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归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骨头和京江蹄肴

提起无锡肉骨头,我首先要埋怨主持《新晚菜单》①的那位先生,我读了他的报道后就去“按图索骥”,一连跑了好几家“上海店”都买不到。后来到了中环街市对面的那家“三阳”,他们的雪柜里分明还有,可是当我向他们买时,他们竟欺负我这个“外江佬”,说那些是给“熟客”定下的,这只怪我平时不曾同他们打下交情,有何话说,只好废然而返。

①《新晚菜单》,香港《新晚报》的一个专栏名称。

幸亏我前年还到过无锡,在太湖饭店住了两天,至少已经吃过两次道地的无锡肉骨头,余香犹在,这次“走鸡”也罢。只是希望下次有货到港时,主持“菜单”的先生能及早报道,若是能顺手给我买两包,存在“老编”②处,那就更佳,免得我再去“抛头露面”的受气,一定除了货价之外,再奉送车钱也。

②老编,报纸编者的称呼。

无锡这地方,在沪宁线上,过去一向是一个小小的模范城市,教育和小型工业都很发达。无锡人的吃菜口味喜欢甜,所以肉骨头这东西,在别处人吃来,空口或送酒最佳,送饭是不够咸的。在沪杭线上,另有一处枫泾,以“枫泾蹄筋”著名,滋味与无锡肉骨头差不多,不过肉骨头是用附肉的肋骨作原料,蹄筋则全是用一团团的夹肉蹄筋而已。

无锡的土特产,除了肉骨头之外,还有“油面筋”。更有名的是惠山“大阿福”,无锡人称为“模模头”,这是泥制描彩的儿童玩具,在苏常一带,是像石湾公仔在广东那样有名的。以前的出品多是一种又白又胖的笑嘻嘻的娃娃,所以称为“大阿福”。现在则花样繁多,而且在原料和制作方面也大加改良,有毛主席的立像,也有成套的戏文。上次我曾经买了两大盒回来,一路在火车上亲手提携,因此不远千里的带回香港,居然一个也不曾打碎。现在这里国货公司所卖的泥塑红娘梁山伯祝英台等等人像,有些就是无锡的产品。

昨天《下午茶座》①的倦鸟先生谈无锡肉骨头,提到了镇江的肴肉,说两者的味道和制法大致相似,其实是很有一点区别的。肉骨头的制法类似红烧肉和酱肉,镇江肴肉则像白切肉和咸肉那样,是绝对不用酱油的。镇江人在口头上称这东西为“肴”,下面从不用“肉”字,写起来则称“京江蹄肴”,是将鲜肉先用“硝”腌过,然后再用老汁煮成的。这东西是切件冷吃,从来没有人吃热的。在镇江茶馆里,一早就有“肴”供应,所以它实在是点心不是菜。

①《下午茶座》,香港《新晚报》一个副刊的名称。

对于罐头肴肉,我不敢恭维。它里面附有冻汁,这已经不是肴肉的制法。镇江的肴肉,总是切成长方块(最好的部分称为“眼镜儿”,在肥肉之中夹有两块圆形的瘦肉,像眼镜一样),点姜丝和镇江特产的滴醋来吃,是从来没有汁的

 狮子头和镇江肴肉

前些时候曾在这里谈起过国内运来的速冻熟食新品种:烟鲳鱼与五香猪排。简直像昙花一现一样,买了一次,第二次想去再买,作本地人所说的“食过番寻味”之举,不料早已被知味者抢购一空,各家都卖至断市。据说至快要下月才可以有新货来。

同期运来的“狮子头”和“镇江肴肉”则还有现货供应。

“狮子头”是扬镇名菜,即广东人所说的猪肉饼。国产速冻的“狮子头”,是已经用油炸过半熟的,每盒四个,以本港大华国货公司的售价来说,每盒售一元四毫,这几天大减价,还有一个九折。三毫多钱就可以买一枚有新会橙那么大的猪肉饼,实在价廉物美。

这种“狮子头”的调味,完全是扬州菜镇江菜的调味,肉也选得极精,买回来自己加工,加一些白菜或是腐竹,将它煮得透透的,又松又软,那滋味可以向这里任何一家外江菜馆所售的“狮子头”挑战。至于价钱相差之远,那更不用说了。

当然,真正的扬州“狮子头”,每一个都要做得有小饭碗那么大的。可是作为货品,每一个都做得那么大,未免不合销路。将它改小了,这是合理的。

至于同期运来的“镇江肴肉”,我在未买之前,本来寄以最大希望的,买回来一看,不待送到嘴里去尝,就已经令我感到失望。我不知这一批货物当初定货的过程是怎样,我怀疑若不是我买错了,那一定是货物来错了。因为这根本不是“镇江肴肉”。

这是普通的五香猪肉,或是未加红曲酱汁的白汁猪肉,决不是“镇江肴肉”。

首先镇江肴肉一定是用猪腿肉制的,从不用第二种肉。现在所售的镇江肴肉,却是五花肉,即广东人所说的腩肉,这就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好比制火腿不用猪腿一样。试想,如果不是用“腿”制的,怎样可以称为“火腿”呢?

