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洋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文茂也想知道自己麾下的弟子与汉军差多少,大声道:“吴兄弟就捡最精锐的人马给我们说说。”
  见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吴宏苦笑,又想,当初我们不也是如此心高气傲,以为凭着众兄弟可以打下一片江山,享受荣华富贵。
  “我所见最精锐的兵马,当属第一军,当时还在浙江,我奉命前往汉军之中联络,有幸见到汉军攻打金华,当时清军钦差大臣和春准备了六万大军据守险要之处,没想到汉军一天就攻到了金华府,那场景我一辈子也没见过,例如清军驻守一个小山头,居高临下,有大炮,有火枪,要是你们攻打这个山头,你们会怎么办?”
  李文茂对此很感兴趣,觉得正是考验自己与汉军的差距,考虑了一会带头答道:“当然是派遣兄弟往上冲了,虽然会有一些损失,只要弟兄们不怕死,还是能攻下来的。”
  吴宏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当时汉军只有不到两千人,而清军有三千余人。”
  李文茂摇头苦笑,答道:“那我就没办法了,清军人多势众,又有枪炮相助,他不来攻打,我就烧高香了,我怎还会去惹他们!”
  想到自己已经不是会党,吴宏马上把自己当成汉军一员,自豪的笑道:“汉军只带了三门大炮,放了十次之后,一千多人分两面往山上冲,清军只坚持了半个时辰,就争相逃窜,火枪、大炮被丢弃一空。”
  一个会党人员嘲笑道:“清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吗!”
  李文茂训道:“放屁!清军要是不能打仗,周兄弟会被逼到江西投靠汉军?”
  何六早就被吴宏劝服投靠汉军,解释道:“这正说明了汉军的可怕之处,我们是没有办法抵抗的,听说汉军攻进福州,遇到清军激烈抵抗,整整杀了一夜,清军三万人马被屠戮一空,汉军伤亡不到三千。”


 第一百三十三章 内阁初立

  自从内阁设立以来,李云中明显清闲下来,胡以晃、陆建瀛、蒙上升、常大淳四人每天都要到文渊阁处理政事,分担李云中的压力,李云中也经常会到文渊阁与他们商量、决定军国大事,让他们感觉到受重视,要不然以后谁还会愿意进阁执政。
  “启禀皇上,江西都督赵烈文的奏折,请皇上过目。”陆建瀛已经养成了习惯,遇到军机战事的奏折就交由皇上过目。
  李云中接过奏折,翻看起来。
  湖北太平军节节败退,东部,南部,北部地区全部失守,武昌被包围,胡林翼也没有急于攻打,反而率军攻打西部的汉川,看来有意将武昌孤立。
  看完奏折,李云中叹道:“没想到湖北战事那么激烈,太平军两次攻占武汉,都被清军攻破,幸亏当初汉军没有参与争夺。”
  胡以晃放下手中的折子,深思熟虑说起来:“微臣在安徽任职期间,仔细分析了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湘军的根基在湖南,曾国藩屡次战败损兵折将,都能迅速恢复元气,这都是是湖南人不竭余力支持的结果,太平军愚钝,在湖北与湘军决战,虽能取得一时上风,终究会被越来越强大的湘军击败。”
  李云中赞同道:“湘军越败越强,天平军越战越弱,这样僵持下去,湘军的实力迟早会超过太平军,武昌难保。”
  陆建瀛也听出了关键所在,问道:“那洪杨为何不下令攻打湖南呢?反而派兵攻取湖北。这不是舍本逐末!”
  李云中想到杨秀清的个性,笑了起来:“当年长沙一战。真把他们给打怕了,况且去年太平军又在湖南战败,损失数万人。”
  常大淳脸色郑重:“微臣乃是湖南人,最了解他们的习性,皇上要攻打湖南,需三面进军,第一路由岳阳攻占湘乡,围困长沙。第二路由江西进军攻占湘潭,与第一路汇合,第三路由广西入湖南,断绝湘军退路,这样一来,湘军军心必然慌乱,皇上趁机招降纳叛。曾国藩也只有引颈待戮份。”
  李云中点头:“不错!攻打湖南必须一击必杀,否则后患无穷!曾国藩坚毅果决,几次陷入绝境都能坚持下来,麾下不乏勇猛智谋人物,他不是一般的文臣将领。”
  陆建瀛道:“启禀皇上,微臣在清廷为官之时。有许多学生下属,微臣愿意写信召他们投靠大汉!”
