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努尔哈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那个在抚顺官失守时,临阵脱逃的指挥——白云龙枭首示众!”
  在论武场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断头台。刽子手把白云龙绑在柱子上,刽子手的大刀一挥,白云龙的人头骨碌骨碌滚到断头台下边去了。
  传令兵走上前去,把白云龙的人头挂在台边的柱子上。
  经略杨镐鉴于十万大军整装待发,也觉得胜利在握,灭后金不在话下,公开扬言道:“鞑子若要与官军相抵,势必以卵击石,如飞蛾之投火也。”
  于是,二月二十四,即在出兵前夕,杨镐头脑发热,竟派遣女真人一名,前往后金去下战书。
  书中号称出动大军四十七万,三月十五日将分别挺进,公然把进军日期通知努尔哈赤。
  一向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接到战书之后,及时召开会议,他在会上说道:“后金国一定要与明朝打仗了,希望各贝勒大臣们作好准备,是厉兵秣马的时候了!朕的原则还是那句老话:恁尔几路来,朕只一路去!”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明军的动向、部署实力等情况,努尔哈赤要求负责情报工作的何和理、满浅等,把在抚顺关掠来的汉人,选出一部分进行认真训练,让他们化装成各种生意人,或是货郎、叫花子等,到关内外的明朝的各地搜集、索取军事情报。
  努尔哈赤亲自去察看地形,在明朝军队将要进军的牛毛岭一带,布置士兵砍伐大树,设置路障,根据地势的险劣,分别布署兵力。
  在浑河边上,他亲自下水测试河水的深度和河水的流速,对部下说:“四路军是明军的主力,这浑河是他们必经之道,要让这浑河成为埋葬明军的坟墓!”
  皇太极提出自己的建议:
  “先在浑河上游筑坝蓄水,等明军涉河时,再掘坝放水;另在附近埋伏一支人马,趁他们渡河时袭击一下,可以挫伤他们的锐气!”
  努尔哈赤听后,当即答应道:“与朕的想法一致,就如此办吧!”
  战前,努尔哈赤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为打败明军创造了各项有利条件。
  明军各路兵马于二月二十一日誓师之后先后出边,可是十六月开始,天降大雪,到处冰水雪地,兵马无法通行,只得又停下来。
  两路军总兵杜松,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身上的刀痕与箭瘢多处,从不贪财惜命,大有名将廉颇的风度。他对杨镐的“分兵合击”提出反对意见,遭到杨镐的忌恨,心中郁郁不乐。
  东路的总兵官刘綎,多次向杨镐申请征调川军,也遭到杨镐的拒绝,不予办理。
  身为统帅的杨镐,对部下的合理建议与要求,充耳不闻,又骄躁寡谋,盲目乐观,只是催促进兵,置天时、地利和人和于不顾,强行安排四路大军出师的具体时间为:
  西路沈阳、开铁两路于三月二日到二道关,合营后再分路向赫图阿拉进军。
  四路大军务必在三月三日会师于赫图阿拉,率先到达战地的以炮声为号。但是,杨镐作为全军统师,不知彼,不知己,又不听谏言,不熟悉地理,不察敌情,又不亲临战阵,还在沈阳坐台点将,又怎能将战争引向胜利呢?
  且说杜松领兵于二月二十九日到达抚顺宿营,为了按时到达杨镐指定进军日期,不得不下令士兵手持火把,星夜急速进军。
  这就为努尔哈赤的伏击提供了有利条件。
  杜松军的监军张铨,虽是读书人,却遇事多谋,作风正派,他向杜松建议道:“如此昼夜急行军,士兵疲劳太甚,万一误入敌方险境,后果不堪设想。”
  杜松说道:“若是误了杨镐规定的军期,又将奈何?”
  于是,大军来到浑河边上,杜松急令兵马连夜过河。
  都司刘遇节也向杜松建议道:“张监军的话很有道理,如夜半三更渡河,一旦敌兵袭来,我大军将首尾不顾。”
  但杜松怀着对杨镐的满腹怨愤,带着求战心切的思想,不听二人规劝,反而轻蔑地说道:“大兵义旗东指,谁敢犯颜?何况杨镐的兵期切近,哪有停下来的可能!”
  杜松说罢,急令士兵试探浑河水势,选择渡河地点,不多时,探马来报告说:“河水不深,仅及马腹,河中还有小船数十只哩!”
