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诺福克公爵的栽培,他获得了男爵爵位;他还拥有巨额财富。对这两项财产,他都十分珍爱,希望能原封不动,代代相传。女儿们都是赔钱的货,尤其难堪的是其中两个女儿离家,这使雪莱家的名誉蒙上污垢。只有想到勿需再为她俩支付大笔的嫁资,老比希才稍许感到心理平衡。儿子蒂莫西虽然酷肖他自己,但却是形似神非,因而比希暗暗感到失望。他惟一的希望是蒂莫西·雪莱夫人为他添上一个孙子,他的声誉和事业的火炬将通过这个小男孩传递下去,生生不息。现在他愿望终于获得了实现的基础,他能不欣喜若狂么?
由于祖父对孙子的期望是那样巨大,父母加诸于儿子身上的压力便同样巨大。小雪莱刚满六岁时,父母就为他请来一个名叫爱德华兹的牧师,专门为他辅导拉丁文。后来他们听说勃莱特福德附近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锡安山学校很有名气,便把雪莱送往那里去学习。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数学、希腊文、法文、拉丁文、地理、天文学等多种课程。这对他的成长及培养他日后对语言、科学的兴趣大有裨益。这也是一所基督教学校,但它却显然缺乏学生们每日诵读的《圣经》中所宣传的仁爱、人道的基督精神。教师们在信奉上帝的同时,更崇奉棍棒的威力。他们更多地是用教鞭和竹条抽打着学生的手掌和屁屁将他们驱逐进知识的乐园。棍棒教育总是有成效的。中国不也有“苟不教,师之惰”的名训么。但这种教育使敏悟的孩子看到了教科书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从而助长和培养了孩子的怀疑观念和逆反心理。雪莱后来读大学后还发表了反宗教的檄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这种反宗教的理性种子想必一定是在他童年的非理性教育环境中播下的。播下的是跳蚤,收获的是龙种。锡安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如果发现,在他们这所学校的学生中,竟然出现一个惊世骇俗的反宗教斗士,他们在啼笑皆非、震悚不已之余,会不会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训练方法呢?
伊顿公学
不过,同伊顿公学严厉的教育制度和严酷的教学环境相比,锡安山学校的皮肉之苦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1804年,望子成龙心切的雪莱父母,急不可待地将十二岁的雪莱送入英国贵族子弟学校——伊顿公学。伊顿公学座落在伦敦西面的伊顿镇上,与历代英国国王居住的温莎堡毗邻。它是十四世纪的时候由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立,是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预备学校。英国历任首相、大主教和将军,几乎都是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因此,为了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孩子送上首相的宝座、将军的坐骑,为了祖宗的光荣代代相传,香火不断,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子弟送入这所学校学习,而学生也多以在这所学校读书而自炫自傲。年幼的雪莱早就巴不得离开那所棍棒学校,知道要进入这所一听见名字就足以令人起敬的学校,他高兴得双脚直跳。
雪莱进校后很快就领教了名牌学校的滋味。既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自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办学。这所学校鼓励的是循规蹈矩,思想统一;它实施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烦琐哲学教育。宗教神秘主义在这里具有广阔的市场。但崇奉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却受到严厉的禁饬,一切新的思想和科学方法都被列入禁区。统治者需要的是接受和服从,因此,个性自由、人的尊严及独立思考精神这些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广泛传播蔓延的东西,校方绝对不能容忍进入伊顿校园。鞭挞制度因而也就成为学校管理的必要而有力的措施。