  这件事陆建瀛考虑了好几个月,一开始时,羞于写信,那样会破坏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后来李云中称帝,大汉越来越强。陆建瀛的心思又变了,第一次觉得他降汉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既能驱除鞑虏,恢复汉家衣冠,又能保住性命,继续为官,现在他陆建瀛官至宰相,这在大清是梦寐以求而不得的职位。
  李云中意味深长的问道:“爱卿真的决定了?”
  陆建瀛老脸一红,回道:“微臣既然做大汉的官,就要为大汉全心全意的效力,以前微臣担心大汉微弱,学生不肯前来投效,如今大汉攻城略地,版图一再扩大,统一天下的形势逐渐明朗,有识之士争相来投,我这也是为他们好,免得在大清为官,被皇上俘虏。”
  常大淳也心甘情愿的补充道:“微臣也愿写信给亲友,让他们投效大汉,请皇上将他们的家人接来南京,也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李云中兴奋道:“准!”
  蒙上升看着陆建瀛、常大淳一副豁出去的模样,想起公开他们投降的后果,也许是身败名裂,幸灾乐祸的心思都没有了。
  胡以晃又看到一份福建的奏折,打开看了一遍,对李云中禀报道:“皇上,福建左宗棠来报,广东、广西共有几十万天地会的会党与他联络,谋求大汉官职,左宗棠也不知如何处理,请皇上决断。”
  李云中吩咐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左宗棠为征南大将军,这些事情就由他处理,不必报到南京请示,万一耽误了前线军情,反而得不偿失。”
  胡以晃点头称是,立马在奏折上批示。
  李云中看着户部报上来的账单,训斥:“户部做的是什么账单,乱七八糟,不知所谓!”
  蒙上升赶紧丢下手头事务,请罪道:“微臣知罪,请皇上恕罪,户部人手奇缺,计算每年的赋税实在是力不从心。”
  李云中看着上面全是繁体字,难看又难认,没有一个阿拉伯数字,吩咐:“户部马上拨银三万两,建立一座技术学院,专门教授学生算术方面的学问,中国那么多的人才,总有几个对这方面擅长的人物,至于壹、贰等数字就学习洋人的那一套,简洁易算,通俗易懂。”
  蒙上升道:“微臣领命”
  常大淳浏览了一份奏折,面色微笑,起身将它呈上,开口道:“恭喜皇上,庐州大捷!”
  李云中欣喜的接过奏折,认真看了起来,喜笑颜开:“没想到江忠源如此不智,庐州城小兵弱,他竟敢只率五百人就入住庐州,被我军逼得跳河自杀,哈哈……总算为冯先生报了仇。”
  胡以晃道:“江忠源所部皆为悍勇,除了留在南昌的两千人,余下的全被我军歼灭,清军又损失了一员良将,安徽全境光复指日可待!”
  李云中对蒙上升道:“今年皖北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户部要准备足够的粮食运往安徽,安抚百姓。”
  蒙上升道:“请皇上放心,商人今年在南洋采购了不少粮食,全都被户部收购,皖北大旱的事,户部能够应付。”
  李云中道:“粮食也多越好,商人无利不起早,我军既然攻占福建,就命商人将收购来的粮食运往福建,户部派专人管理,再由福建运往各地。”
  胡以晃赞道:“此计甚妙,商人最重成本,运到福建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节约成本。”
  真是荒唐!常大淳见胡以晃身为相爷竟为商人考虑不由感叹,对皇上谏道:“微臣劝谏陛下多防备商人,商人重利轻义,往往顾私利而不顾国法,乱世用重点,大汉律法宽容,对商人特别优待,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
  陆建瀛也跟着谏道:“大汉有三害,一事商人,二是洋人,三是清国,请皇上限制商人行为,以免他们得意忘形。”
  胡以晃也觉得商人在大汉地位太高,劝道:“行商之人远离家乡只为求取钱财,皇上鼓励经商,民间百姓十室九空,田地无人耕种,地里的麦子、稻米没有人收取,大汉根基不稳,社稷动摇,而且商人多行不法之事,小商贿赂官员,巨富私养奴仆,此风不可长。”
  蒙上升见李云中的脸色并无预想中的阴沉,附和道:“皇上三思,商人行事毫无顾忌,猖狂无道,地方官员多有被其所制,商人犯法不敢受理,反而相互推脱、延后,民间百姓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