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说易行难。

这是市场决定的,朝廷想涨到二十文就能涨到二十文?

赵匡义十分欣赏这个奏折,确实相比于其他人等,农民太苦了。辛辛苦苦地耕种一年,一家有几十亩地,累死累活,交纳税务外,除家人吃喝外,能有二三十石余粮,就算好得不能再好。可是一石粮一百文钱不足,这些存粮能售多少钱?二三贯钱又能做什么?原来还有棉花,但现在棉布价格越跌越厉害,连下面的官员都不大喜欢用绵布纳税,以免朝廷亏空。粮食贱委实是过于伤农。

因此将两府三司两制御史台官员一起请到政事堂商议。

大家皆一愁莫展。

王显嚅嚅道:“原来丰收也不是好事啊?”

还有人说酿酒,遭到大家一起翻白眼,酿酒,难道京城百姓不吃饭,净喝酒啊?

宋九说了一句:“今年看样子有些干旱。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主要粮食多了,它就会下跌,没有其他良策。若真想解决,只有一法,关中之粮暂时不向京城调动,江淮荆湖两浙粮食往北方调运,但不运向京城,而是运向河北之地。再派官吏察看各州囤粮情况,百姓多寡,酌情于各州库囤积部分粮食。又于京城囤粮部分运向河东,酌情囤积。京城物价是全国物价风向标。夏粮渐渐上来,然而新粮不进京城,陈粮去渐渐出于河东。京城储粮会大量减少,不用国家调度,京城粮价也渐渐会贵起来。自古以来,国家以为天灾人祸,兵灾战事,需备九年储粮。一样是备,仅是部分备于地方,部分备于京师罢了。尽管地方贪墨情况会更严重一点。若是粮价贵,又可以向京城调度。来回调济,粮价自然会平稳下来。况且若有是灾害,州库有粮,就可以立即赈济,节约来回搬运成本,那同样弥补了地方一些不良胥吏的贪墨。再者,三司长吏需酌情处执,若是储粮丰,可令地方官员以他物代税,甚至金银代税,那么就可以直接用它来发官员薪酬以及兵饷。”

是一个解决办法。

然而这样的“宏观”调控,现在各个官员没有那经济头脑,执行下去麻烦会多多。

可粮食确实太贱了,在唐朝物价低廉,钱比宋朝更金贵的情况下,一斗粟售价四五文钱,那就是大治之年了。现在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可想粮价贱到何等地步?

因此宋九又自嘲道:“陛下,虽然农民苦一点,但若没有兵祸,至少百姓不会因粮贵而饿死人了。”

大家不由地一起苦笑。

赵匡义道:“就这样办吧。”

它是头等大事,难得的两府三司一起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地处理这件事。以至大嘴巴田锡看到粮价终于慢慢上扬起来,再次上了一奏,早就当如此,将相和,国家兴,看看原来两府成了什么!

赵普将田锡当神经病。

宋九认为田锡是书生意气。

实际连赵匡义都在惋惜,若是这两人不闹矛盾,相互团结起来,以两人的才干,国家该是如何的幸运?

但就是无解之题了,说服赵普,不好意思,用老臣,就要容忍老臣这个缺点。说服宋九,什么,让我让,我没有象赵普那样搞三搞四就不错了,还让啊?

于是赵匡义一起到这两人,不由地黯然神伤……

两人继续各干各的。

赵普小心地替国家经营,另外谁也没有小视他的法眼。当初他看好了宋琪与李昉,两人先后上位。

这次他又看好了吕蒙正,吕蒙正春天终于到来,甚至赵元僖想上位,想表现,拉拢赵普还不保险,毕竟赵普老了,于是暗中拉拢吕蒙正。赵普那是假拉拢,吕蒙正那是真被他拉拢了。

对此赵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赵普在众芳里百度,居然找到寇准,将他调入京城,大加推崇,于是让赵匡义提为枢密直学士,甚至听闻寇准第一个妻子许氏去世,赵匡义亲自赐婚,将小宋皇后的妹妹嫁给寇准。

有人说小寇命不好,实际说错了,真的命很好,他只是一个小官宦子弟,得许仲宣赏识,将女儿嫁给他,许仲宣不比老宋差多少,同样是宋朝的名臣,一代高官,就差未进两府。第二个夫人则是老宋的女儿。仅凭这两门亲事,就得到无数人脉,顺利进入准豪门。

但现在小寇有些憋闷,宋九与赵普水火不容,他同时受两人赏识,怎么办?

