而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
《蚀》使茅盾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声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