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23炮击金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插,但始终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
  这样写的。
  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说“沿海岛屿”,而说“大金门、小金
  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不仅说“供应”,而且具体说“包括粮食、
  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这就形象地给人深刻印象。现在许
  多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
  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两篇告台湾同胞书的文体就是这样。
  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谓
  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我们有些文章洋
  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
  惯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其实翻译也有各种译法,严复的译文就是中国
  古文式的,林琴南的译文完全是意译,都和现在的白话文译文大不相同嘛
  ……
  毛泽东一生笔不离手,撰文无数,但他很少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议论,这次是个例外,证明他对自己近日的作品颇感满意。当然,一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图发生、发展、结束的战事,更是人生的得意之作。
  屋内雄论滔滔,窗外秋日融融,蓝天高远,白云淡淡,轻风乱拂,万木绿得深沉、凝重。几只花喜鹊在枝头跳跃,唧唧喳喳欢叫个不停。
  工作人员欲出门,将那鸟儿驱散,免得打搅主席思考工作。
  毛泽东摆摆手:随它们去。喜鹊当头叫,那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哩!
  
                  第十五章 台海过去、现在、未来时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问题二:谁是赢家/问题三:历史如何评
  价
  台湾已非“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
  作者: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
  保卫“台独”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作壁上观/教授:哎
  呀呀,你这个问题把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
         1
  哲人如是说:
  时间没有脚腿,但它留下了足迹。
  从化石、年轮、遗址、废墟中,我们披阅了它的“过去”。
  “过去”的故事摆满了书架,有一个共通的名字叫作“历史”。
  历史是一面深刻的镜子,照出了万物的更新、宇宙的兴替。
  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前行,1958年的“炮击金门”也在一寸一分地远去。四十载光阴虽短,但已使我们同那伟大的事件拉开了距离,能够从多重的角度来审视它,从而在历史的经纬图中更精密地确定它的坐标。
  近年,海峡两岸回忆、评价金厦炮战的文字愈来愈多,大概正应了“终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离此山外”。
  我是炮战的痴迷者之一。因为,文学只崇拜个性化的事物,而炮战即为个性化战争之典范,它以不大合乎战争规律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演了战争的规律,面孔与其它战争委实太不相同。还因为,文学喜欢反映与现实息息相关脉承紧密的事物,而当其它战争早已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时,唯有那场炮战的成因犹在,故它一点也不陈旧,仍是摆在我们案头需要经常在其中查询些什么的备忘录。
  将近1500个日日夜夜,我好像一直手握着一架无形的可观察时空的“放大镜”,千百遍将那场炮战再拉到眼前,认真而执着地研观其生动鲜活的各个细部,以及它于广阔背景下面同别样事物的种种关联,以及在并未中止的进程中曾经和仍在发生的作用。
  海峡对岸也有同样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厦门召开的关于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台湾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间来“切磋”炮战。我们互相恭维了“您是专家、权威,向您学习、讨教”之后,便开始了客气、礼貌的磨牙。争执涉及史实,关乎评价,直至都口干舌燥,互相不能扭转对方的固执,从而都真切感受到了两岸认识上的差异及达成共识的艰辛。最后,王教授又委婉地向我发难,他说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若干困惑,目前尚无人给出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我笑:敝人见微识浅,怕不能令教授满意。
  王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直通对炮战历史意义的归纳、总括。对此,我的谦逊绝对真诚,不敢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当然,我亦认为,当代人已经没了当时人、当事人的种种局限,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和更为大度、公允的心态,来回首往事,去探寻真谛。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抛开某种偏狭,应该坦承,那场战争中确有对双方来说均属积极的东西。这里可借用卢梭的一句话:每一次重温过去的岁月,聪慧理性的人们总会采撷到新鲜的价值。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
  大凡战斗、战役均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此乃战争常识。然而,“炮击金门”属于例外,许多人说得清它的“生日”,却道不明它的“忌辰”。遍览海峡两岸数十种著述,在炮战结束的日期上,竟难有一致的定论。
  台湾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个版本倾向在炮战45天处将其“腰斩”,划上句号。因为10月6日这一天, 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此乃共军“损失惨重,打不下去,找借口下台阶,掩盖失败”的遁辞。如此解释界定,最能反衬台湾的“胜利”。
  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炮战打了64天,于10月25日“功德圆满”。这一天,毛泽东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重心已开始由“武谈”向着“文谈”偏移。
  问题是,金厦海域并未就此“停火”,毛泽东、蒋介石作古了也没停,“单打双不打” 整整延续了20年。有人计算,如平均每次各打100发,20年里累积,双方各打炮弹30万发。世界战争史上,谁见过此等枪炮“马拉松”互射的奇景?
  1979年1月1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终止双方的“共同防御条约”。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门方面的炮未停, 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年6月27日,金门国民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 0。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余发,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月25日毛泽东《再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