在镇江人口中,肴肉就称为“肴”,没有这个“肉”字的。在茶楼酒馆的招牌上,则称“京江蹄肴”。请注意这个“蹄”字,已经说明“肴”必然是用猪腿肉制成的。

再有,镇江的“肴”,是要先经过腌制过程的,腌的时候还要用“硝”,这是一项重要手续,而且是“秘密”所在。经过用“硝”腌制的猪腿肉,煮熟成了“肴”,肉质紧凑,近于“曝腌咸肉”,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决不是那么一块用五香煮的白汁五花肉

 吃蟹的余兴

我写下这题目,赶紧要解释,我现在并非在持螯赏菊之余,来写这篇小文。我的案头虽有一瓶黄蕊的小白菊,可是今年还不曾吃过螃蟹,虽然去年秋天曾在苏州观前的松鹤楼吃过一次。不知怎样,我对现在香港的那些“上海大亨”吃大闸蟹的心理,有一种反感。记得有一次,在一家菜馆里,听到邻座有几个吃着十元一斤大闸蟹的谈话,好像这竟是他们现在所能享受的过去黄金时代惟一残留似的,所以即使是一百块钱一斤,他们也不惜倾囊一试。如此说来,这简直是在吃着西山的“薇蕨”了,诸公又何必如此自苦呢?

不过,我的儿时吃蟹的记忆,实在是甜美的,尤其是吃蟹后的余兴。其一是利用那只煮得红红的大蟹壳,用白纸剪一个小小的王字,贴在蟹壳的顶上,再剪一副老虎眼睛和嘴巴,一同贴上,然后凑近煤油灯罩上一熏,油烟立刻将蟹壳熏得乌黑,你这时撕下贴纸,将它挂在墙上,整个蟹壳就变成了一个扁圆的黑虎头,眼睛和嘴巴是红的,额上还有一个红王字,十分有趣。这是从前江浙人家吃蟹后的最普遍的余兴,这只蟹壳老虎往往在墙上一直要挂到过年才拿下来。

另一种余兴,就是用那一对吃剩的蟹钳。蟹的大螯吃完了,剩下来一只像狼牙一样的蟹钳,上面还附着一片白色的硬膜和一丛储黑色的“毛”。这时这一丛储色的东西是湿淋淋的,你只要将白膜向上,狼牙向下,将两只蟹钳拼在一起向墙上一捺,它们自然就会粘在一起,变成一只蝴蝶,翅膀一半白一半赭黑,后面还拖了一对象牙色的凤尾,十分美丽。等到中间那一丛湿毛干后,它们就在墙上粘得很牢,轻易不会掉下来。江南那些卖蟹粉的小馆子,拆蟹拆得多,往往用这种蟹蝴蝶在粉白的墙上拼成招牌字,点缀着整个橙黄橘绿的季节。

还有蟹壳内像是肠胃一样的那一块不能吃的秽物,你若是用手将它套着翻过来,翻得好,它便像是一个跌坐人定的老僧。乡下人称这东西为蟹和尚,对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它是拆散白娘娘和许仙恩爱夫妻的那个法海和尚的化身。后来白娘娘获得玉皇大帝允许,从雷峰塔出来向法海复仇,法海斗不过她,上天下地的逃避,最后无处可逃,只能躲在蟹壳里安身,但仍不时给人们翻了出来。这个传说真是太美丽了,可见仗势欺凌好人的恶徒,即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了惩罚的

 家乡的药草

在北京的书店里买书,想找一些有关我家乡的文献。可是,可以买到手的实在很少,因此我向那位店员求教说:请你给我找找看,只要是有关我们家乡的,什么都好。

他去找了一会,拿了一本书来递给我说:

“你看,只有这本。”

我一看:《南京民间药草》。薄薄的一本,这确是一本有关我们家乡的著作。我虽然不研究民间医药,但是喜欢看看《植物志》一类的自然科学通俗著作。这是不该放过的,随即接了过来。

《南京民间药草》,这是一本专门性质的著作,而且是冷门书。我想如果有人专程托我买这本书,只怕很不容易找得到。现在既然无意中遇见了,即使自己不想读,也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