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率部到达酸枣的时候,张邈已经提前到了。他向曹操引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张超,另一个是张超的部下、郡政府人事处长(功曹)臧洪。
  臧洪字子源,也是广陵郡人,“体貌魁梧,有异于人”,早年上过太学,举过孝廉,当过县长,这段经历跟曹操有点像。后来他弃官回家,太守张超听说他很有能力,就请他出来当人事处长。
  臧洪劝张超起兵,张超认为有理,就带着臧洪到陈留郡找自己的哥哥张邈商议,几个人一拍即合。张邈见臧洪虽然只是个功曹,但见识不俗,口才又好,就派他为代表,联络附近的各路实力派,很快就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等人达成共识,大家同意一块儿起兵反对董卓。
  黄河岸边的酸枣被确定为这次联合起兵的总指挥部。以此为中心,周边的实力派除了徐州刺史陶谦以外,基本上都在其中了。刘岱是袁绍的亲戚,袁绍北渡黄河之前把妻子刘氏以及三个儿子送到他这里来,可见关系非同一般。袁遗是袁绍的从兄。桥瑁、鲍信前面已有介绍。加上张邈、曹操,这些人都与袁绍关系密切,袁绍虽然不在此地,但俨然是精神领袖。
  曹操提醒张邈,自己离开洛阳前夕,曾与袁绍、袁术商定起兵的事,现在即将共同起事,不能漏掉他们两个。
  张邈告诉曹操,自己已派人到冀州和渤海郡分别联络过韩馥和袁绍,袁绍暂时在渤海郡不能前来,不过这次会盟虽然没有袁绍,大家仍然会共推袁绍为盟主。至于袁术方面,相距较远,情况不明,就不能等他了。
  不久,各路人马陆续向酸枣集结,先后到达的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郡太守张超等,鲍信聚齐人马,却因路途较远,暂驻原地。张邈让人临时修起了一个大坛,作为会盟的场地。
  马上就要举行会盟仪式了,有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此重大的活动,有什么法律依据呢?盟约又该如何措辞?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使申明不是造反,但没有朝廷批准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必须有一个合法理由,最好还有一个合法的程序,这样义举才能成为合法之举,联军才能成为合法组织。正在大家为这个问题挠头的时候,桥瑁很神秘地拿出一件东西,让即将参加会盟的人精神一振。
  桥瑁拿出来的是一封当朝三公共同签署的告天下百姓的公开信(三公移书)。在这封信里,三公告知天下说,恶徒董卓胁迫君臣,窥伺社稷,无法无天,希望天下人跟随袁绍、袁术共举义兵,以赴国难。
  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如此一来大家的行动就变成了响应三公号召的义举,铲除国贼,拥戴皇帝,有了一身合法的外衣。
  尽管大家明白这封信不早不晚来得十分蹊跷,但仍然有许多人相信它是真的。董卓就任相国以后,朝廷的三公分别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加上太傅袁隗,清一色的党人,说他们联名签发了这封公开信,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桥瑁不是外人,他是已故太尉桥玄的族子,高干子弟,与洛阳上层人士来往密切。由桥瑁拿出这封信也更容易让人相信,于是张邈等人把这封信四处散发。
  这封信确实是桥瑁伪造的。他的目的一是要帮联军的忙,二是要借机捧袁绍一把,因为他是最崇拜袁绍的人之一。不过,这家伙只顾了一头,也不管随着这封信影响力日益扩大,会不会对仍控制在董卓手里的黄琬等人产生不利。
  解决了合法性问题,隆重的会盟仪式如期举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路人马在酸枣设立坛场,共同盟誓。在由谁宣读誓文的问题上,大家又互相谦让起来。公认的老大袁绍不在,剩下的人都“莫敢当”,最后一致推举臧洪来读。于是臧洪走上坛场,宣读了下面这篇有名的誓文: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趁机作乱,弑杀天子,残害百姓,我们非常担心他会灭亡整个国家,颠覆天下。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郡太守张超等人,聚合天下义军,共赴国难。凡是参加结盟的人,都要齐心协力,以臣子应有的节操,虽抛头颅洒热血也绝无二心。如果违背了盟约,不但让他丧命,还要让他断子绝孙!皇天后土,祖宗神灵,请共同见证!”