多想了,暂时还未到他进入漩涡表演的时候。

同时赵普对张齐贤也大加赞赏,明知道张齐贤与宋九关系默契,也再三推荐,弄得宋九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家伙,又恨又畏。

宋九也在做着自己的事。

唐河之战后,易州失手,暂时无法争回来。

那么破虏军就顶在最前线,这一来梁门(静戎军城,今河北徐水)与遂城成了重中之重。

李继隆推荐了魏能,宋九不大清楚,实际也很无语,由于后世拼命地妖魔宋朝,让宋朝武功上的事迹不能广为人知。宋九可怜的金手指还是看架空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之类不靠谱的渠道得来的,未看到就不知道,就是看到了也未必准确。所以田敏不知道,魏能不知道,荆嗣不知道……

但李继隆推荐,说不定又是一个田敏呢,因此宋九同意了。

然而另一个人却是宋九任命的,前面大捷,后面派人利用辽军在辽东空虚的时机,直接从辽东半岛登陆,到辽东将杨延昭调回来。至于史上的名将石普,继续呆在辽东。不敢放,余下诸将都不敢放。至少现在不是回来的时候。

这来回跑,有一门好处,辽东许多地形,渐渐了如指掌。但跑得多,辽国也警觉了,杨延昭回来时被辽人发觉,幸好离海边不远,围剿的辽兵不多,后来大连那边更是人烟空旷的地方,让杨延昭杀出重围登上船。

但辽国也没有办法。

他们船舶技术落后,漫长的海岸线如何防范?

杨延昭立即自沧州登陆,去了遂城。

实际此时河北将星之耀眼,已经让人无法想像,李继隆,荆嗣,李继宣,尹继伦,田敏,魏能,杨延昭,袁继忠,范延召,孔守正,破虏军知军孙全照……可能连崔彦进都要往后站,至少比起这些个“亡命之徒”,崔彦进在勇敢度上,远远不及之。

所以以后李自成以李继迁后代自居。

能在这些亡命之徒下讨生活,并且发展壮大,何其不易。

宋九剿灭得及时,再过几年李继迁军事上渐渐成熟起来,即便发出十万大军清剿,也未必会成功。虽然当初他起家时嫩得一塌糊涂。宋九也隐隐知道,只是不清楚,并且还低估了李继迁的能力。可能在这个时空,李继迁会一直被低估下去。

实际还有一个人,王显,就在宋九眼皮下,宋九也低估了。

然后又让将呼廷赞去了威虏军下面的保州,满城寨便在保州境内。

除了调将,又调兵。

西北那边与宋九想的差不多,但比朝廷想得要恶劣。

朝廷做得很好了,不但商路让大家受益,又放开了盐利,还教导当地百姓圈养牲畜,增加收入。然而还陆续发生了一些叛乱。不过缺少伟大的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率领,都不成气候,迅速被镇压下去。

不过时间长了,对融合很有利的,特别是鼓励羌汉联亲措施,以及圈养定居,还有除折王两家迁来的部分百姓,又陆续有一些亲近宋朝的部族从辽国夹山地区逃亡而来,陆续分制在南河套各个绿洲上。有他们在,多少掣肘了定难诸豪强的势力,以及一些戈壁滩上残存的李继迁余部势力。

朝廷看到的是可悲的一面,这么难以养熟,还要我们怎么做?宋九看到是可喜的一面,至少比一个大夏国屹立在西北好吧。

因为西北还没有安定,尹宪继续留在西北,又将田仁朗、王侁重新调向西北,经宋九提醒,两人没有放在一处,除了这三人,还有翟守素,刘用,张凝,郑文宝,杨琼,有的能打,有的不能打,但因为皆非强敌,难以甄别。

其中杨琼资格最老,训练骑兵就是他在领手。

一支骑兵成形,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象宋九那样,仅能骑着马跑,还要骑在马背上交战,格斗,射箭,以及相互的配合。

然而兵士消耗巨大,禁兵数量不足,越是这样,京城越需要更多禁兵留守,前线兵力就会越紧张。

宋九思来想去,终于通知杨琼,你挑一万能过得去的骑兵过来吧,不管是禁兵,还是蕃禁兵,但蕃羌禁兵一定是其家人已经迁徙到京城或京畿附近的兵士,否则他们到了河北来会不思奋战。

对史上西北这支蕃兵宋九略有些印象,那就是狄青于昆仑关大捷时蕃兵打出来的威风。

可随后童贯北伐时,乃是最强的西兵,也有蕃骑,然而大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