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妻子晓清在幼时常去玩的大树下

我们是自己叫了计程车,一路去看母亲的家乡跟我当年当小和尚的地方。

家乡里的亲人都非常好客,早早地在路边等我们,下车的第一件事便是去看看那一座至今犹存的清凉寺。

寺庙周围,原先是直到天边的碧绿田野,现在全不见了,前前后后全是房子。前面那条可以行舟的小溪一点痕迹也无,更用不着提起溪边系舟的大柳树跟水上厚厚的浮萍了。记得师父们偶尔划船出门,也不知道是要上哪儿去,几位师父同心协力,两对桨整齐划一的动作,配合上师父们开心的叫喊,在微冷的晴空下,清丽的声音飘散四野,我立在岸边,想象着这一叶小舟不知道可以划到多么遥远的地方?羡慕得要命。

我忘不了那一尊大佛,那尊只有我睡着了的时候才会下来舒放筋骨进点饮食的金身大菩萨,一进院子,就直入大雄宝殿,猛抬头吃了一惊,居然来了个反高潮,难道当年是我太小,把菩萨看得太大了吗?怎么好大的一个圆圆的台座,只有中间放着小小的一尊佛身?而且彩色斑斓,跟记忆里的那个一色金身全不一样了?师父不等我问,便说原有好大一尊佛像,“文革”的时候,已经被红卫兵砸碎了,“文革”过去,庙里又无钱重修,只好用上这一尊将就将就。

“一样拜嘛!”出家人这么说,她们倒真是好脾气。

原来我们玩“天界故事”的那几层台阶居然那么浅。门前的一对养着荷花的大水缸不见了,红漆的落地窗依然老样,我看到了小小的自己搬了一个小木凳,坐在窗下角落边,傻傻地望着月亮,一边又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用手指月啊!免得手指头会被锋利的月亮割一刀,流出血又肿起来。右厢房的那一座占满了整个房间的织布机没有了,两边都是橱柜,门关得紧紧的。走进里间,我吓了一大跳,怎么依然是一张靠墙的床?依然还有一顶灰白的帐子?这里就是当年我睡觉的地方,只是感觉得出地板在这几十年里磨得更薄了,似乎脚下稍微重一点,就可能踏穿。

潮气很重,毕竟是一处低洼湿地吧?后院的那口井没了,那是我吃了鱼肉回来打水刷牙漱口的所在。斋房里东西堆得好多,乱七八糟,踏进去都难,只得在门外看一眼。至今我只要见到了就想吃的糯米莲藕,最早的时候就是师父们在这间厨房做的。大殿前方右边有一座房顶半倾的黑色瓦屋,仿佛一脚就能踹倒,原先是一座我眼中好大的仓库,里面藏了许多神奇的东西,大大小小的箱子、盒子、布包袱,里面是什么,我至今也想不透。但是也有一些偶尔会拿出来用的工具,像是简单的可以把干稻草卷成草绳的木头旋子,有大竹筛子、篮子,还有用不着的跟缺了脚的桌子板凳、香烛金纸、帐幔旗幡、棉被褥子,等等。

我上学的学校还在吗?我说。在在在,我的亲人说。从前觉得上学要走好远的路,特别是在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行动格外的不方便。现在一会儿就到了,正是下课时分,吵吵闹闹的里面有好几百个小朋友,是啊,记忆中的瓦房一间也没了。

我们走在街上,还是当年的老街,一间间狭窄晦暗的店面或是人家,上面依然是明清之际就悬在那儿的店号木匾,隐约还有几星残金,竟衬得屋宇分外的苍老。地面都是青石,磨了几百年的一方方石块,光光滑滑没有半个棱角。我应该是走在拍摄古代影片的布景里。

奇怪的童年,像一场短短的荒谬戏,比这一条街还要短。

常常到庙里跟我一起玩的小孩子里,有一个小女孩,名字叫“鄂鄂”,很难以国语发音,勉强地发,就是“敖敖”,其实是以小舌抵住喉头上面发出的音,南方人都发得出,闽南音也有,比如说,形容一个人很行,就说“呷敖耶!”的那个“敖”字。

这个敖敖留着一个妹妹头,个子跟我差不多,白胖白胖,是附近难得有的跟我差不多小的小孩子。她很乖,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总是在一起玩,东转西转的,记得她有时把功课带到庙里写。

一九八八年,在母子通信的十几年之后,我才能够去北京重会我的母亲。母亲请了一位客人来看我,起初我也认不得,但是母亲说她就是敖敖,我的小表姐,我一下子就见到了那个留着妹妹头的女孩子,四五十个年头过去了,这一位小老太太,居然还是留着小时的妹妹头!我又从她的那一对大眼睛里看到了遥远的从前。

我想我当年在庙里生活的时间应该蛮长的,大约一年,也许更久。因为原先在合川李府说得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后来在庙里是一句也说不出来,满口只是阿拉伊拉侬,用语彻底地改变了,我已经变成了上海人。我早已忘记了母亲、父亲、四川等,在小小的心田里,大概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个小和尚吧?

