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选家马二先生自述制艺之所以可贵云: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
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汉朝,
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
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
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
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
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
十三回)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
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详见本书上元金和跋)。此
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
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
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


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
在: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
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上了岸,散往各
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
店,。。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
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
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像些村庄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也走不清,甚
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去,遇着一个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
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于是又往前走。。。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
下下许多房子盖著琉璃瓦,。。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金字直匾,上
写“敕赐净慈禅寺”;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那些富贵人家女客,成群
结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
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
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
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
二先生觉得倦了,直着脚跑进清波门;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多走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第十四回)

至叙范进家本寒微,以乡试中式暴发,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
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两人(张静斋及范进)进来,先是静斋谒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
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
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
“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
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
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
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此外刻画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其述王玉辉之女既殉夫,
玉辉大喜,而当入祠建坊之际,“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后又自言“在
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则描写良心与礼教之冲
突,殊极刻深(详见本书钱玄同序);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内,而能
心有依违,托稗说以寄慨,殆亦深有会于此矣。以言君子,尚亦有人,杜少
卿为作者自况,更有杜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吴蒙泉),有庄尚志
(程绵庄),皆贞士;其盛举则极于祭先贤。迨南京名士渐已销磨,先贤祠
亦荒废;而奇人幸未绝于市井,一为“会写字的”,一为“卖火纸筒子的”,
一为“开茶馆的”,一为“做裁缝的”。末一尤恬淡,居三山街,曰荆元,
能弹琴赋诗,缝纫之暇,往往以此自遣;间亦访其同人。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


背后。这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督率着他五个儿子灌园。。。这日,荆元步了进
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
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一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
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
城西不比你们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无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
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
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
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携琴
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次日,荆元自已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
在那里等候。。。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
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
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第五十五回)

然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至于此
后有无贤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则作者但存疑问而已。

《儒林外史》初惟传钞,后刊木于扬州,已而刻本非一。尝有人排列全
书人物,作“幽榜”,谓神宗以水旱偏灾,流民载道,冀“旌沉抑之人才”
以祈福利,乃并踢进士及第,并遣礼官就国子监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
语,襞积之以造诏表(金和跋云),统为一回缀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论,语复猥陋,而亦杂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
故一本又有六十回。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选自《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陈美林——吴敬梓身世三考

第一部《吴敬梓年谱》是胡适在20 年代所作。在年谱中,胡适搜集了不

少资料,对吴敬梓的家世和生平作了一些考索,有一定的贡献,对后来学者

也很有参考价值。但由于材料和治学方法的局限,关于吴敬梓的家世和生平,

也作了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论断,例如对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吴敬梓考取

秀才的年龄以及吴氏家族纠纷的性质等问题的论说,间有失实或不足之处,

并不完全可取。但这些论断至今仍被一些著作所袭用,因而对这几个问题作

进一步考索,很有必要。当然,有些问题的最后结论,仍有待于文献的不断

发掘才能做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今天已经掌握的材料作一些必要的

考证,进行合理的推断。

关于吴敬梓的父亲问题

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在吴敬梓自己的文集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在吴敬梓
朋友的文集中也鲜有提及。胡适从吴敬梓的《移家赋》中找到他父亲曾任“赣
榆教谕”的记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