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筝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于是辽东人心复固。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神宗朱翊钧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战事接二连三地惨败,受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

    四月,朝廷以辽东前线兵力不足为由,调派秦良玉率兵援辽,神宗赐其三品官服,并授其兄秦民屏为守备,其弟秦邦屏为都司佥书。

    没想到,我在这明朝的有生之年,真的能看见这位中华历史上着名的女英雄赴任辽东。

    这一年里,金兵也没有闲着。五月,金兵略地花岭。六月,略王大人屯。

    然而时下明廷中,却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终年五十六岁。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

    一个月之后,皇宫里爆发了举朝震惊的“红丸案”。这位本就身体羸弱的光宗皇帝,在位不过一个月,便因“红丸案”而暴毙身亡。其长子朱由校继位。紧着着,又爆发了“移宫案”。后宫党派纷争不断,而那个臭名昭着的魏忠贤,也一跃登上了明末的政治舞台。

    从神宗到光宗,再到朱由校,再到明末阉党横空出世。我知道,大明的末路已近。

    原以为这明廷皇宫里的闹剧会就此收场,没想到却祸水东引,竟然还牵扯到了远在辽东的熊廷弼身上。

    八月,金兵略蒲河。将士失亡七百余人,诸将世贤等亦有斩获功。

    这朱由校刚刚继位,以给事中姚宗文为首的言官却开始连章弹劾熊廷弼,说其事“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剑逞志作威”、“无谋者八,欺君者三”,熊廷弼恼火,极力辩解,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最后自请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

    这辽东风云变换,真的是一日一个天下。我虽不知这言官惑乱其中深浅,但想来熊廷弼虽有镇辽之才,但实在不善人际。说熊廷弼这个人不懂治理辽地,倒不如说他是不懂笼络辽臣之心。刚来辽东,就把原来的守将都得罪了个遍,加之他心情刚烈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自然玩不过那宦海沉浮,最终受人排挤。朱由校不堪众臣之奏疏,最终准许熊廷弼去职。令袁应泰接应经略辽东,同样赐尚方宝剑。

    天高皇帝远,这坐在顺天府的朱由校不知辽东的真实情况,躲在沈阳的我,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八月金兵入抚顺而滋扰沈阳,熊廷弼亲自驻兵沈阳前线,督兵对敌。致使这半年来,金兵都拿不下大的城池。可惜明末朝廷各种党派势力相争,波及不断,熊廷弼对朝中那些奏疏的人言,你们若是有疑惑,就亲自来辽东看看,看看这辽东如今在我督军之下到底有没有那般不堪。

    十月,袁应泰奉旨赴任辽东经略。持尚方宝剑后斩杀贪将何光先,又罢免大将李光荣及以下十余人,准备策划收复抚顺之大计。与此同时,还一路收抚归顺了不少蒙古的边民。蒙古时遭大灾,不少人流落到辽东来乞讨,袁应泰想招抚这些蒙古人,并让他们上阵去对付金兵。却没想到,这些蒙古人居心叵测,根本是来者不善。

    熊廷弼走后,不过半年,金兵卯足了兵力,终于拉开了辽沈之战的序幕。

    抚顺、清河、开原、铁岭到如今的沈阳、辽阳,放眼整个辽东,已无处可躲,无处可藏。李如柏又举家迁回了辽西首府广宁,离开时,我最后看了一眼这沈阳城,看了一眼那大明的旌旗。因为我知道,若有生之年,我还能回到沈阳的话,这里只怕已经易主了。

    天启元年,三月十二日。金兵进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奋战,败北而回。次日,金兵与诈降的蒙古人里应外合,沈阳城遂失陷。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沈阳一失,辽阳岌岌可危。袁应泰率领全部兵力,退守辽东首府辽阳。

    为了势必保住辽阳,袁应泰下令调集附近营堡所有的兵将,在城楼外挖了三四层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环城列炮把守。

    三月十八日,金兵进攻辽阳,鏖战三日,二十一日,袁应泰应战失利,辽阳城内起火,守军大乱,蒙古人带着妇女在城门口迎接金兵,袁应泰知大势已去,辽阳城不保,叹息对张铨道:“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遂佩剑印自缢死。其妻弟姚居秀从之。仆唐世明凭尸大恸,纵火焚楼而死。辽阳遂失守。

