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1].6-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46:54
  
逝,时不再来,再没有那样的时代降临。女性走上了战场,威逼一刻不停。今日的和平裸露暴风,如一张破碎的薄纸。 
  说及被阿兰布拉迷醉的人物,不能不谈到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那个为阿兰布拉写作传记的人。 
  初读他的《阿兰布拉故事》就在阿兰布拉宫殿里。那里我浏览一过,印象里只有他甜腻的描写。我多少不以为然,因为他首先是一个美国佬,我料他不会有真正的浪漫追求。其次他是十九世纪的外交官,我想他与穆斯林的文化是隔阂的。后来发觉他是一个摩尔人的、包括波阿布迪勒的辩护者;他对失败者的真挚打动了我。我更信任的是老希提的《阿拉伯通史》,但恰恰华盛顿·欧文处处与老希提声声呼应,在史料上和立场上都是如此。甚至他的散文记述里罗列了比希提还要详尽的资料,这使我不由地端正了态度。最近读他仍有新的感触,他在书的后半记录的一批阿兰布拉民间传说给人一个重要的启发:十五世纪以降,于格拉纳达流行的口头文学,从结构到主题,从语言到情调,虽然也有欧美的流传印记,但就本质而言,惟妙惟肖都宛如是《一千零一夜》的西班牙版。 
  我感到吃惊。他告诉我们:此间供人饕餮的唯美而已;在这座摩尔美女般的宫殿里,冥想、中魔、耽美,都是必由之路更是获得启蒙的手段。不仅如此,对创造了如此美境、又背负着如此厄运的人必须支持,因为这就是表达爱。 
  华盛顿·欧文来到的时候是十八世纪,且没有旅游的污染,当然风情浓郁得多。他的抒发在今天读来有如月下闻花,文字中流溢着他的陶醉: 
   
  从一个窗口哈奈拉丽菲花园的全景好像伸手可取。靠向另一扇窗户,则眼下林达拉哈庭园的大理石喷水,把它喷起的溶化的水晶碎末,撒向绿树覆盖的阳台。那一瞬心里会难过地懂了:回教徒们是多么的爱美啊。 
  地上是花。天上闪烁着星。哪一样更美呢?把水比喻成水晶的话,又怎样表现喷泉呢,难道该说它是闪亮在无云天空的满月么。 
  我如梦见般看到的,或许是远离人境的远村才有的。夜深时我来到阳台或宫殿的庭园,饱吸着南国清纯的空气。我秘密地梦想着、感动着、在离开了现实的旧生活中,忘我地度过着时间。天亮了,我钻回床铺,听着林达拉哈喷泉的私语渐渐睡去。 
  (P.86;90) 
   
  今天缺少的只是帷幕帐幔。当年幽居在哈莱姆(禁地)的女性们,应当就偎坐在这里,模仿科尔多瓦的遗风,吟咏着风花雪月的诗句。或是拨弄铮铮的吉他,曼声唱起南欧北非的歌曲。贴身是帐幔般的满壁雕花,俯首是缠绕脚下的清澈流水,窗外是葱茏滴翠的雪山风景。读者会在页页翻过之际感到妒忌,因为惟独华盛顿·欧文住进了阿兰布拉。谁不幻想也到那人间梦境居住一回呢?它被造的原因就是告诉人最好的居住可能。是的,它可能不是世上最壮观的宫殿——我知道在离开时人们会这样想——但它却是一处最舒服的宫殿。 
  一瞬间,我似乎摸到了摩尔人的思路。是的,他们的建筑目的是追求最大的美感和舒适,而不是最大的排场。首先,这座建筑要满足的是视觉;它要把雪山和森林、把绿树和流水都拢括到自己之内。建筑在这儿变了;它是心境的秘窟,是感知的道场——我恍然大悟、懵懂中捉住了线索:这才是宫殿;这是不求张扬炫耀只希图秘而不宣的、另一种以后宫奥深为主角的东方宫殿。 
  许多欧洲人都喜欢到这儿来,凭吊一番波阿布迪勒住过的牢房。毕竟,在这些魔法般的开间进深之中,演绎了一个王朝的悲喜荣辱,以及它凄惨的落幕。本来他们奔赴格拉纳达的时候怀着一丝潜意识:胜利的欧洲人乐意去东方的废墟凭吊,让自己获得俯瞰浪漫主义的满足感。但是他们在抵达之后发生了变化,华盛顿·欧文引导着他们,让优越感一层层剥落,让启示一点点实现。最后,他们不仅为发现的美折服,而且感到自己靠近了自然和朴素,靠近了一种对他人方式的诚恳。 
  华盛顿·欧文的成功原因是什么? 
  前年我在另一篇小文里写过: 
   
