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遭到批评;至于他发泄怒气的对象,也就是配偶或子女,则往往吓得半死,根本不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害怕再度成为受害者的恐惧已经令他们瘫痪了。 
  
    记得我治疗过一个病人,他的状况就很符合这种〃用威吓的方式来取得优势〃的行为模式。这个病人名叫斐德列克,是来自东欧的第一代移民,个性咄咄逼人,生意做得相当成功;他经常责骂老婆和孩子对他不够尊重。尽管他娶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用旧世界的价值观来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他住家附近有一些店铺的经营者是印度裔和中国裔的,他经常推崇他们的美德;在这些人的家庭当中,父亲的话等于圣旨,其权威性完全不容置疑。做太太的只能乖乖地煮饭、打扫,做儿子的则有义务到父亲的店里帮忙,却别指望可以领到薪水。 
  
    斐德列克的太太宝琳则认为老公的二手服饰店生意〃不干净〃,不愿意她的两个儿子乔治和理查德到父亲的店里帮忙,因此,乔治和理查德几乎从未踏进过父亲的店里半步。斐德列克一谈起这两个儿子,语气中充满了不屑,认为他们太〃娘娘腔〃,并指责他们对他太不尊重(当然,他对待儿子的方式也绝对称不上尊重)。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乔治和理查德总是躲着父亲;父亲出门去工作,他们才敢走出自己的房间,父亲下班回家,他们就又躲回自己的小窝里。年纪较小的理查德,后来甚至得了恐惧症,连学校都不敢去。 
  
    斐德列克认为这一切要怪他老婆:〃只要宝琳能够多尊重我一点,孩子们一定也会尊重我,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注意,当你听到一个人说〃只要……就……〃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愤怒。奇怪的是,斐德列克当初完全可以找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来结婚,结果却娶了一个思想开放的美国人。其实,这种状况并不罕见,有愤怒问题的人有时候就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引来令他愤怒的人、事、物。就这样,斐德列克和他的家人一直深陷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里:指责批评,指责批评……这个家的问题从来没有获得解决,彼此间的相处质量也没有获得改善。久而久之,宝琳和她的两个儿子便发展出了几套因应之道,其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回避。这真是一个不快乐的家庭,每个人都有他情感上的创伤包括这个爸爸在内,他觉得孤立疏离,没有受到关爱但其实这种状况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愤怒所造成的。
  
  第十节:小贴士修补者  
  
    一个家要是有一个脾气暴躁、性喜掌控的男人,他的太太或女儿有可能会不小心成为所谓的〃修补者〃。她们不见得会认为自己应该为家人的愤怒负责,但由于天生喜欢照顾别人,她们总希望把事情变得更好。因此她们很难说〃不〃,老是在取悦别人,还喜欢把一切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为了讨好家里的每个人,这些人最后很可能变得充满愤怒、郁郁寡欢。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愤怒是会遗传的 
  
    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高度发挥功能的成年人,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连有愤怒问题的父母也不例外)。子女的利益与幸福,是大多数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也很快会体认到,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给予指导或者管教。管教一词的英文discipline,源于disciple这个字,其意是追随者或学徒。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将它与〃严厉的处罚〃画上等号,许多人也理所当然地以为,要做好养儿育女的工作,严厉的惩罚是必要且正当的。这一点,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谚语中就可以清楚看到。 
  
    有愤怒问题的成年人,特别容易接受偏颇的管教观念,来合理化他们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类父母最容易在什么时候处罚孩子呢?那就是他们生气的时候,也就是其判断力受到严重干扰的时候,却不见得是孩子的行为最需要纠正的时候。关于如何管教孩子,他们并没有拟定任何妥善的策略。 
  
    有天晚上在某家餐厅里,我忍不住注意起隔壁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这个小女孩看起来很吵闹而且任性(我告诉自己,五岁的小孩这样子并不奇怪),不但如此,她对服务生讲话的态度也很不客气:〃我要的是红色的果冻,不是绿色的,你这个白痴!〃小女孩的母亲并未对女儿粗鲁的态度提出纠正,反而一副视而不见,甚至有点乐在其中的模样。然而,乐趣毕竟只是暂时的,这位妈妈的耐性逐渐消失。后来,这个小女孩在杯垫上着色,画到一半粉笔断了,她开始哭叫起来,这位妈妈终于失去耐性,她一边高声斥责,一边开始打女儿屁股,〃闭嘴!我叫你闭嘴听到没?〃 
  
    诸如此类的场面,在愤怒的家庭里相当常见,尽管上演的地点通常不在公众场合。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孩子通常会觉得无能为力,却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学不到父母希望教给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刚刚臭骂服务生的时候,妈妈不是觉得很好笑吗?为什么当我折断粉笔而心情不好时,她反而这样大声咆哮?从这个孩子的观点来看,她的行为和母亲的反应之间并没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存在。 
  
    小孩受到这样的对待,除了深感挫折,有时候还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愤怒:要是我块头跟你一样大,我一定会马上反击。你等着瞧好了,有一天我一定会把这笔账讨回来的……但是在此刻,由于她年纪还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她打不赢妈妈,也不可能收拾行李走人。可悲的是,她却可以做一件事:将父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内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坏人。而且,她也可能将父母所发泄出来的部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事实上,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已经说过,忧郁是〃愤怒转而向内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迁怒于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此产生。
  
  第十一节:小贴士愤怒何时会变成虐待    
  
    不管是大呼小叫、冷嘲热讽、诽谤中伤、肢体暴力,这种种虐待的行为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想要令人痛苦。当父母告诉小孩说:〃你明明知道家里规定你最晚必须午夜12点以前回到家,你却晚了两个小时才回家,这点让我非常生气!〃这句话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而非他的人格。因此孩子可以从中得知,自己的行为究竟恰不恰当,又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相对地,当父母破口大骂:〃你这个愚蠢到了极点、不负责任的白痴!〃父母和孩子之间便很难有对话的空间。不管父母这么说是因为当下怒不可遏,脱口而出,还是认为激发孩子的罪恶感和羞耻心可以促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久而久之,这种虐待性的言语将对孩子的自我概念造成深刻且永久的伤害。
  
  第十二节:为什么有些人感受不到自己的愤怒呢
  
    生长在一个愤怒的家庭,或一个不准孩子批评或质疑父母的家庭,常常会造成一个后果:当你生气时,你却无法充分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生气。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或伤害的环境中,小孩子为了阻止痛苦,只好采取回避策略,也就是将种种痛苦的感受赶出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用〃潜抑〃(repression)一词,来指称这类有目的性的遗忘行为;他认为,将感觉或想法压制在潜意识当中是需要耗费〃精神能量〃的,因此可能会令人瘫痪。一个潜抑过度的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症状,比方说过度的恐惧或强迫行为,显示其遭抑制的能量正在寻求其他出口。 
  
    潜抑是一种很常见的防卫机制,却会让你和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失去联系。因为,一个东西遭到潜抑,代表它被赶出了意识的范围之外;也就是说,遭潜抑的愤怒是无法被当事人察觉到的。相对地,当我们〃压抑〃某个想法时,我们仍然意识得到该想法的存在,只是选择将它隐藏起来而已。因此,压抑愤怒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你知道自己正在生气,只是选择不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弗洛伊德的潜抑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