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型艺术史上的情况也是这样。肖像的出现是对人的个体性发生兴趣的明显标志。但是,某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却禁止描绘人。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宗教传播的地方没有人格呢?肖像的类型本身也有各种不同:肖像可以强调人物的社会典型特征、社会地位和符合其高贵身分的美德或这种身分的特殊性、独特性;可以揭示内心世界或者记录外表特性;可以有褒或者有贬。至于自画像,则只有画家才画。

    马克思写道:“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

    ①个体化即心理和行为的个体变异性的增长,是一种客观的种系发生学趋势。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个体的意义和个体对种系发展的影响不断增长。这表现为个体生存期的延长和个体生存期内的经验积累(儿童期,学习期,等等)

    ,还表现为种系内部形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变异的扩大。生命体的组织水平越高,生命体的生命活动越复杂,其自己努力取得的经验对之也就越重要,同一种系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页。

…… 50

    64自 我 论

    人的个体自然差异被社会分工和社会功能划分所决定的社会差异所补充,而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还被个体个人差异所补充。对个体差异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体自律化,我们称之为个人化。用抽象的术语来说,就是人一开始是自然个体()即“偶然个E F E Q H体”

    (马克思语)

    ,然后是社会个体,亦即一定社公共同性、群体性(集团性)的人格化(“阶层个体”或“阶级个体”)

    ,最后才是个人。与这些形成阶段相适应的各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类型。

    自我调节是一切合目的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已为动物所固有。自我意识的前史始于无意识的认定感,身体器官靠这种认定感而能无误地“认知”

    自己的笼子和不入非自己的笼子。高级动物很容易掌握自己的名字,而黑猩猩学会聋哑人的语言甚至可以利用“我”的记号,以第一人称“说”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①。

    这虽然是训练的结果,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可以说明灵长目有自我意识的萌芽或成分。

    根据对“自我性”起源(发生学)的历史心理学研究,可以明显看出三条可能的发展路线:一、概念“自我”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互相联合;二、个体从公社(共同体)分出;三、个体价值观念形成。不过,这些过程绝不是单义的。

    与现代意识相比,远古意识的最一般特性是散漫性。据梅列京斯基说,这时“人还没有把自己从周围自然界明确分

    ①参见林登,。

    :《猿、人和语言》,莫斯科,1981。

    R

…… 51

    自 我 论74

    出,还不会把自己的特性移入自然客体……这种‘无区分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不是自身与自然统一的本能感觉和对自然本身合目的性的自发理解,而是因为还不会对自然与人作出质的区分……原始思维的散漫性还表现为区分不清主体与客体、物质与观念(亦即对象与记号、物与语、实与名)

    ,区分不清物与物的本质特性、一与多、动与静、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

    ①。

    原始人“自我”的不集中性、流动性和多重性已为宗教学家和人种学家一致确认。法国人种学家托马把这种人的类型称为“连通多元”

    ,其特征就是人格要素的杂多性(身体,替身,几个不同的灵魂、名字,等等)

    ,其中每一要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要素甚至被认为是外在的即定位于“自我”身外的(祖先托生,结拜等等)。托马认为,这种“非洲人格”就是联结人与宇宙、祖先、他人和万物的一系列特殊关系。这种多元性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个体每进入生命周期的一个新阶段都必须脱胎换骨,亦即“自我”的一部分要素消亡和另一部分要素产生②。

    多元的“自我性”

    观念是热带非洲各民族的典型观念。

    迪欧拉人(塞内加尔)认为,人由肉体、灵魂和思想组成。按照约鲁巴人(尼日利亚)的信仰,人由“阿拉”

    (肉体)

    、“埃

    ①梅列京斯基,E。

    M。

    :《神话诗学》,莫斯科,1976,第164—165页。

    ②托马,L。

    V。

    :《非洲古代人的概念的连通多元》,见《非洲古代人的概念》,《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国际讨论会》,第544期,巴黎,1973,第387—420页。

…… 52

    84自 我 论

    米“

    (呼吸)

    、“奥吉吉”

    (替身)

    、“奥里”

    (理性,位于头部)

    、“奥孔”

    (意志,位于心脏)以及分属身体不同部位的若干次要力量组成。萨莫人(布基纳法索)把人的结构分成九种要素,这些要素不仅各自独立,而且各有来处:婴儿的身体来自母亲,血液来自父亲,等等。不仅生命是这样,死也是一种多重的现象:“自我性”的不同成分死后也都“各奔它乡”。

    按照班巴拉人(马里)的信仰,灵魂(“尼”)和替身(“吉阿”)始终活在部落中。人死之后,“尼”留在特设的灵堂,“吉阿”回到河水中去。到有新的婴儿出世,“尼”和“吉阿”就附入新生儿体内,所以婴儿除了父名而外,还要冠以传给他“尼”和“吉阿”的祖先名字。

    这种情况不仅见于非洲。在新卡利登尼亚的美拉尼西亚人语言中,表示“真人”

    、“活人”的“多卡莫”这个概念同“包”——无肉体的本质相对立。但是,美拉尼西亚人的“卡莫”完全不等于身体。身体只是支撑“卡莫”的东西;不仅人有身体,斧头也有身体(斧头的身体就是斧柄)

    ,黑夜也有身体(黑夜的身体就是银河)。

    而“卡莫”

    的存在则纯在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是一定的角色,没有这些关系,个人就什么都不是,就是空的①。

    “自我性”成分的多重性和缺乏整合性说明“自我性”还不发达。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区别开来。在宗法制农民阶层中,这种定势可以保持很久。

    30年代,鲁利亚在乌兹别克边远地区研究农民

    ①莱因哈特。

    M。

    :《多卡莫:美拉尼西亚人中的个人和神话》,巴黎,1957。

…… 53

    自 我 论94

    心理学问题,他请农民描述自己的性格、自己与别人的区别、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结果果然不出所料,自我描述类型的不同决定于人们的教育程度和社会联系的复杂程度。中亚边远山村的不识字农民有时甚至不明白向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的自我描述成了叙述自己生活中的个别事实(例如请他们讲“自己的缺点”

    ,他们却讲“邻居不好”)。他们说别人的特征比说自己容易得多。

    鲁利亚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自身个体特点的分析往往被对群体行为的分析所取代,个人的‘我’则往往被共同的‘我们’所取代,成了评价被试所属群体的行为或效率的形式……”

    ①

    前面讲到代词起源的问题时,我们已经提到代词与表示身体和灵魂的一些词的词源学联系。

    “灵魂”不仅是“自我性”的原型,而且往往就是“自我性”的别称。原始意识所理解的灵魂,不论被认为是个体身内的“小人儿”

    ,或者是个体的映像、影子,总是以不同方式同身体相联系。不同的民族分给灵魂的居所也不同。

    例如,日本人、科里亚克人、楚克奇人、埃文尼人、埃文基人、亚库梯人、尼福赫人和印度尼西亚人认为,灵魂的部位是腹腔,表示腹腔和内脏的词兼有人的内在世界、灵魂和内心状态的意思。

    “……日本人认为腹腔是情感存在的内在源泉,剖腹自杀表示公开自己的内心和真正心愿,成为胸怀坦荡的证明。”

    ②其

    ①鲁利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