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陔馀丛考 [清]赵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问之(傅维麟《明书》杨荣作杨溥)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杨以闻,上命工部具座,礼部叙位次,二杨始自内阁出,坐诸学士上(亦见《玉堂丛语》)。按王阮亭记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命皆于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据此,则阁老到任之在翰林院,洪武时已定制。宣德距洪武不远,何以钱不设阁臣座耶?岂洪武旧制在南京,此以鸿胪改翰林,在北京为创举,遂不援故事耶?然阮亭谓阁老称中堂,以其座在翰林之中,则非也。按《湘山野录》,钱希白见王钦若,戏曰:“中堂遂有如此宰相。”又《邵氏闻见录》:富郑公与康节食笋,公曰:“未如中堂食笋之美。”又元王恽有《中堂事记》,记元初中书省之事。则宰相之称中堂,宋、元已然,固不因设座于翰林之中也。
  ○中书中书之名,汉武初以宦者为之。司马迁被刑后,亦为中书令。盖主传宣诏命者也。《成帝纪》“罢中书宦官”注:臣讠赞曰:汉初,中人有谒者令。孝武加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置仆射。宣帝时任中书官弘恭为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恭死,显代为中书令,专权用事。成帝时因萧望之言,乃罢其官,更名为中谒者令云。自是以讫东汉,皆无中书之官。(《后汉书。朱晖传》: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达书奏。皆用姓族士人。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自此以来,权过人主。然则东汉虽无中书之官,侍中、中常侍即其职也。)曹操为魏公,以刘放、孙资为秘书郎。文帝即位,更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明帝益任焉。《魏志》称三祖诏命,皆放所为。此中书参机务、撰诏旨之始也。其时中书监、令号为重务。蒋济谏曰:“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况实据事要,日在目前,倘因疲倦之间,有所革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是即亦因而向之。”按资、放名臣,明帝令主,而济已有此奏,可见权之所在,势即随之。故晋荀勋由中书监除尚书令,或贺之,而勖有“夺我凤池”之叹。至晋惠帝时,孙秀为中书监,王威为中书令,权倾中外,则更任之极重者矣。
  唐初政事堂在门下省,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裴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乃徙政事堂于中书。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其始甚微。孙资既老,致仕,齐王芳特为置舍人官骑,是本供中书监令之役使者也。(按舍人之名,战国已有之。《史记》:毒幸时,诸客求为舍人者以千数。李斯为吕不韦舍人。《汉书。高祖记》舍人陈恢注:师古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审食其以舍人侍吕后,在楚军中。晋王祥告老,武帝亦为置舍人六人,以给使令。)六朝以来,渐为宠要。《通考》云:宋初置中书通事舍人四员,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持入,参决于中。齐永平中,舍人四员,各住一省,谓之四户,权倾天下。茹法亮久为舍人,尝语人曰:“何须觅外禄,此户内年可办百万。”及出为大司农,犹恋恋垂泣而去。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权势最盛,昭独廉静,一无所预,明帝以为有古人之风。梁、陈时中书舍人五人,领中书十人,书吏百二十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尚书惟听受而已。可见其地望之切要也。唐初诏敕犹是舍人专掌,自永淳以来,此职为文士之极选。《裴坦传》云:故事,中书舍人初诣省视事,四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角而坐,其仪制之尊可知。(宋次道云:舍人上事日,设紫褥于廷,面北拜,厅阁长立褥之东北隅,谓之压角。此恐传闻之误。)自开元后,以翰林学士专掌内命,而其任稍轻。