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的经验当中,许多怒气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批判性最强的人,但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的愤怒,还经常用一种〃我绝对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态度,去看待道德、政治或宗教方面的议题,并随时准备好要跟任何挑战其信仰的人大战一场。他们常常很快就将别人的行为(包括他的孩子的行为在内)贴上邪恶、不道德、荒谬等标签,却看不到事情的正反两面;他们不愿意妥协,也不肯承认自己其实并非万事通。 
  
    家住曼哈顿的我,有一次到中西部的某个城市演讲,谈心脏病的风险因子,如饮食、压力、愤怒等等。相较于曼哈顿的忙碌扰攘,这里的生活步调悠闲多了。或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听众在听到我演讲的内容后,脸上纷纷出现困惑的表情。愤怒?我们怎么可能有这种问题!演讲结束后,一位从事畜牧业的听众走上前来,伸出食指戳着我的胸部说(显然,他对我建议大家限制红肉的摄取量感到很不爽):〃嘿,自以为了不起的纽约人,你给我听着,你真的以为我们美国人可以放弃牧牛业而全部改种黄豆吗?〃事实上,我对牧牛业完全没有成见,我刚刚只是在谈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引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种种风险因子而已。但他不听,只是一味地认定:我是他的敌人。神奇的是,这个人气冲冲地骂了一大串的话,却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大发雷霆。 
  
    此外,批判性格强烈的人往往还具备一个特征,让他们不同于其他抱着坚定信念去追求社会福祉的人,那就是:这类人很讨厌受到挑战或质疑,他们甚至认为,任何人只要意见跟他们相左,就一定是错的。 
  
    想想看,一个孩子要是有这样的父母作为角色模范,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从小,这个孩子将不断地被灌输一个观念:表达不同的意见是危险的。在这样的制约下,这个孩子将不敢质疑、检讨与挑战现状。他可能会认同父母的僵化思维,并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符合父母所抱持的信仰:我们所信仰的宗教才是唯一的正统,其他的都是异端邪说;你如果不是民主党员,那你一定是个嗜血好战、心胸狭窄的家伙;你如果不拥护共和党,那你一定是个胆小懦弱、没有爱国心的混蛋。再以刚刚那位我在中西部碰到的牧牛业者为例,他的孩子可能会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形成这样的想法:那些自以为是的纽约人哪有资格来指导我们该如何过活!然而,这样的孩子也可能在僵化的信仰体系中找到某种安全感,因为,它不但为生命的种种复杂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也让他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同在他眼中,自己的父母可是全知全能的。 
  
    再来看看事情的另外一面:经常遭到父母严厉的批评,又是什么样的感觉?一个小男孩如果不喜欢踢足球而被父亲讥笑为〃娘娘腔〃,会发生什么事?一个6岁大的小女孩如果好奇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而问了妈妈一些很露骨的问题,却被妈妈指责为〃恶心、不要脸〃,这个小女孩的心理会受到什么影响?父母可以批评子女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譬如太不爱干净、太吵、对父母太不尊重、太胖、太不用功等等,简直数不胜数。这种种的批判指责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话都属于人身攻击,而并非针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响应。会讲出这些话的父母,本身通常有愤怒方面的问题他们不肯承认自己的愤怒,而将之乔装成批判与指责。 
  
    诚然,有能力做出睿智的判断是一项令人称许的优点。但是在家庭当中,如果完全从批判的角度看事情而一味否认自己的情绪,冲突反而容易产生。因为,批判会限制住讨论的空间。当父母骂小孩子〃笨蛋〃或指责他的行为〃不好〃或〃不道德〃时,亲子间的互动往往会陷入僵局,而很难展开进一步的对话,探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七节:小贴士 当孩子变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时      
  
    父母如果长期有愤怒的问题而未解决,孩子很容易发展出一种对应模式:隐瞒。当他们考试考砸了,或想要把某盘限制级录像带回家时,他们心里会想,不要说比较好,因为他们已经预期到父母会有什么反应,不是板起脸孔教训一顿,就是发动所谓被动的攻击。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对他们来说比较安全,比较不会受伤。然而,当隐瞒成为亲子关系的常态时,全家人将生活在欺骗当中,永远无法用诚实的态度来直接面对问题。 
  
    因此,当父母因为孩子做了某件事而感到生气时,与其严厉地数落孩子一顿,还不如承认事实已经发生。如此一来,父母和子女才有办法进一步厘清问题的症结,看看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有什么方法可以加以改进等等。 
  
    举例来说,假设你的孩子最近经常熬夜,或者花太多时间在电动玩具上,你应该认真地去探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而不单是告诉你的孩子,他的行为很〃不好〃。如果你愿意去探索问题的根源,答案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你的孩子最近经常熬夜是因为在某个科目上(比方说会计)遇到了困难,又或者今天在学校过得很不愉快。 
  
    如果能够选择,孩子通常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尤其是如果他们理解到,放着问题不去解决而隐瞒真相,并不会帮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一般而言,与其命令孩子做什么,倒不如为他指出改进的方向,这样对他而言帮助更大。
  
  第八节:情感上的疏离      
  
    保持情感上的疏离,不给予赞赏,是父母用来对付孩子的另一项有力武器;对一个无助、许多事都需要仰赖大人的小孩而言,这样的状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当父母亲对孩子的活动、需求或成就漠不关心,或说出〃你做什么我都不在乎〃这样的话来时,这样的父母有可能压抑了很多愤怒。而且,这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父母根本是拒绝沟通;孩子有重要的事情找他们谈,他们却不发一语地离开房间,或直截了当地说:〃这件事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甚至有些父母用冷若冰霜的沉默来拉开与子女之间的距离。疏离策略跟被动式攻击或过度批判的行为很像,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或操控,只是不像发脾气那么直接罢了。然而,其所造成的杀伤力却可能比打耳光更加严重。 
  
    面对这样的父母,有些孩子发展出来的因应策略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要他怎么做他都甘愿。此种想获得认同的需求很可能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直到他长大成人,即使外在的情境变了,他依然用同样的心态去为人处事。他可能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防卫机制来避免遭到拒绝,譬如变得过度配合别人,因为,被人拒绝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还有些人则是自己也在情感上变得疏离,与其指望从别人身上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还不如靠自己,这样会安全一点。相反的,也有些人变得过度依赖、过度需要别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求某种情感上的支持为此,他们可以不计一切代价。
  
  第九节:愤怒的父母永远不认为自己是错的    
  
    在怒气充斥、难得有机会得到鼓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虽然可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因应方式,但他们在成年以后往往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很难鼓励自己、肯定自己即便他们很需要鼓励与肯定。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听到关爱的声音,因此便没有机会将这样的声音加以模仿与内化。相反的,他们内化的是否定的声音,于是他们老爱批评自己、责骂自己。 
  
    然而,有愤怒问题的人从来不肯承认自己可能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错的都是别人,需要改变的都是别人!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总是把过错推到他人身上,譬如老板太苛刻、另一半做事没有条理、孩子不听话等等当然,小孩子特别容易成为父母亲发脾气时的箭靶。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亲当中强势的一方通常习惯指责他人,吹毛求疵,想尽各种理由去批评自己的孩子:你是怎么搞的?你为什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对?要不是因为你,我们家才不会有这个问题!由于这个爸爸或妈妈是家里的暴君,而且地位不容置疑,因此他很少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