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不相调和的,高老先生的诟骂,就等于作者的颂扬。所以迟衡山听了这
段话后,他说:“方才高老先生这些话,分明是骂少卿,不想倒替少卿添了
许多身份。众位先生,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从高老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杜少卿已经冲出了他那官僚地主家庭的樊
笼,成为封建社会的叛徒。祖先遗留下来的房产地产,他从来不看在眼里,
有人向他诉苦,他捧出大量的银子来帮助他,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科举
功名,他也不看在眼里,自己年轻时中过一个秀才,随后看穿了科举制度的
骗局,就恨八股文入骨,辞却征聘,“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
做些自己的事。”他眼里没有官长,也没有本家。凡是统治阶级用以夸饰自
己、扩大自己势力的一切方法、工具和凭依,他都要把它们撕破、毁弃,视
如粪土。
当时政府宣传反动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解释经书都要根据朱注,他
却用自己的意见阐述《诗经》的本义;当时妇女被关在家里做奴隶,他却和
他的夫人在清凉山上游山玩景;他反对多妻,反对风水迷信。他对于富有反
抗性的女子沈琼枝寄予无限的关怀。沈琼枝被扬州的盐商骗娶做妾,她逃到
南京,靠着卖诗文过日子,这在当时社会里是难以想象的事,一般人都用猜
疑的眼光来看她。杜少卿和一个朋友去访问她,她说:“我在南京半年多,
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今见
二位先生,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猜疑我的心肠。我平日听见家父说,南
京名士甚多,只有杜少卿是个豪杰。这句话不错了。”
杜少卿这样的人物,不能说是“新人”,只能说是旧社会的“逆子”。
他忍受不了旧社会污秽、郁闷、陈腐、发了霉的空气,他有时想冲出去,但
只能在自然美景中得到一些安慰,有时想用理想化了的古代道德纠正世道人
心,但是那些“道德”没有任何力量,归终是把钱花光,靠着卖文过活。虞
育德离开南京时,杜少卿在水西门的船上和他握别,他感伤地向他说:“老
叔已去,小侄从今无所依归矣。”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言一动对旧社
会都是很大的打击,他的存在能够加速封建制度的死亡,虽然封建制度还要
延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在同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里也产生与之相类似的贾
宝玉那样的人物,这绝不是一种偶合。
使人感到具有“新人”气氛的,倒是前边提到的沈琼枝。她有主张,有
办法,勇于决断,打破旧社会缠在妇女身上的重重束缚,所谓“道德”、“王
法”,在她面前都失却作用。这是新兴的资产社会里容易碰到的人物,拿她
和那礼教的牺牲者,为殉夫而饿死的王玉辉的女儿相比,是怎样一个鲜明的
对照!作者在第一回里把《儒林外史》里的人物比做一伙“星君”,那么沈
琼枝就是出现在黑暗的天空里的一个彗星了。可是沈琼枝后来怎样,作者并
没有交代。
此外,作者所称赞的,是凭着自己的本领吃饭的人们。领戏班子的鲍文
卿说得好:“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儒林外史》里描写劳动人民
的段落不多,可是里边出现的农夫、船工,以及个别的小商人,他们都是受
着官僚地主们的压迫,却具有一个单纯朴厚的心,富于同情,肯帮助人。贫
苦人中,只有不守本分、一心想向上爬的人才弄得势利熏心,得新忘旧,成
为丑恶的形象。所以在最后一回,作者怀着无限的爱用诗的语言给四个自食
其力的人——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
的荆元——写出崇高的、优美的颂歌。
作者揭露庸俗,攻击丑恶,称颂纯朴的人和旧社会的反抗者。同时对于
自然,尤其是江南的山水,他显示出无限的爱好。在叙述故事中间,偶然用
了一两句描写自然环境的话,便烘托出优美的自然和丑恶的社会的对照。杭
州的西湖,南京的秦淮河、雨花台以及浙江省许多无名的河流上的航行都和
书里的人物一样,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作者的语言是简洁的、犀利的,饶有诗意的。在语言的风格上常常使我
们想到鲁迅和契诃夫。
他的讽刺是有所为的,是为全书的主导思想服务的,从来不曾陷入为讽
