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一个个的指说过,我们根据有关的资料看,书中的杜少卿确实像作者自己,
庄绍光确实像他的朋友程廷祚;书中写了杜少卿和庄绍光谢征辟的事,写了
南京祭祀泰伯词的事,这也都是当时实有的事。但作者却把这些亲身的阅历
(当然经过了很大的加工),也就是当时清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实,假托为明
代的故事;把明代的某些史事,拿来作成当时现实的背景,这在作者是怀着
苦心的。因为这样办,一则可以规避现实政治,免得触犯忌讳;二则借事影
射,可以很好的来攻击现实;三则也寄托了他对亡明故国之思,抒写他的隐
痛。这样的假托,有《水浒》、《金瓶梅》的先例可以效法,但他运用得非
常现成而且巧妙。
开宗明义第一回,作者就用饱含诗意的笔,写了一个他所悬为士子典范
的历史人物王冕;他就王冕的历史材料加以概括和提高,创造为自己理想中
最完美的形象,标题明白点出,这是为了“隐括全文”,“敷陈大义”。这
一种士子的典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来就被人敬慕的。士子这一阶层居
于封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按照传统的教导,他们应该替统治者行“仁政”,就是在适当范围内顾念人
民利益,重视人民意见,使封建主义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因此,每当封建
统治者坚决与人民为敌的时代,也就是所谓“无道之世”,有些洁身自爱的
士子就退隐不出,过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早在春秋时代,就有长沮、
桀溺;在魏晋之世,最为人所知的有陶潜。另一种情形,每到有道的君主出
来,就亲自到田园、山林或江湖去寻访有名的贤士,诚敬地请他出来辅佐“仁
政”,比如“渭水访贤”,周文王请出吕尚来;“三顾茅庐”,刘备请出诸
葛亮来,这也都被人传为美谈。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
是士子讲“出处”讲“操守”的原则。因此,作者所创造的王冕这个典型,
概括了历史上这种高明的贤士的传统精神。但同时又添上了新的特点,因为
王冕是外民族统治的元朝人,他的退隐,除了表现反对一般“无道”的封建
统治的精神而外,同时又含有反对外民族统治的意义。这一回中写推翻元代、
复兴民族的朱洪武,写“大明”建国,都带着明显的称颂口气。作者笔下的
王冕对朱洪武本怀着好感,后来从八股取士的制度,看到明朝也不是有道之
世,才坚决的逃官到会稽山中。
作者用王冕这样一个典型来隐括全书,就形象地把主题思想揭示出来,
评量全部人物也就有了明确的准绳或尺度。闲斋老人序里所归纳的四类人
物,只有那不要功名富贵的最后一类,才是“品地最上一层”,才是“中流
砥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拒绝参加满清的黑暗政治,不受满清外族统治
的利用;而另外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三类人物之所以可怜可笑,主要就因为他
们忘了这个大道理。
书中揭露现实政治吏治黑暗之处,也都是对于满清统治的攻击。最露骨
的是第四十回极写萧云仙的战功和生聚教训的劳绩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朝廷
一句奖励话,反倒被兵部工部斥为“任意浮开”工费,勒限严予追比,结果
赔了七千两,把父亲的家产赔光了,还少三百两银子,仍被地方官紧追,后
来沾了平少保的光,才不了了之。同样,第四十三回写汤镇台为顾全朝廷体
统,积极主张兴师征苗,这事得到总督的支持,汤镇台野羊塘大胜,忠勇谋
略都了不起,可是具了本奏进京去,却奉上谕指为“率意轻进,糜费钱粮,
着降三级调用,以为好事贪功者戒”。汤镇台只好叹了一口气,收拾打点回
家。我们知道康熙、雍正和乾隆各朝屡次攻略边疆,尤其雍正朝,有功勋的
将领总被猜忌、受惩处,岳锺琪革职多次,年羹尧以征西功高受灭门之戮。
所以这里对现实政治的讥弹意味是很明显的。全书一贯憎恶做官,对做官的
有种种辛辣的讽刺,王冕的母亲说:“我看见那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
