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界的主流,把持了英国各大学的哲学讲坛。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新黑格尔主义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不再是英国时髦的哲学流派了。
几乎同时,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也掀起了复活黑格尔哲学的风浪。当时,
哈利斯等人创立了美国研究黑格尔的最高学派——圣路易斯学派。到了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罗伊斯、克莱顿等人提出了美国新黑格尔的典型形式,并
使其一度在美国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德国新黑格尔主义始于20世纪初。 1905年,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出版了
其《青年黑格尔》一书,对此起了推动作用。文德尔班等也在此时期从新康
德主义转向了黑格尔主义。在英美衰落之后,新黑格尔主义于20—30年代在
德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主要代表是R。克朗纳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后,又盛行于意大利,其主要代表是B。克罗齐和G。金蒂莱。
尽管新黑格尔主义分别于不同时期出现于不同的国家,且各国代表人物
的观点有许多差异,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 Page 7…
①他们都是公开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大致采用黑格尔的模式,视绝对精
神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并以此来回答世界的本源、本质等问题。此时,他们
又往往把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同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融合在一起,以
具有创造作用的“自我”、主体来调和绝对精神,表现出向主观唯心主义转
化的倾向。
②他们继承并发挥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神秘主义因素,认为唯有以直
觉、非理性的本能为手段和途径,方能认识实体,达到真理,而理性思维所
获得的知识没有真实性。以非理性主义来改造和补充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③他们大都重视并重新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一些合理性,揭露形而
上学和机械论的某些缺陷,但他们又往往把黑格尔辩证法非理性化,抛弃了
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矛盾观和发展观。
④他们往往利用黑格尔国家学说和社会学说中的消极方面,主观主义和
非理性主义地解释社会历史,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以适应垄
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有的甚至成为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吹鼓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克朗纳、克罗
齐和金蒂莱。
(2)变黑格尔理性哲学为非理性哲学的克朗纳
20世纪20—30年代,新黑格尔主义的中心从英美转移到德国,在德国
哲学界独占鳌头,一领风骚。其主要代表是克朗纳。
克朗纳(1884—1974)出生于布累斯劳。 1919年以后,历任弗莱堡、
德累斯顿、基尔等大学教授。在 1930年召开的国际黑格尔联盟第一次代表大
会上当选为联盟的第一任主席。 1940年迁居美国,任纽约联合神学院和坦
普尔大学教授直到逝世。其主要著作为两卷本的《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
—1924)。克朗纳在哲学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复
兴黑格尔哲学的中心人物,更在于他使早期新黑格尔主义者思想中的非理性
因素明朗化、公开化、系统化,把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变成非理性哲学,且越
来越走向宗教哲学。
英美早期新黑格尔主义者在复兴黑格尔哲学时不是翻版,而是有所变
异。他们复兴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但对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概念“绝对”、
“绝对精神”及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方法“辩证法”作了不同于黑格尔的非
理性主义的解释,甚至是歪曲。然而,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即他们或是力
图调和康德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主观主义和黑格尔强调“绝对”的客观唯心主
义,乃至把黑格尔同经验论的某些原则结合在一起 (格林);或是调和现象
与实在(布兰夏德)。总之,早期黑格尔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歪曲黑格
尔辩证法,认为矛盾即非理性,因而,认为黑格尔是一位以理性形式建造哲
学体系的最大的非理性主义者,存在着把理性哲学非理性化的倾向。但在总
体观点上,他们志在复兴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克朗纳在复兴黑格尔哲学时,与早期者不同的是志在把黑格尔理性哲学
非理性化,并以此为基点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使新黑格尔主义的发
展方向有所改变。或者说,在新黑格尔主义的机体上凸现一块非理性的“肉
瘤”。
①弗莱堡的叛逆者。象大多数新黑格尔主义者一样,克朗纳在哲学上原
来接近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是该派的主要代表李凯尔特的学生。同时,
他又受生命哲学的反理性主义影响,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从康德到黑格
… Page 8…
尔》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个转变的完成。
在该书中,克朗纳采用了“系统的方法”。他认为,应该从发展的角度
看待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说明“思想如何一步一步向前进迫,如何
奔向一个目标,以及目标如何似乎加速每个步骤” (克朗纳:《从康德到黑
格尔》,1977年德文版第1卷,第21页)。具体他说,克朗纳主张用联系
的眼光看待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搞清楚前一
位哲学家提出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遗留下了什么问题及稍后哲学家在此基础
上解决了什么问题,遗留下了什么问题,以此方法——“问题史的方法”—
—考察康德和黑格尔,就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既不能抬高康德,贬低黑格
尔,也不能站在黑格尔的立场无视康德。此两种态度均不能真正了解德国唯
心主义的历史。而正确的态度和结论只能是,从康德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发
展历程,如同源泉到大海的历程,康德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准备,黑格尔哲
学是康德哲学的继续和完成。而黑格尔之所以能完成并超过康德哲学,就在
于他了解康德,在于“他们(康德的继承者们——引者。)比他还了解他”
(克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第27页)“从康德到黑格尔和德国唯心论,
就其发展来说,应当看成是一个整体。”(《同上》,第21页)就是说,德
国古典哲学发端于康德,完成于黑格尔。
②以非理性主义改造黑格尔哲学。克朗纳从“问题史的方法”出发考察
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他继续深入考察时,却歪曲了
黑格尔哲学,把理性主义哲学改造成了非理性主义哲学。
克朗纳接受了黑格尔关于绝对观念、精神是世界的统治力量的思想,但
他与黑格尔强调绝对观念、精神的客观性不同,强调绝对观念、精神的主观
性,把绝对观念解释为“在反省精神本身中思维着自己的思维”,“思维自
己的生命”,把精神的存在当作自我意识的存在。他还进一步认为,“作为
辩证的、思辩的思维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亦即超理智的”,意识、自我、主
体的根本内容是非理性的生命。固然,黑格尔强调了自我、主体、精神的作
用,但他基本上是理性主义的,无论是他的主体、自我,还是他的绝对观念
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整体,是按照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向前发展的。由此可见,
克朗纳对黑格尔哲学的歪曲及非理性主义化已大功告成,其歪曲的秘密已昭
然若揭。
从上述论述反观克朗纳的“问题史的方法”,他强调康德与黑格尔统一
的观点与其说是深刻,不如说是机智,甚至是猜测。他认为,康德哲学和黑
格尔哲学的一致在于二者都把自我、主体提到首要地位,分歧只在于这个成
分能被认识的程度以及这个成分是怎样被规定、被说明的。康德强调主体、
自我的自主性和自由,但它不可被认识,远离认识的此岸而居于可望不可及
的彼岸。黑格尔则强调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它是绝对精神发展
的不同阶段,不仅可以被认识,且能自我意识。可惜的是,克朗纳在对主体、
自我作解释、规定之初,就已偏离了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