  杜松听了非常兴奋,他一边举杯痛饮,一边时众将领高声地说道:“这真是天人齐助啊!”
  于是杜松将军弃船不坐,身不披甲,策马大呼而进,一边又急催军卒过河。
  此时,他手下的将士见他未披甲胄,喊道:“请杜将军慢走,披上盔甲再进!”
  杜松听了,大笑不止,并且大声咋呼道:“置身战阵,披上坚甲,岂是大丈夫所为?老夫从军以来,不知甲重几何?今日,你们众人想以盔甲苦累老夫不成?”
  在谈笑之间,杜松与众军兵已经涉水到河中间,当时,进入河中的有杜松本部桑兵,以及都司刘遇节的五干骑兵,人、马、车营近万。
  兵马刚到河中段,忽见上游几丈高的水咆哮而下,向杜松军猛扑过来。
  此时,总兵官赵梦林看见水势猛涨,感觉势头不对,向杜松大声喊道:“杜将军!要立即停止过河,上游有人放水,小心中了敌人的埋伏。”
  但是杜松毫不理会,坚持过河。
  此时,浑河水位猛然升高几尺,河水流速也加快了,渡河的士卒有的已被掩死,更多的人各自逃命去了。
  据估计,淹死的士卒约有一千多人,大炮等重火器都阻于河对岸,杜松军被一分为二。
  当时,正是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夜里就更冷了。尤其是过河时衣服又湿了,夜风一吹,更是寒气逼人,冻得士卒们直打寒颤。于是,军不成军,队不成队,乱作一团了。
  正当杜松的过河士卒在背水受冻时,忽听角螺齐鸣,鼓声大作,漫山遍野的伏兵,一下子冲将过来,向杜松军发起了攻击。
  这时候,一万多只火把,映红了半个天空,喊杀震撼山谷,特别是有个喊声更加响亮:“活捉杜松!不要让杜松跑了!”
  直到此时,杜松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是背水陷伏,处于十分危险境地。他心里明白,若不当机立断,脱离险境,这背水作战的结果,将难以脱身。于是,他急中生智,马上下令全军迅速集结起来,近战敌人,自己立即上马,亲自带领家丁和渡河士卒,主动向后金军冲杀过去。
  后金伏军首战杜松的是大将哈都,二人只战了十几个回合,哈都败阵而逃。
  两军混战一起,杜松虽然年老,但英勇不减当年,他奋力拼来,时而挺枪乱剌,时而抽出腰间大刀砍杀,杀得后金军纷纷败退。
  正当杜松冲出重围,哈都又来相战,杜松一见分外生气,大喊一声:“贼将看刀!”
  二人斗到十多个回合之时,杜松将手中枪一拧,把哈都的枪挡住,左手抽出大刀,对准哈都头部砍去,那哈都一见刀光一闪,知道不好,急忙闪向一边,只听“咔喳”一声,哈都的左臂被砍了下来。哈都疼得大声嚎叫着,拍马逃跑了。
  “贼将!往哪里逃?”
  杜松随后紧紧追赶,直赶至界开山下,向身后的士卒下令道:“阵势要严守不乱!对敌军要继续放炮、放铳,要稳、准、狠!”
  由于杜松带领军队主动进攻,勇猛拼杀,队伍士气很旺,但是,他的部下有些将士却被这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误以为胜局已定,便目无军纪,不听号令,各自争功,无心奋战。
  努尔哈赤一向看问题很敏锐,他说道:“别看明军分四路进攻,实际上杜松军为全军主力,只要网住杜松这条大鱼,其他三路就容易对付了。”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三月,努尔哈赤最后一次到北京“朝贡”,路过山海关时,曾受到杜松的热情招待。
  当时,杜松任山海关总兵官,二人酒后,杜松曾带领努尔哈赤登上山海关城楼,背靠万里长城,面对大海,发思古之幽情。
  努尔哈赤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如今兵戎相见,已成战场上的对手,想到此,他不禁嗟叹几声。
  为了要网住杜松这条大鱼,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各处率领八旗兵马,快速行军,赶到界凡城。
  此时,杜松军一部分驻扎在萨尔浒山下,另一部分由杜松带领,正在激烈地攻占吉林崖,双方战斗剧烈,死伤惨重。
  后金四贝勒按照努尔哈赤的意思,先攻破萨尔浒的明军主力,再回头围攻吉林崖的杜松军。
  当时,后金八旗兵马约四万五千人,而萨尔浒的明军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