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众神的山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人的内容。
  王洪宝是一九七五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的第一次攻顶队员。不过,当时的登顶以失败告终……
  他面向长谷川,以咬字不清的发音说了好几次“English”。他似乎坚信——只有英国人会死在这么高的地方。
  在第一营(五千五百公尺)附近发现英国队露营过的痕迹时,王洪宝也边说“English”边用手指。他几乎完全不懂英语。然而,他肯定知道“English”是指英国人。
  ——《站上珠穆朗玛峰》,读卖新闻社
  那应该是马洛里或厄文吧——?
  据说听到这件事时,长谷川这么想。
  如果是英国人的尸体出现在那个高度,那么除了马洛里或厄文之外,不可能会有别人。
  当时,伙伴有事找王洪宝,打断了这段对话。
  但是——
  中国方面在这之前,为什么不公布那件事实呢?
  说到一九七五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登山也是一种“敬爱毛主席”的表现和“发扬国威”的行为。当时,海外思想、理念,不,甚至连外国人本身,都被彻底视为攻击对象,而遭到排斥。
  当时正值仇外时期。因此,中国人可能连外国人的尸体存在中国神圣的最高峰——大地之母珠穆朗玛峰的高处,都认为是一种不能原谅的亵渎。
  《站上珠穆朗玛峰》中提到,长谷川良典如此认为。
  长谷川打算进一步向王洪宝询问详情,确定地点。
  然而,还没问出细节,王洪宝却丧命了。
  隔天,十月十二日——
  包含长谷川、王洪宝在内的六名队员离开第三营,为了开拓登山路线,而攀爬连接北棱的冰壁。
  在下方有巨大冰隙的斜坡上移动时,六人的头顶上突然发生雪崩。
  宽五十多公尺的雪和冰块化为奔流,向六人袭来。
  包含长谷川、王洪宝在内,有四人被那场雪崩吞噬。四人和冰块一起被冲向冰隙。
  长谷川奇迹似地卡在冰隙边缘停了下来,但其余三人却和雪崩一起坠入冰隙之中。
  逃过一劫的两名队员救出长谷川,并搜寻其余三人,但巨大的冰隙被冰雪埋住,要挖出尸体是不可能的事。
  就这样,关于马洛里和厄文的重要证词,随着王洪宝的尸体永远沉封于冰河底。
  但是,那具尸体真的是马洛里或厄文吗?
  那么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西方人达到珠穆朗玛峰八千公尺的高度而下落不明的吗?
  从北面攻顶的只有英国队七次(一九二一-一九三八年)、五二年的苏联队、五八年的中苏联合队。除此之外,也有违法的单独行动,但这些人甚至连北棱都没有到达。
  苏联队、中苏联合队彻底失败。基于民族性格(?),中苏两国没有提出任何一件关于这种失败案例的官方报告,所以无从确认。但有讯息指出,苏联队的几名队员在八千两百公尺失去行踪。但是,去年秋天参与侦查队的中国登山家,斩钉截铁地否认这项资讯。
  “苏联队和中苏联合队都没有到达六千八百公尺,彻底地失败了。因此,遗体不可能是苏联人。”
  该名中国登山家明确地一口断定。
  这么一来,结论只有一个,王洪宝看见的遗体是马洛里或厄文。
  ——《站上珠穆朗玛峰》,读卖新闻社
  即使那具尸体十分有可能是马洛里或厄文,但要在那片辽阔的圣母峰斜坡上找出那具尸体,几近不可能。
  一九八六年,汤姆·霍尔茨亲自前往圣母峰,搜寻两人的遗体,但是天候不佳,没有新发现。
  4
  深町在狭窄的商务饭店房内叹气。
  他仰躺在床上。
  令人喘不过气的房间。
  摆了床之后,一旁只剩下勉强能走路的空间。小得可怜的矮桌上,放着一台小电视机,但播不出清晰的画面。那台电视机几乎占据了整个矮桌的桌面。
  稍微空出来的地方,放着电话、饭店导览手册,那里已经没有空间能够用来做别的事了。
  从尼泊尔回来一星期了。
  只和加代子见过两次面。
  到井冈和船岛家上香,和工藤见面。和其他队员虽然有透过电话联络,但是除了工藤之外,还没和其他人见到面。
  今天要把洗好的底片交给岳游社的宫川。那是深町在这趟远征中拍回来的照片。因为远征失败而无法出书,但有几张底片必须交给宫川,供杂志之用。
  住进这家饭店的三天,深町大部分时间都仰躺在床上看书。
  全都是和圣母峰或马洛里有关的书籍。
  深町也把汤姆·霍尔茨著作的日文版重读一遍,并影印了收录在大宅文库中、于山岳杂志所刊载之关于马洛里的报导。稍早之前,深町刚把这些资料全部看完。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资料,就必须去岳游社的资料室找,或者和伦敦的山岳俱乐部联络。
  现在,深町的脑袋中浮现圣母峰积了雪的白色岩峰。
  他梦见过好几次。
  那是他十分熟悉的一幕景象。
  从北棱上的第四营一带,看见的圣母峰山锥。
  左侧可以看见东北棱脊,经过第一台阶、第二台阶,有一条连接到地球上独一无二之处的棱线。
  深町知道。
  那幕影像在照片上看过好几次。然而,从不曾以这个角度亲眼看见圣母峰,这只能是从西藏那一边看到的影像。深町看过的是从昆布——也就是从尼泊尔这一边远眺的圣母峰。
  脑海中为何会浮现这种影像呢?