雪莱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自然倍感深受压抑,使他更直接身受其害的是学生中流行的“学仆制”。这种不成文的丑恶现象在当时的英国学校中普遍存在。新入校的学生必须为高年级的学生充当仆役,干一些打饭、提水、铺床、扫地、擦皮鞋的活儿,稍不如意就被拳打脚踢,受到野蛮的惩罚。这是社会上的贵族等级制度在学生中的模拟实施。它也能使学生们容易接受等级尊卑制度的规范,让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恪守统治阶级意旨的校方自然乐观其成,不加制止;而墨守成规、思想愚昧的新学生,在挨打受骂的同时,也就在心中积蓄着怨嗟和仇恨,日后将它加倍地施之于后来者。但生性高傲、个性强烈的雪莱偏偏不信这一套。在他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坚决拒绝做学仆服侍他人。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见他身体纤弱,外表象女性般美丽清秀,以为他软弱可欺,便想对他施加强暴手段,企图迫他就范。遇上这种情况,拜伦会象狮子一样猛扑上去,又撕又咬,直到把对方打得跪地求饶;要不就硬着头皮让强大的对手痛打几下。没有反抗,对方也就鸣金收兵了。雪莱不同,他往往打不过对方,但他绝不屈服,总是凶猛地反抗。他常常不顾一切,一边张开喉咙尖厉地喊叫,一边象女孩子般伸开双手,乱抓乱打,弄得对方手足无措,只好狼狈地离去。
不过,这些小学霸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不能容忍独立的个性和反抗精神。一看到雪莱那一头随风飘曳的金栗色卷发,那雪白娇嫩的女性般的颈项,那一双纯洁湛蓝的眼睛,那一副英俊秀美的容貌,他们的心中就升起一股不可抑制的虐待和迫害的欲望。美的事物总是会受到嫉妒和伤害。一次,当他们中有人发现雪莱独自一人在河边读书时,马上啸聚成伙,向他扑了上去。雪莱见势不妙,赶紧跑开。但那伙人四处围堵,最后将他逼到墙角边上,湿泥团象雨点般地向他砸来。他们一边砸,还一边狂叫着“雪莱”的名字,就象一声声诅咒。雪莱气得浑身发抖,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眼中射出愤怒的光芒。这样一来,更加激怒了这伙小暴徒。他们冲上前去,拳脚交加,撕他的衣服,把他紧紧夹在胁下的书本抢下来,丢弃在泥泞之中。
小学霸们走开了,雪莱默默地将书本一册册拾起,拂拭掉上面的泥泞,低着头重新回到泰晤士河岸边的草地上。他望着河边的垂柳和远处天边的夕阳,悲愤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沉思:为什么同辈少年要以强凌弱,欺压迫害;为什么贵族子弟那般自私势利,心性残忍;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憎恨,自相残杀?他眼含热泪,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去追求理智、公正、自由;我决不与自私自利的权贵们同流合污,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
自己的园地
雪莱把全副的精力倾注在读书上面。他喜爱法国思想家的作品:他读卢梭、伏尔泰的作品,也读狄德罗、费尔巴哈的著作;他读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更熟读葛德汶的 《政治正义论》。后者成为对青年雪莱影响长久的思想导师。大量地阅读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开阔了青年雪莱的眼界,促进了他的民主观念的形成,更坚定了他对民主、自由和理想世界的信念。
读书之余,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雪莱的伟大文学生涯,就是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开始起步的。他写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查斯特鲁齐》。这是关于一个行侠仗义的勇士,一个温柔纯洁的姑娘和一个凶狠无耻的国王的故事。小说在1810年4月发表了。他还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圣伊尔文》,完成于1811年。同时,他也在写诗。他的第一部诗集《维克多与卡吉尔原著诗集》是1810年9月匿名出版的,其中也收入了他姐姐的诗。雪莱后来悔其少作,承认它不够成熟,将这个诗集停止发售了。但是,这部诗集并不是毫无价值的。诗人后来一生坚持的正义、进步的信念和不屈不挠地为独立、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在其中一些诗歌中已见端倪;而在歌颂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勇士《爱尔兰人之歌》中,更得到鲜明的表现:
灿烂的星星可以消失,光明的源泉
可以沉没于漫无边际的混沌和黑暗,我们的大厦总要崩塌,大地会瓦解
爱尔兰,你绝不会能丧失勇气!
……
啊,如今英雄何在?他们虽死犹豪,匍匐在荒原血泊之中,或许不屈的阴魂驾御着呼啸的风暴,不停地呐喊:“复仇呀,我的同胞!”
只有在假期里,才是他精神获得解放,最为轻松畅快的时光。一看到四个美丽可爱的姐妹、年幼的弟弟以及他那位容貌酷似他的表妹玛丽艾特,他便乐而忘忧,丢掉了学校中的种种烦恼,马上变得天真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