刺而讽刺的低级趣味。在这一点上也常常使我们想到鲁迅和契诃夫。高尔基
在《回忆契诃夫》里说得好:“他有一种随地发现和暴露庸俗的技巧——这
技巧是只有那些对人生有高的要求的人才能够有的,而且只能够由那种想看
见人成为单纯、美丽、和谐的热烈的愿望产生。在他的身上庸俗遇到了一个
严厉而公正的裁判官。”我以为,这段话也适宜于用来讲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十几个故事连串组成的。每个故事由几个角色串演,故
事过去,角色也退出舞台。这种特殊的内容给作者制造了结构上一定的困难。
作者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开端用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说出全书的主导思想,最后一回用市井中间的四个“奇人”作为结束,这就
无异于给这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故事做了一个框子,把它们框在里边,不至于
散乱。在思想上也再一度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并且,
一个故事说完了,往往剩下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在后边的故事里解答,
这样彼此便有了一些照应。例如严致中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关于“立嗣”问
题,直到匡超人的故事里才有了交代。权勿用是在第十三回从娄府里被差人
带走了的,久无下文,直到第五十四回才有人说:“后来这件官事也昭雪了。”
张铁臂骗走了娄家公子五百两银子,丢下一个“人头”,一去不返,直到杜
少卿的故事里才被人指出张俊民就是张铁臂。这又好像用一条暗线把这些故
事串起来一般。作者就这样处理了《儒林外史》的结构问题。
这些故事中,也有写得比较失败的。如郭孝子寻亲和汤奏大战野羊塘,
都不够真实,平庸呆板,甚至流入二三流小说故套,吴组缃先生在《儒林外
史的思想与艺术》一文中甚至以为这几回可能不是吴敬梓的手笔,不是没有
理由的。凤四老爹的性格也不鲜明。作者的本意,是要把他写成正面人物,
但他凭着他的体力和智谋所帮助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是:一个招摇撞骗的万
中书,一个没有出息的小丝商客人,一个放高利贷的陈正公,他做这些事都
是“一时偶然高兴”,没有思想,没有原则。我们不能不说凤四老爹是一个
写得失败的人物。
但是这少数的缺点并不能影响全书主导思想的贯彻和艺术的完整:作者
的爱憎分明可以说是首尾一致的,由于特殊的内容所造成的结构上的困难是
得到适当的处理的。揭开“太平盛世”的帷幕把腐朽的封建社会指给读者,
并且说这个社会是应该反抗的,吴敬梓和曹雪芹一样,在这上边获得了胜利
和成功。当中国人民在满族统治和封建制度双重的压迫下,在18 世纪的40
年代,两个作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谁也不知道谁,同样在贫困的
景况中写出两部伟大的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名著,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是
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原载《文艺报》1954 年第23、24 期)
何其芳——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
(一)
敏轩生近世,
而抱六代情:
风雅慕建安,
斋栗怀昭明①。
囊无一钱守,
腹作乾雷鸣。
时时坐书牖,
发咏惊鹂庚。。
吴敬梓的朋友程晋芳,曾在一首诗里这样描写了吴敬梓的志趣和生活。
六朝并非盛世,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却喜欢称道它,把它当作一个以文采风
流著名的时代。吴敬梓中年以后移居南京,那正是六朝的故都;而他在当时
又是以擅长诗赋这样两种盛行于六朝的文学为人所称。他的《文木山房集》
保存了他的诗赋的一部分,我们至今仍可读到。正如那集子的一篇序里所说,
和当时那些把诗降低为无聊的应酬工具的假诗人不同,他写的诗“大抵皆纪
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百端交集”之作,就是说还是有内容的。然
而,我们今天看来,他的杰出的文学的才能,他的独特的创造性,以至他的
诗人的怀抱,都主要地表现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