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萧军办《文学报》,可能要算一个问题。他到延安后,要在文协办一个刊物,也想搞一个地盘,得到中央文委和洛甫同志的批准,丁玲并不赞成。虽然名义上是丁玲、萧军和舒群轮流主编,实际上丁玲没有参加。萧军也对丁玲说过:你受夹板气。有一次,周扬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好像是谈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萧军他们有不同看法,就在《文学报》上发表五人笔谈。这五个人是萧军、舒群、艾青、罗烽、白朗,他们批评周扬的观点。要说证据,这大概算是一个。至于公开指责丁玲在延安就是主张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8年,那时丁玲头上还扣着几顶大帽子,居在山西农村。
    李:丁玲和周扬当时在延安个人关系如何?
    陈:从和丁玲的接触,我觉得有宗派情绪,但事情并不多。有一次丁玲到党校开会,回来告诉我,散会回来时过河沟,因为下过雨,很不方便。那时周扬是骑马,丁玲步行,周扬就先骑马过去,然后下来伸手拉丁玲。但他没有劲,没有拉住,结果丁玲落在水里,两个人都乐了。丁玲笑着对我说:他真是书生,一点儿手劲也没有。这虽然是小事,但可以说明当时两人的关系还是正常的。
    李:文艺整风时,丁玲、艾青和萧军都受到了批评,这与周扬有关系吗?
    陈:当时即使整王实味,也不是针对丁玲的。当时的批评并没有让人感到紧张。彼此有些情绪,但没有决定性影响。
    李:在丁玲和周扬之间,毛泽东后来明显偏向周扬,你认为是不是在文艺整风之后?
    陈:开始毛主席对丁玲还不错,从有些资料中你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在延安时毛主席曾在丁玲面前谈到过周扬。他说:他周扬这个人,长处是听党的话,党犯错误,他错误,党正确,他正确。后来周扬编选一本马思列斯论文艺,把毛主席的文章也收进去,可能这很受毛主席的欣赏。
    李:你提到过1979年丁玲在文代会上有个发言,谈到宗派掌了权就不得了。她这样说肯定有很深的感触。根据这个说法,是不是说丁玲和周扬的矛盾激化,是在1949年以后。
    陈:还在这之前。1948年丁玲写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专门送一份稿子给周扬,请他提意见。他当时是中共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聂荣臻兼部长。但他一直没有反应。后来在晋察冀边区举行的土地会议上,彭真说:批评干部有地富思想,作家里有没有?也有人有。比方说,作家写地主家的女儿如何漂亮,贫农家里怎样脏。丁玲想这是指谁?《桑干河上》的初稿她当时只给周扬看过,别人都没有看过。这就很奇怪。萧三曾和我们住一个村子,蔡树藩就问过他:丁玲怎么会写这个?
    李:你们是不是怀疑是周扬在彭真那里汇报的?
    陈:他的身分容易接触上层,只要随便议论一句,就能在领导同志那里造成印象。丁玲认为这样做是很厉害的,周扬很会来这一套。
    李:《桑干河上》后来怎样出版的?
    陈:1948年丁玲去匈牙利前,到中央集中,路过周扬家,向他要回稿子。周扬还给他,什么也没有说,好坏都不说。丁玲把书稿带到中央所在地,交给了胡乔木,还有艾思奇、江青、陈伯达。艾思奇和乔木都说可以出版。周扬后来认为丁玲到中央告他的状,根本没有这回事。乔木打电话到大连,让抓紧出版,以便丁玲出国访问时,能够带上。书就是这样出版的。出版后,周扬对这本书还是冷淡,建国后出版“人民文艺丛书”,开始也没有把这本书列进去,后来有人提意见,这才又列人。在苏联评选斯大林文艺奖时,据朱子奇在丁玲逝世后的一篇悼念文章《永不消逝的春天》中谈到,国内有权威人士对此书有否定性的评论,但后来还是得了奖。在这种情况下,作协党组开会,才决定让冯雪峰写评论文章。
    李:朱子奇的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
    陈:发表在《丁玲纪念集》中,你可以查一下。1957年丁玲被打成右派后,作协副主席一职被撤销,在周总理的建议下,才保留了作协理事。1958年6月,她从中宣部下放到东北北大荒改造,是中宣部开的介绍信。不知道这个介绍信是谁写的,到下面后让地方的干部都觉得无所适从:介绍信说介绍丁玲来体验生活,从事创作。如从事创作就不给工资,如参加工作,就评级评薪。大意是这样。真不知道怎么会写这样没道理的信。
    李:“文革”后周扬对丁玲是否改变了一些?