    在沈阳、辽阳和接连被攻占后不久,辽河以东大大小小七十余座城堡都被金兵降服。

第92章 【经抚不和李氏没】() 
自明金开战一来,金兵席卷辽东,已将一半土地收入囊中,而明军节节退败,死伤无数,至今未尝有胜绩。

    明朝上下,人尽皆知这王化贞乃东林党派,熊廷弼官复原职后,东林党即刻推举了王化贞任巡抚这一经一抚,两个派系,两个人之间的火药味甚是浓厚,整个广宁城都传着“经抚不和”的传闻。一是二人就广宁的兵力部署争执不下,王化贞提议要在广宁城外分营设立岗哨,熊廷弼却坚持要集中驻守广宁,城外设游击来防备。最后熹宗听取了熊廷弼的意见,令得王化贞大不愉快,顺势将所有军务都推给了熊廷弼一人处理。于是熊廷弼又耿直的将此事禀告朝廷,警告王化贞不得借口有人节制,坐失战机。而后援辽的士兵抵达后,二人又因定夺大军名号一事各执一词。

    然真正点燃这“经抚不和”的,还要属一位名叫毛文龙的都司。此人八月时,因熊廷弼上书笼络朝鲜之策,派监军副使梁之垣去朝鲜钦差使臣。与此同时王化贞也派了毛文龙去率兵援助朝鲜。结果这个毛文龙居然一路趁守兵空虚,从金兵手上夺回了镇江,并杀了金兵守备。他将此事报告给了王化贞,王化贞自然要吹嘘一番,当即奏上了镇江大捷的捷报回京。这是明金开战一来,第一次有捷报传来,满朝大喜,加上朝中的东林党又力挺王化贞,更是几番修饰,让这个毛文龙一下从都司升到了总兵官,又加升到左都督,挂起将军印,还赐尚方宝剑,坐镇皮岛。这皮岛又名东江,临近海域,寸草不生,与金兵地界遥海相望不过八十里,已成为了明朝对金的重要防线。

    毛文龙的横空出世,又让王化贞和熊廷弼两个起了隔阂。

    九月,言官又揪着李如柏当日萨尔浒失利不放。萨尔浒一役,杜松、刘铤、马林等当日将领,如数阵亡,杨镐也下狱论罪,唯独李如柏还逍遥在外。所谓树倒猢狲散,杨镐没落,李家也再没有当日的辉煌。朝臣们自然会借题发挥,咬着李如柏不放。萨尔浒的这口锅,必须有人来背才是不过多久,李如桢也被言官弹劾下狱,罪至论死。

    这天,李如柏一反常态地邀我去他屋中小坐,我不知所谓何事,但我知道他近来因为朝廷里各种对他的污蔑而情绪低落,足不出户。

    客观来说,萨尔浒一战败了,不能单单只怪杜松,也不能怪杨镐,更不能怪李如柏。怪只怪如今明军实在缺乏作战经验,且治军不严,一有败迹,便溃不成军,难敌金兵之崛起。只是这天下悠悠众口,舆论之导向,言官惑乱朝局,唯可怜这些一生戎马都献给了大明的将士。

    前有李如桢下狱,后又搬来广宁,这一年间四处迁徙,无处是家。李如柏气色非常不好,面泛青紫,多半是郁结忧心所致。

    他见我来了,也没有下床,而是让我在他床边坐下。脱下了一身铠甲,他才真真像个老人,跟我遥叹起往事来。

    “那奴酋当日在抚顺将军府为虏时,我和大哥就知道,他日后定会是个狠角色。父亲养育他,想要驯化他可胡人就是胡人,他骨子里的血性,是改不掉的。

    李如柏这两年苍老了很多,不光是外貌,更是精气神上,早已不比当年。当年他还能带军出征萨尔浒,而今日,只怕下床绕院子走一圈,他的身体也难以支撑。

    “古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为何,我明知你是那胡酋的孽种,也抱着一丝侥幸,想要救活你。但你看那袁应泰在沈阳所为?他是瞧那些蒙古人可怜,才给他们食物,收编至麾下,只是胡人骨子里就是胡人,养了一窝狼崽子,最后呢”

    袁应泰的确是轻信了蒙古降兵,才失了辽沈,最后不得不以死殉国的。

    我不作一言,静静地听着李如柏的长叹。

    “那日在沈阳城救下你之后,我不止一次地后悔过。到今天我终于知道,或许你的血液里,到底还是向着胡人的。”

    对李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