蘧太守认为儿子亡化,晚景凄怆,“仔细想来,只怕还是做官的报应”。做
官这样可憎,热中功名那么可笑,所以书中一贯地单只颂扬孝弟之道,而且
极力用了最美好的感情来写尽孝;这是以尽孝否定尽忠,也就是说,作者根
本否定了“尽忠”这回事。另外,作者还一贯地表露一种态度,就是对于“旧
家”和老年人总怀着好感,而对于暴发户和青年新贵总表示憎恶鄙视,给以
嘲笑与挖苦。这不能单纯了解为守旧或落后意识。因为在作者的时代,凡是
“旧家”总在明代就发达起来的,凡老年人总是明代的遗民,在作者眼里他
们总保有较为淳厚笃实的家风和性格;而暴发户和新贵,都是在满清统治下
才飞黄腾达的,他们一得意,就忘了根本,带上满身奴才相和市侩气味了。
书中反映的整个社会风气,也有江河日下之势,作者对这一发展趋向,寄与
了无限忧愤悲慨之情。这都是作者主观的印象,也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因为
在外族黑暗统治下,对社会人心所起的腐蚀作用总是特别严重的。
以上说的各点,都表露了作者对满清政权的态度,表露了作者的民族思
想和感情;虽然表露得隐隐约约,曲曲折折,但贯串在主题,弥漫在全书,
不一定枝枝节节在某一处。因为士大夫的堕落,社会的败坏,政治的黑暗,
和满清的外族统治分不开;人民与封建统治的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是一回事。
鲁迅说《儒林外史》的描写,“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看来作者
的“微词”和“狙击”,最终都指向了满清罪恶黑暗的统治。
(五)
但是“儒林外史”攻击和揭露满清封建统治下的政治与社会,主要还是
就士大夫阶层下手,即以士子们对功名富贵的问题作为中心的。在过去封建
时代,士子们在民族、社会中起着感官和神经的作用,他们对人民群众影响
很大,往往左右着民心的向背。满清征服者人口少,力量弱,文化落后,而
被征服的这个大民族,则拥有历史悠久的高度文化。因此对于士子们的驾驭,
对于文化思想的统制,满清统治者在建立政权之初即特别重视;它很现成的
沿用了明代八股制艺这一罪恶制度,作为牢笼士子,统制文化,禁锢思想,
腐蚀人心的主要办法。特别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也就是吴敬梓生活着
的年代,复古思潮运动的影响随着先辈大师们的凋谢与满清统治的巩固而益
趋淡薄,这是八股制艺最猖獗的年代,是满清统治者的罪恶政策取得胜利果
实的年代,是文化思想重又回到黑暗的年代,也是一般士子们堕落无耻、丧
心病狂的年代。章学诚在他的《答沈枫墀论学书》说,自雍正初年至乾隆十
几年的时候,八股风气大盛,老生宿儒甚至把通经服古看成“杂学”,把诗
和古文辞称为“杂作”,士子不会做八股制艺,就不能算“通”。章学诚这
里说的,正和《儒林外史》所描写的完全符合。这样的情形,在保有清醒头
脑和敏锐感觉的热情爱国主义者的吴敬梓,觉得最为沉痛而无法容忍;《儒
林外史》痛击八股制艺,集中地讽刺士子们的热中功名富贵,那特殊意义是
很可理解的。
在开头几回里,作者先就八股制度的本身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攻击。
周进和范进,在没有考中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和内心精神,是多么悲苦,多
么令人不堪,可是一旦中了,就一步登天。像周进,受尽辛酸和屈辱,但后
来科名得意了,原先侮弄他的梅三相,恬不知耻地在别人面前冒充他的学生
了;他写的对联也要小心地揭下来,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了;轻视他贱视他,
辞掉他的馆的薛家集的人,替他供起长生禄位牌,把他当做神明来看待了。
像范进,原来穷得没米下锅,一家人饿了两三天,不得不将一只正生蛋的鸡
拿到集上出卖,但转眼之间,田也有了,房子也有了,奴仆丫鬟也有了,细
瓷碗盏和银镶杯箸也有了。他们都从踩在人脚下的地位,骤然升为高高骑在
人头上的缙绅大老爷。有功名就有富贵,这怎么不叫人拚死?不叫人发疯?
但是中与不中,却全无凭准。周进考了一辈子,到老还是童生,忽然一下运
气来了,就青云直上;范进也是考到胡须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