  誓文写得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臧洪读得“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在场的人无论是将校还是普通士兵,都万分激动,为莫大的正义感所激昂。
  这篇誓文里只提到两位刺史、三位太守,没有曹操的名字,因为他目前没有合法的官衔,不方便写进去,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还只被视为张邈集团的一部,这是曹操举兵以后的真实情况。这支联军共推袁绍为盟主,名义上张邈就是袁绍的属下,而曹操是张邈的属下,这种格局还将持续一小段时间。
  在酸枣会盟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徐州刺史陶谦的名字。他于中平五年(188年)冬天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负责镇压黄巾军。陶谦到任以后,重用泰山郡藏霸、孙观等人,迅速打败了境内的黄巾军。之后,在本地人陈登、麋竺、张昭等的协助下,陶谦控制了徐州的大部分地区,在东部各州郡中,是实力最强的。
  但他的政治态度十分暧昧,既不反当今天子,也不反董卓,别人与朝廷断绝了往来,陶谦还按时上表进贡。他刻意与酸枣联军拉开距离,因为他认为联军没有前途。当然,他也不公然与联军为敌,持中立态度。
  酸枣会盟的消息产生了极大震撼力,这是第一次有人公开打出反抗董卓的旗号,这支队伍总人数达十余万,驻扎在洛阳正东方向,与洛阳的直线距离不到四百里。盘踞在洛阳的董卓对此无法小视。
  这还只是个开头,积蓄了很久的火药库顷刻间被点燃,更大规模的反抗行动立即由北向南迅速展开。
  【三、引起了连锁反应】
  酸枣会盟的消息以及桥瑁伪造的三公致天下的公开信迅速传遍了冀州刺史部,治所邺县距此也不算太远,从酸枣过了黄河,越过河内郡,就可以到达。
  这个消息对冀州刺史韩馥来说虽然不太突然,但也不愿意接受,因为三公的公开信里明确号召大家团结在袁绍、袁术的旗下,酸枣的那些人也明确表示愿意听从袁绍的调遣。
  韩馥心里很是埋怨大家,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事先和自己商量一下,别人尊崇袁绍可以,自己也把袁绍当领导却有些不好办,因为袁绍现在是自己的属下。
  韩馥受命来冀州,前期超乎寻常地顺利,不仅迅速稳定了局势,手下还聚集了沮授、田丰、审配、耿武、李历等谋士,以及赵浮、程涣、闵纯、义、张等武将,势力基本上覆盖整个冀州,可以调集起来作战的人马就有数万人。
  在同一时期开始创业的各路军阀中,韩馥开局最顺,最得天时和地利,但他也最缺乏雄才大略。所以,有今天这个局面,只能有一个原因: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如果袁绍不来冀州,韩馥就会以此为基地,慢慢向外扩张,成为一路诸侯。现在袁绍来了,烦恼也跟着来了。
  不用说他也明白,袁绍不是投奔他来的,而是来接管他的。当初洛阳密谋,他是袁绍等人布在冀州的一颗子,现在到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凭双手奋斗而来的,与袁本初何干呢?要把这些拱手送上,韩馥心里实在不甘。
  不仅是韩馥,换成谁都不会心甘。
  可是,袁绍这小子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人虽然呆在渤海郡,眼睛却紧盯着邺县。韩馥派去监视他的人报告,陈留郡那边不断有人来找袁绍,也不知道密谋些什么。
  按照韩馥的想法,袁绍才是心腹之患。至于董卓,二人素来没有个人恩怨,只要他不打到冀州来,反不反他都无所谓。
  正当韩馥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时,董卓的特使也到了。董卓以献帝的名义诏令韩馥讨伐刚刚起兵的酸枣联军,同时将联军领袖袁绍捉拿归案,押送到洛阳。
  如果接受董卓的命令,意味着自己的冀州刺史将继续是一个合法身份,还可以得到董卓集团的支援。拒绝接受,他就不得不把自己与袁绍捆在一起。
  接受,还是不接受,成为韩馥痛苦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宏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