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商海惊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总统大选是从1788年美国建国后就定下来的,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比如杨星讲过的美国最初的副总统要由竞选失败者担任的制度就被废弃了,但实质变化一直不大。它采取的是一种复杂的选举人团制度,即总统是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出。

根据选举人团制度,选民投票时,不仅要在总统候选人当中选择,而且要选出代表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58名选举人,以组成选举人团。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即可当选总统。

这种古怪的选举人团制度规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将其选举人票全部给予获得相对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由于各州选举人票数量相差较大,这样就可能出现在全国投票中累计获得更多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不能赢得总统选举的情形。

今年大选就出现了如此吊诡的情形,从统计数据来看,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全国得到的普选票领先,但是在各州选举人团票数上落后,所以关键的佛罗里达州的选举人团票就成了左右大选结果的最重砝码,而巧合的是佛罗里达州州长又是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的兄弟,一时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民主和共和党都不愿意后退,把官司达到了最高法院。

对于这种选举制度,美国民众也非常不满,这次不少人就再次提出改革,但是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共和制、联邦制和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产物,也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美国五十个州的权力划分,以及各种利益团体的诉求因素,所以改革呼声一直很大,但始终是不了了之。

两人发表完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想法,还是要把话题转到正事上。程沧海拿起手头的报告问杨星,“这是你们上报申请建设三都澳和洋浦港的报告,大的方面我这边没有问题,只是其中海西省和海南省同时要求在港口内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这其实是你的意思吧?”

在这次两大港口的兴建方案中,中星国际向当地政府提出同样一个要求,就是想让地方向中央申请,同意考察两座港口的条件后,准许建设大型的储油、炼油基地以及配套的成品油装卸码头,如果可能,将来最好能在此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

这一点,程沧海自认明白杨星的用意。凡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港,除了转口贸易外,都有着周边庞大的工业集群做靠山,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圈,取得经济长期发展的优势,德国汉堡、中国上海、日本横滨都是这样集工贸于一体的国际大港。

而在港口工业中,资源加工行业无疑是投入最大,获利最高,资金链最完善的行业。石化工业和金属加工都是对港口吞吐量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大块头。洋浦港本身就拥有中石化的炼油厂,三都澳更是一开始就瞄准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的海外资源。

所以杨星在报告里里提出先在先在洋浦和中海油合作,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石化企业群,如果有成果,三都澳也可以推行。而为了保障石化企业的原料,他就进一步提出在想在港口兴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指一个国家为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采取在国内特定地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必要时向国内市场投放一定石油的做法。战略石油储备本身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战略石油储备的提法是在七十年代西方国家面对两次“石油危机”后出现的,当时中东产油国因为不忿于西方国家对于中东战争中站在美国后面支持以色列的做法,悍然封锁石油出口,造成国际油价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西方国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让他们领教了一把石油武器的威力。为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西方国家纷纷采取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方式来抵御石油价格波动。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战略石油储备

第五百一十一章战略石油储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爆发了两次大的世界石油危机,让一直掌控世界经济命运的西方大国深深领教了“石油武器”的威力,为了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免得再次受制于人,作为西方经济大本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于197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国际能源署,专én负责协调成员国间的能源政策,预防新的石油危机发生。

国际能源署提出针对石油禁运造成世界经济波动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各成员国建立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机制,按照国际能源署的要求,一般要达到即使国际石油供应中断90天,也要能保证成员国国内石油净进口量石油供应不短缺的储备量,也就是后来国际公认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90天以上的标准线。

不过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权逐渐从中东产油国手中转移到国际石油期货炒家和跨国大石油公司手中,加上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在中东产油区以外,接连发现了其他大储量的新油恬,许多能源观察家都认为中东国家再次发动“石油危机”的能力被大大削弱,许多国家对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达标线也就没那么迫切了。

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变化更多的体现在国际石油期货的涨跌,石油价格变动往往并不取决定于供求关系,而是更多和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有关。许多国家对于是否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都开始怀疑,毕竟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本质上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几乎不能盈利。并且要为多达上亿桶石油找到合适的储存地点本身也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随后长期仓储成本更是ā钱如流水般只见消耗不见回报,所以现在只有坚持实行独立能源政策的国家才会对此重视。

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只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上的心理压力,从而抑制油价的上涨,打击借石油价格狂涨的投机行为,以防止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是一国的战略武器,可以起到一种威慑国内外作用,使人为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无法达到目的,并且打消政治势力借此生事的借口。

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石油经济危机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世界主产油地区,中东阿拉伯各国因为对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他们的宿敌以色列,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低í不满,而成立了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

他们为捍卫自己的利益采取了jiā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石油出口政策,人为控制石油产量,以此来逐步抬高国际石油价格,获得超额利润。由于石油是工业社会的基础燃料和多种原料来源,石油价格短时间狂涨必然会导致整个工业体系产成品价格的飞涨,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严重打击经济增长。而如果建立起独立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就能使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保持短期稳定,能腾出手来处理石油危机。

而杨星积极向中央提议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对于许多和中国类似的新兴经济体来说,石油号称工业之血,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全球勘测和开发,全球大的油田已基本被瓜分殆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对石油的需求也相对平稳。但新兴国家对石油需求却有极大地胃口,象中国96年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后,石油进口量就一路飙升,已经有隐隐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国立即动手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由于巨大的经济惯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个大国,石油进口如果à纵在别人手上,没有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做最后一道防线,中央对此是绝不能容忍的。

所以90年代初,国内有识之士就向中央提出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而中央经过长时间考察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后在“2001年——2005年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战略和民用石油储备量到2005年应该达到800万立方米的目标,即至少能满足国内30天的石油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