故陆贽疏以为:“诏命所出,本中书舍人之职,军兴时促迫应务,权以学士代之。今天下无事,合归职分。其命将相制诏,请付中书行遣。”事虽不行,亦可见唐初中书舍人之本职也。又按唐时有由中书舍人而为翰林学士者,如陆贽为中书舍人权兵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是也。又有翰林学士迁为中书舍人者,沈传师、吴融、常哀是也。盖其时翰林本无定品,故中书舍人之职常在其上。五代及宋初犹然。《宋史》:窦贞固由翰林学士就拜中书舍人,盖犹沿唐制。前明则中书舍人之官已轻,不过为大学士之僚属。吕原子{常心}以荫补国子生,选中书舍人,疏乞应试。宪宗许之,遂举顺天乡试。舍人得赴试,自此始(见《明史。吕原传》)。是舍人尚有以监生充选者,及在阁年久资深,每三年计典,辄加兼官。如尚宝卿等秩,皆舍人迁阶也。据霍韬疏,则并有加至尚书者。
  ○尚书尚书本秦官少府之属,在内掌文书者。汉因之。武帝增用宦官为中书谒者令,于是尚书与中书职事多相连。其时中书如唐之枢密使,明之司礼监。而尚书通章奏,出诏命,参决众事,如唐之中书、门下,明之内阁也。宣帝时又有中尚书,见盖宽饶及石显传,则并用宦者兼之。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五鹿充宗为尚书令。成帝之初,萧望之领尚书事,嫉显等奸邪,乃奏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乃定置尚书员: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事(光武分二千石曹为二,又分客曹为二),其所不掌者,惟刑罚有廷尉,礼仪有太常,军马有大司马,赋税有大司农,纠劾有御史而已。而尤以职掌枢机为清切。《霍光传》:光死之后,其家恣横,事渐露。霍山犹领尚书,宣帝乃命吏民上书者不关尚书,辄使中书令取之。《魏相传》:霍光时,诸上书者皆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则屏去不奏。相因请去副封,以防壅蔽。宣帝从之。《董贤传》:贤虽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事,百官皆因贤奏事。《王莽传》:莽惧臣下擅权,凡吏民上封事,令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此可见平时章奏必经尚书也。《窦武传》:武谋诛宦官,事泄,中官曹德请帝出德阳殿,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诏版。可见诏命亦自尚书出,《文心雕龙》所谓两汉诏命出自尚书也。王允以宦官诛后,侍中等出入禁近,机事颇泄,乃奏尚书不得出入及通宾客。又可见尚书职在禁近,故秩不高而权甚重。王畅为尚书令,后拜南阳太守,以尚书令本千石秩也,而所掌皆机事。故李固疏曰:“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喉舌,尚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也。”《陈忠传》:三公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策免三公,时论不平。又孔光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馀年。徐防补尚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可见汉时尚书之职之清要。及魏、晋以来,有中书省,而尚书之权遂移,尚书职务皆承中书下流,元时犹然。惟桑哥得政,以尚书擅权,遂驾中书省之上。桑哥败后,仍复旧。明初承之。《明史。陈修传》:六部之设,始于洪武元年,初尚属于中书省,权轻,多仰承丞相意旨。至十三年,革中书省,而部权乃专。此古今尚书沿革之大略也。
  古来尚书只是一省,凡吏、户、兵、刑之类,同在此一省中各分职务,非如今之分为六署也。唐杨嗣复迁礼部员外郎,因父于陵为户部侍郎,乃请避同省,以礼、户虽分而省则同也。庞元英《文昌杂录》:宋制,尚书省凡六曹,除告身帐目外一百六十八案,吏额一千四百十三人,总五月六月文书十二万三千五百余件,天下事莫不上于尚书。是曹虽六,而省则仍一,其分为六署,亦自明祖始。○侍郎、郎中、员外郎中本秦官。《国策》荆轲刺秦王时,诸郎中执兵者皆在殿下。《史记》秦赵高为郎中令用事是也。又《国策》朱英谓春申君曰:“君以臣为郎中,可以杀李园。”则楚亦有是官,盖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汉始有。汉《百官志》:侍郎、郎中,无定员,多至千人。侍郎比六百石,郎中比四百石是也。员外郎,隋开皇中始置,诸部皆有之,部或四五人,盖以佐郎中之繁。至员外之名,唐时最滥,不必皆尚书官属也。其始起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