紧贴着滚滚稻浪迎风翻飞的燕群,房檐倒粘着的燕巢,探头探脑地总是张着小嘴等着母鸟的小小乳燕,院子里右侧种了一片青色的甜蔗,秋日里干爽的空气跟亮丽的阳光,都在我的梦中一再出现,没头没尾的。在什么神祇诞辰的时候,庙里挤满了人,晚上在寺院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插满了香头,星夜里大地望之若天河,一清早,霜露未解,我就去拔昨夜留下的香棍,一大把一大把,师父会为我用这些材料编出各种小房子、小桌子、小椅子,等等。

没有父母的呵护,却有一个至今想来无限感恩、无限怜惜的快乐童年,先是在合川李家,他们视我如珍宝,然后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和尚,在好多比丘尼的照应之下。我想当时如果把我放在和尚庙里,大概不会得到那么多的呵护。是女人,就有母性,无论出不出家。

阿弥陀佛!

南汇清凉寺的两位师父,是我童年时就在此出家修行的僧人,九○年代游上海专诚往访,得以重聚,也是奇缘。

这个时候,姐姐在哪里?她跟我至今依然不得要领。然而那一年我内人跟我到了清凉寺,有两位当年的师父还在,也都有八十多岁了。一位是当年的二师父,我记得她长得好高,冰冷的一张长脸,我有点怕她,但是此时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位身高不及我的胳肢窝的小老太太,她说,她还带我到过她在俗的家里去,她的父母亲都很喜欢我。这个时候才知道,让我有鱼有肉可吃的大师父,在“文革”的时候被迫还俗,已经不知去向。庙里大多是从小就让父母送来出家的,有的是因为八字不好,出家就只是希望能借着佛法佛缘存活下去。更多的是家里养不起,还有因为是女孩子,就遭到弃养,庙里便收了下来。看来连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也没有。在中国这一片广大而又贫瘠的土地上,容不下几许浪漫的空间。

她们问道我还有一个姐姐是不是?在哪儿?可见她们也见过这个小女孩,但是对姐姐的印象却不深,姐姐也在这里住过吗?我后来问姐姐,她却不太记得了。

在清凉寺里,距离我们到台湾来,已经不会太远了。

我还记得我那时是怎么样地告别了清凉寺的,那样的告别式,也忒的别具一格吧?

妈妈出现了,大概是分离的时间太长,我看到她,十分的忐忑不安,又。

妈妈穿了一件浅棕色大衣,肩膀高高的,我觉得她很奇怪,干嘛要耸着肩走路?我是小土包子,没有见过上海女人大衣的垫肩。

妈妈也没有跟我特别的亲热,只是顾着跟大师父说话,一边说一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人车都很少,她们的话说个不停,大师父牵着我的手,妈妈在她的那一边。我就这么样傻傻地跟着,也习惯了,反正一路碧草天涯,满眼繁花,赏心悦目得很。

走着走着,好像是一辆大军车从后面远远地靠近,停在路边,上面盖着帆布棚子,妈妈先上了车,然后大师父也拉着我上了车,车上已经有好多人,男女老少,都坐在两边的硬板长椅上,大家都不怎么说话。妈妈跟大师父还是在轻轻地说话,说个不停,显然的她们很熟。我看着车子后方倒退的风景,发呆。

到了某一处,还是在乡下,却是两边什么都没有,只见干枯的田地,车子就停在土石路上,是一个看不出来有什么人家的地方。扬起的灰尘还未落定,大师父起身,我理所当然的也跟着起身,没想到却被妈妈拉住,我拼了全身的力气要跟大师父下车,人却被妈妈两手拉住吊在半空,空自挣扎。

直到多少年后,上姚一苇老师的课,他讲到戏剧原理中命运问题的时候,说到人被命运控制,就像是吊在钩子上的虫一样,我就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