  自从窝在这间饭店,开始看马洛里相关的书之后,便出现了这种现象。
  那八成是欧戴尔抬头看过的圣母峰。
  然而,欧戴尔看到的是白天的圣母峰,但浮现在深町脑海中的那幕影像,却是夜晚的圣母峰。
  宛如天鹅绒的漆黑夜空中,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每颗星星都一闪一闪地发出令人目眩的光芒,但那些光线既没有温度,也缺乏色彩,只是冰冷、没有生命的光线。
  令人目不暇给的星空,仿佛宇宙尽在其中。
  圣母峰顶刺进那片星空中。
  那座山顶好像属于天际。看起来就像圣母峰将山顶搁在群星之中。
  万籁俱寂,令人激动不已的宇宙寂静降临于地面。
  在那片寂静之中,一名男子走在积雪的棱线上。
  从深町的角度看见的是他的背影。
  那个人的背影拖着沉重的脚步,只是默默地走。
  他是马洛里吗?厄文吗?还是其他人呢?
  深町不晓得。他只知道,自己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那幕景象。
  深町心情苦闷地注视着独自爬上圣母峰顶的男人背影。
  因为自己被那个男人抛下了。
  那个男人走了,而自己留在那里。
  别抛下我——
  深町试图向前跨步,脚却纹风不动。
  在深町看来,与其说那个男人想要爬上峰顶,不如说他想要回到繁星点点的天上。
  在弄清那个男人是否抵达山顶之前,深町醒了过来。
  醒来之后,深町仍搞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会做那种梦。
  他想,一定是因为马洛里的事占据了整个脑袋。
  几句马洛里说过或写过的话,留在脑海角落。
  深町仰躺在床上,试着想起那些话。
  因为山在那里。
  深町记得有这么一句。
  他从十多岁就听过这句话,却是在后来才晓得那是一个名叫乔治·马洛里、消失在圣母峰的男人留下来的。
  这句话刊登于一九二三年三月十八日星期日的《纽约时报》。
  马洛里已经有过两次远征圣母峰的经验,在这个领域中是最知名的登山者之一。
  马洛里在巡回演讲中,在纽约短暂停留,接受报社采访,记者在过程中提出如下的问题:
  “你为何想爬圣母峰呢?”
  关于这个问题,马洛里回答:
  “因为它在那里。”
  它指的是世界最高峰,在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圣母峰顶。
  这句话变成“因为山在那里”,为世人所记得。
  在阿尔卑斯山度过的美好一天,就像一首优美的交响曲。
  这是一九一四年,马洛里在二十八岁时写的散文集《登山者也可以是艺术家》中的一句话。
  比起粗犷的登山爱好者,把热情隐藏在心中的艺术家这种形象更适合马洛里。马洛里的眼神慵懒,身周有一种独特的孤独氛围。
  为了当朋友邓肯·格兰特的裸体画模特儿,他也曾把自己的裸体展现在朋友面前。
  马洛里身边甚至散发出同性恋的特质。
  姑且不论马洛里本身,知名社会讽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