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重定价  另一种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自然垄断的情况。可以想象,自然垄断者会乐意接受多重定价政策。否则,如果接受固定价格P1,垄断者将承受损失。那些需求的线相对缺乏弹性的产品消费者,愿支付高于P1的价格。向这些需求曲线相对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提供单位产出,所得到的超过边际成本的收益可用来弥补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 
规模经济的度量 
    学术派别 
    规模经济是否存在至少有二个理论基础。按照贝恩(Bain)的说法:一开始有两种学术派别,即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英国学派认为,规模经济与厂商规模有关,尤其与大型多工厂的厂商有关。他们认为,仅仅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从效率观点来看,此学派建议公共政策应促进兼并和保护大厂商。 
    美国学派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其开创工作是由奈特(Knight)和西蒙斯(Simons)进行的。这个学派认为,在小厂商中也能利用各种规模经济。换句话说,美国学派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的或是货币的规模经济。现在,大多数英美经济学家都不再分为哪一派,但是,争论却从未解决。 
    规模经济的估算 
    产出率、产量和时间的作用  产出率、产量和生产的初始数据是产出的三个维度,它们对实际的规模经济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保持产量和初始数据不变,使产出率增加,总成本就会增加。当产出率和产量保持不变,而初始数据被移动到接近于现状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也随之上升。最后,若产出率和初始数据保持不变,增加产量就会减少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在实际生产中,产出的各个维度都会同时发生变化,所以,把这些方面的影响独立分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约翰斯顿(Johnston)是此领域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之一,他列出了估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一些必备条件。我们并未进一步研究过这些条件,但赞同他的观察结果:真实世界很少垂青于探索者。不过在英国和美国,大西洋两岸的统计学者都声称在进行规模经济程度的度量工作。 
    一些经验研究  最著名的统计研究是由贝恩进行的。他使用调查表来收集数据。他的结果与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吻合。他发现,在大多数制造业中,无论是在工厂层次还是在厂商层次,实际上都没有规模经济。尽管他的样本包括某些相对集中的行业,如汽车业,他指出,工厂的最优规模基本上不超过市场整个生产能力的4%。他暗示,许多厂商比获取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时的规模要大。 
    对贝恩工作的批评  在规模经济的度量工作中,尽管贝恩的研究被认为很重要,但仍受到了批评。许多科学家对使用主观的调查表来决定工厂最优规模这种方法的效果提出疑问。试想,当工厂经理被要求判断其工厂规模是否缺乏效率时,他的处境是何等尴尬。有多少经理对此问题会作真切的回答?如果这种回答的概率很小,贝恩的结果就会有偏差。由于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有偏差,对范围广泛的工厂的最优规模的估计也就有偏差。另外,贝恩通过这些调查表收集成本数据,而所有厂商的成本数据都是可疑的,因为对成本的定义不同以及分摊共同成本的方法有所不同。再者,长期确定经济纯利也可能资本化并计入成本之中。 
    在成本函数的经验估计方面,另一位开拓者是乔尔·迪安(Joel Dean)。他对不同的行业中的许多厂商的成本函数进行了估计,包括一家制袜厂和一家皮带厂。在对皮带行业的研究中,迪安发现,以美元计的总成本和以千平方英尺、磅计量的产出之间有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他在袜厂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种线性关系,总成本是产出和时间的函数。有了这些研究以后,许多研究人员都试图估计长期平均成本函数。约翰斯顿的重要著作《统计成本分析》总结了许多这类研究。近年来,对估计成本函数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可能是由于缺乏约翰斯顿确定的那些条件,它们被认为是估计成本曲线的标准。这些条件包括: 
    1.不存在影响生产或成本函数的外部变化,如在整段时间内技术上的变化。 
    2.表示不同成本和产出水平的等级差异必须十分显著。 
    3.能恰当地识别成本和产出水平。 
    工程分析  一些研究人员以技术关系为基础,进行了规模经济的工程分析。我们已经指出,在建造一个大的储油罐时,储油罐体积的增加比例大于建造储油罐所需钢材数量的增长。穆尔(Moore)考察了这一类的工程技术关系。他发现某些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其中许多似乎遵循工程中的“0.6法则”,这个法则表现了规模和产出之间的物理联系,增加机器生产能力引起的成本增加等于容量增长的0.6次方,即: 
      C1=Co (q1/qoO。6)这里:qo=现有机器的生产能力 
      q1 =大机器的生产能力 
      Co=现有机器的运行成本 
      C1=大机器的运行成本 
    0.6法则表明了机器的表面和容量之间的联系。如果用容量表示其产出能力,表面表示其成本,那么容量增长比例大于表面增长比例。只要这些表述是相对精确的,那么,0.6法则就是有效的。 
    我们注意到,穆尔在对0.6法则的研究中,只分析了一台机器而不是一组机器。分析未涉及新机器的购置,而只是涉及了现有机器的大小和生产能力的增加。 
    其他几位学者对0.6法则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哈尔迪(Haldi)和惠特科姆(Whitb)修改了这个法则,并把它应用到大约900种工业设备中。他们发现,大约有95%的设备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则。 
    施蒂格勒的生存法  一种判断规模经济存在与否的方法,涉及到对厂商(或工厂)在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的检验。这被施蒂格勒称为“生存法则”。他提出,穆勒(Mill)在19世纪已经提出过这一点。生存法包括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即在整个时期内按规模把厂商划分成各种等级,计算它们的产出在行业中的份额。可以推测,如果等级给定的厂商产出所占份额下降,其对应的厂商规模就是相对缺乏效率的。等级给定的厂商产出所占份额下降越快,相应的规模就越缺乏效率。施蒂格勒当即指出生存法并不能决定一个厂商的社会最优规模。相反,该方法只是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待效率,它力图弄清楚哪一种等级的厂商规模对付政府的管制、动荡的国外市场、快速的创新、紧张的劳工关系,以及更普遍的市场力量最成功。按照施蒂格勒的说法,生存法将取代任何成本或利润率的技术分析。例如,如果技术分析表明厂商最优规模是每家日产量为1000单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生产规模比这个标准大三倍的厂商却在扩大其市场份额,那么日产出1000单位就不可能是最优规模。生存下来的厂商的经验将是检验规模经济存在与否的最终标准。 
    施蒂格勒的经验研究结果  表16.1表示施蒂格勒对相应规模公司的钢锭生产能力分布的经验研究结果。他发现,低于整个行业产出能力0.5%的那部分厂商在产业中的份额是下降的。这意味着此类规模的厂商并不存在实质性的规模经济。占行业生产能力0.5-2.5%的那部分厂商以中等速度下降,它们受到较大程度的规模经济的约束。有一个厂商所占份额 
表16.1相应规模的公司钢锭生产能力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规模          占行业生产能力的百分比      公司数目 
(占整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百分比)   1930     1938     1951   1930   1938   1951 
<1/2        7。16     6。11     4。65   39    29      22  
1/2-1       5。94     5。08     5。37    9     7       7 
1-2 1/2     13。17    8。30     9。07    9     6       6 
2 1/2-5     10.64   16.59   22.21  3     4       5 
5-10        11.18   14.03    8.12  2     2       1 
10-25       13.24   13.99   16.10  1     1       1 
≥25         38.67   35.91   34.50  1     1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过行业生产能力的25%,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