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映雪

“映雪”的来源与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借雪光刻苦读书有关。

在晋朝,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孙康,在他年幼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白天的时候他要到田地里去干活,上山去砍柴,到了晚上他就拿出时间来苦读。虽然晚上读书安静,然而在古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有电灯非常方便,古代需要油灯,由于孙康的家境贫寒,他买不起灯油,因此他看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心中默默地回忆书中的内容。经常要很晚才能睡觉。有一次,他又躺在床上回忆学过的功课,突然发现窗外很亮,他想正好可以趁此光亮来读书,于是他推开窗户一股寒气迎面扑来,这才发现是下雪了。雪光把外面的树木、山川、房屋照得通亮一片。孙康想这雪光不是不需要灯油吗,不是也可以用来作为照亮读书用的光线吗?此时虽然已经是夜深人静,孙康却没有一点倦意,他穿好衣服借着雪光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尽管是寒风刺骨,孙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两字篇 第七章(3)

后来每逢下雪的日子,孙康都会利用雪光来读书,由于他不畏艰难困苦,学而不倦,他的学识也大有长进,后来终于当上了御史大夫。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广为流传。“映雪”也被借用为勤学苦读的意思沿用至今。

■ 知音

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个中秋的夜晚,俞伯牙所乘的船停泊在汉阳。他一边欣赏月色一边对月弹琴。后来,他发现一个樵夫躲在芦苇丛里听他弹琴,就问他:“你听得懂吗?”樵夫说:“您弹的是《孔子注颜回》。”俞伯牙对樵夫的回答十分吃惊,当时以礼相待。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接着弹琴,请樵夫欣赏。他望着月光下的青山,动情的弹琴,樵夫说:“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俯身看滚滚的江水,动情的弹琴,樵夫说:“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大喜,激动地说:“您真是我的知音啊!”后来询问得知,樵夫名为钟子期。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知音”原指精通音律的人,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

■ 钟馗

“钟馗”是由古代“终葵”一词的偕音发展而来的。

“终葵”原为古时一种家用器物,今称之棒槌。据说古时家中若有人病了,便以为鬼在作祟,即用棒槌(终葵)去赶鬼。自终葵被公认为有驱鬼避邪的作用后,从六朝开始,很多人都给孩子取名为“钟葵”。

据《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性疟疾。一天夜里,他梦见有小鬼偷太真的紫香囊和小玉笛,这时又赶来一个大鬼把它吃掉了。大鬼说他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应试武举不第,自己触阶身亡,他发誓变成鬼后要帮皇帝除尽天下的妖孽。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于是便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发给大臣每人一张,在除夕的晚上悬挂在大门上以驱妖除邪。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现在,人们所说的“钟馗”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

■ 足下

“足下”来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大臣,曾跟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过国外十九年,在流亡的过程中,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让重耳充饥,并且骗他说是麻雀的肉。后来看见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重耳才知道他吃的是介子推的肉,重耳非常的感动,说在回国以后一定会重重的赏赐介子推的。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且做了国君,可是他竟然一再的疏忽介子推,介子推在很伤心的情况下,离开朝廷,过上了隐居山林的生活。重耳知道后曾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都被他拒绝了,于是重耳就派人在介子推所隐居的山林放火,想用此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性情刚烈,宁死不愿意答应晋文公的请求,于是晋文公抱着大树烧死在山林里。晋文公听说以后,悲痛万分,就用介子推抱着的那个树做了一双鞋,每天穿在脚上来怀念患难与共的日子。

今天我们用“足下”一词来表示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引申为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

三字篇 第一章(1)

■ 阿堵物

“阿堵物”是钱的一种别称,具有讽刺意义。

典出《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王衍的人,他自认为品德高尚,自命清高,在他的口中你永远听不到“钱”这个字,他的妻子就想试探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确实是一个如此清高的人。有一次王衍睡着了,她就叫仆人在床边摆放了一堆钱,等到早上王衍醒了发现了床边的钱阻碍了自己的行动,于是就叫来仆人说:“把这些阿堵物都拿开。”

“阿堵”本是一个代词,指这个,后来经过王衍这么一用“阿堵”就变成了钱的代名词,由于一些自命清高的人不愿提钱字,所以就用“阿堵物”来替代了。

“阿堵物”一直沿用到今天,始终都用作在人们不愿意提“钱”时钱的代称。

■ 哀王孙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呼!”

汉高祖时期的韩信是一个大将,可是最初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中非常穷困,韩信本人也没有什么可以维持生计的本领,于是他到处去乞食,时间久了大家都很讨厌他,韩信多次去亭长家乞食,结果人家发现了他的习惯以后很早就把饭做好了,在床上就吃完了,韩信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很生气,以后就不去了。有一次韩信在河边钓鱼,正好河边也有很多大娘在洗衣服,一位大娘见韩信饥饿的样子很可怜,就拿饭给他吃,一吃就是十多天,韩信说:“大娘我以后一定会报答您的。”大娘非常生气地答道:“我不是想要你的报答,我是看你这么年轻却以乞食为生,我是为你们这些王孙公子感到悲哀啊。”

后来人们就用“哀王孙”一词来表示对贵族子弟的同情与怜悯。

■ 安乐窝

“安乐窝”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

典出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在古代知识分子都追求道德上的修养,不在乎物质上的奢华,即使生活贫贱也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宋代的邵雍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典型。在邵雍刚到洛阳时,生活十分贫困,他住在破旧的只能遮风挡雨的茅草房里面,白天还要出去砍柴,自己做饭,晚上回来还要侍候父母,生活真的是举步维艰。然而邵雍却是安贫乐道,并且附庸风雅的为自己的茅草房取名为“安乐窝”,字号为“安乐先生”。

从此“安乐窝”一词便开始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天。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安乐窝”已经不是邵雍的茅草房了,而是指的舒适的豪宅。“安乐窝”的标准是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

■ 八斗才

典出宋朝无名氏的《释常谈》:谢灵运常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人之一。谢灵运自小聪明好学,八岁时就袭承了祖父的“康乐公”称号,俗称“谢康乐”。但后因在朝廷受排挤,被派到永嘉做太守。谢灵运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整日地游山玩水,写出了很多诗。他的诗大多是描写景色的,在当时深受人们的欢迎,大家都竞相抄录。宋文帝也很赏识他的文采,后来就把他召回京任职,这使得他更加自以为是。在有一次谈到三国时期的曹植时,谢灵运说:“天下的才华共分为一石,曹植才华横溢,他独占去八斗,我占一斗,剩余那一斗属天下其他人共有。”这里谢灵运用“八斗才”来称赞曹植的文采,这也足以看出谢灵运的自负与高傲。

三字篇 第一章(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