  他进行了——不仅是十九世纪文学的,而且是甜美的描写。他把历史、幻想、正义感和宿命论,都搅拌在一种幻惑的蜜糖里。虽然今日捧读它我不时对那些甜得发酸的语言忍俊不禁;但令我吃惊的是,若把它与实证主义的大师之作对照来读(比如我背囊中一直带着F·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则会发现欧文在框架和细节两方面都功力不凡。 
  毕竟是观点经住了一百数十年的审视,细节处的浪漫笔法又催人泪下;还有,阿兰布拉宫那种魔法般的赞美、隐喻、甜美和隐秘,需要一个同样风格的细腻解释——我猜想,或许这就是华盛顿·欧文如此成功的原因。秘奥的居住,甜味的暗示,细腻的女性描写,与细腻的建筑风格的对应。 
  《谁是胜者》 
   
  但是,就如我们身处的这个东方讲究画龙点睛一样,如果阿兰布拉宫只是满满装饰着花纹浮雕、如果它只是蹲踞在雪山泉水自然中央,甚至如果它只是怀抱一段沧桑故事而再无他物——它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更不会被人列到排行榜上的第一。 
  这一笔的点睛,就是铭文浮雕中的“胜者”。 
  我有时独自暗想:在拥挤的观光客里,若是来了一些毫无阿拉伯语基础、甚至不知任何伊斯兰的皮毛、但又热望汲取真知的人,在这座宫殿里一游之后他们会得到怎样的收获。因为我在初访这座宫殿的时候,在许多方面都和他们一样。 
  不同之处只在于——在我仅学过几天的可怜阿语里,恰巧有几个单词,确切地说是一个名词和三个副词,被我从满壁的迷幻文字中认出了。 
   
  Wa—la galib,illa Allah 
  没有胜者,除了真主 
   
  我不能复述当我拉住人问、翻开本查、心和手都颤抖着,突然读懂了那句箴言的时候,浑身袭过的震动。后来写那篇《谁是胜者》时我曾经竭尽一试,但是写之前我就明白用笔墨为手段是徒劳的,无论是对含义还是对现场的实感。后来,已经不仅是在宫殿里,包括在远离了西班牙、包括在中国度世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冥冥中自己目击着一种象牙般的浮雕,随着光线明暗和境遇变移,它用优美的曲线,无声地向我说: 
   
  Wa—la galib,illa Allah 
  没有胜者,除了真主 
   
  我激动万分。我几乎想大喊出声,几乎想跳进水池。不仅因为我突兀地与它遭遇,而且为着我居然读懂了它。其实我的肚子里只有几十个单词,但不可思议的是就因此我看见了和懂了!这太巧了也太危险了,Wa是起誓词,la是否定词。Illa是一个穆斯林必知的副词,而Allah是无限的存在。我怎能想象自己能读懂这样的一句呢?我又怎能想象——我在全然不懂的情形下离开阿兰布拉呢?……黄土高原小村的夜读浮上心头,但那时谁敢料想今日的结果!……我恨不得扯住谁倾诉,但震颤嗫嚅不得话语。那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它要求的不是解说而是自己攫取。需要视觉、经历,还有三个单词互相碰撞,才可能遇上这一刻的欣喜。而且不是对每一个人;若是正宗的阿拉伯人反而未必能获得我的感受,因为这个短句他们一定从童年就听得耳熟了。反之,若是个一张白纸的非穆斯林,突破自然和建筑的甜美暧昧之后再面l临这个短语——无疑那将是一项艰难功课。我为自己庆贺,体验已酷似奇迹。但我又只是一个慕名而来的旅人,能做的事,只是一遍遍地读着门上、梁上、窗上、廊上、石狮身上和天花顶上的它,在沉默的狂喜中,度过阿兰布拉的时光。 
  就这样我把最后一个单词也学了。确实galib是个并非重要的词汇,特别正值一个懦夫演出胜者的时代。但是若全世界都拒绝时代强加的结果,那也就意味着世界在等待着更合理的胜利。illa Allah,谁能究明这个含义无限的词汇?只有希望、只有和平、只有理想,也就是说,只有真主。我发现,每个欧洲游客都凝神端着无线解说器,他们的神情肃穆而专注。象牙般的四壁依然柔美,廊下的绿树仍旧葱茏。Wa—la galib,illa Allah……泉水淙淙地清脆响着,目光所及之处,浮雕的箴言展现着一道哲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