    陈:在晚年,丁玲注意团结他。80年代丁玲创办《中国》杂志时,给阳翰笙写过一封信,里面讲到,我们老一代在30年代为了一个目的,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合作,为什么现在反倒不团结了呢?
    李:那次创刊座谈会我参加过,记得是我这些年所见到的文艺界最隆重的聚会。胡风、曹禹、艾青、萧乾等,好像在京的老作家能来的都来了。但好像周扬没有来。
    陈:丁玲在晚年还是注意维持和周扬的关系。在国外访问时,丁玲从来没有讲是周扬整的她,只是讲是党的一些失误。尽管他在这件事情上,多少负有责任,但他已经做了检查,没有必要还说他。但他对丁玲的态度并没有多少好转。1978年我们还在山西,周扬在北京,丁玲的女儿去见他,他说:现在你妈妈的历史疑点可以排除,但污点还是有的。
    李:据我所知,关于丁玲的历史问题,持周扬这种看法的不止他一个人。
    陈:我们1978年刚从山西回到北京时,住在文化部招待所,冯牧、荒煤来看过我们。听说后来他们到西南组织人写文学史。有的人问丁玲怎么写,荒煤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再问,他说《桑干河上》还是可以提一下的。这样,30年代的左联时期和抗战时期就都不见丁玲了。1982年我们在大连碰到唐韬,他说:“我主编文学史,有一节对丁玲大姐很不公正,准备修改。”一年后我们又在浙江义乌冯雪峰讨论会上相遇,他又说:“改写起来很困难。”结果他没有修改。你看,围绕丁玲的事情就是这么难办。1979年四川文艺出版社要出版纪念冯雪峰的书,要丁玲赶写了一篇。书出版后,封面上署的是丁玲。巴金等著。于是,北京就有人打长途电话质问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部为什么把丁玲放在前面。《十月》重新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袁良骏还写了一篇评论同时发表。同样有人要编辑部检讨,质问他们为什么要发表这个作品。反正对丁玲不利的事情很多,蛛丝马迹不少。
    李:1979年丁玲参加了文代会,右派平反是同时决定的吗?
    陈:当时是由作协做出结论。张僖把结论拿来给丁玲看。主要有三条:1.历史问题由中央处理,不是敌我矛盾;2.反党集团问题不存在,1956年就宣布摘了帽子;3.右派属于错划,结论是给予恢复党籍恢复级别。别的不说,第二条就挺荒唐。说是1956年宣布摘了帽子,1957年反右时不是又重新拿出来整丁玲吗?虽然如此,为了顾全大局丁玲还是草签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去医院看过周扬。第四次文代会开会前夕,丁玲于6月、9月两次书面向作协党组提出恢复党籍的要求,但如石沉大海。后来有人告诉我,党组讨论过丁玲的要求,周扬和夏衍都反对。后来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李:后来中共中央是不是另外发了文件为丁玲彻底平反?
    陈:是1984年以中组部的名义发到县团级,宣布彻底平反。
    李:周扬对此是什么态度?
    陈:这个文件是在我们的要求下拟定的。我们向组织部提出,宣传部通过,送到书记处,乔木批了。然后,送几个当年的当事人征求意见。林默涵写的是:完全同意。刘白羽写的是:同意,在这个问题上我有错误,应该检讨。
    李:我听说当年丁玲的专案就是刘白羽负责的。
    陈:文件发布之后,他到家里来专门向丁玲道歉,在丁玲去世后,他写文章承认自己要负历史重责。林默涵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跑到丁玲面前,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周扬却不一样。当把文件送到他那里时,他居然说:“这件事情为什么事先不和我商量一下,我还是宣传部的顾问嘛。”这就是他的态度。陆定一的批示是:没有意见,由他们搞吧。张光年把文件压了一个多月,后来在中组部的催促下才退回,他说当时南京大后方的情况很复杂,我们不了解。但他把特务头子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