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林斯潘回忆录中文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遵循着相似之道:只要某个地段的写字楼的市值略高于建筑成本,就会有楼盘开工;反之,市值落到了建筑成本之下,楼盘就会停工。
*这篇论文在《1959年美国统计协会商业和经济统计会议议程》里问世,后来成为我的博士论文。
我觉得股价和机器订单的相互关系与此类似。公司管理层看到资本设备在市场上的价值高于购买成本,就会加大买进力度,反之亦然。1960年代,这个简单的价格比不再象早年那样能够准确预报订单,我失望了。不过,这是计量经济学家们的常见抱怨,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这种相关性在今天转化为新兴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利率。它仍然不能象我一直期待的那样准确预报经济。这种认识正是我在1995年12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期间的思想背景。
美联储的国内经济高级专家麦克·普瑞尔认为,财富效应会刺激明年多达500亿美元的消费支出,从而加快GDP增长。美联储委员拉里·林赛,将继续成为小布什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他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争辩说,大多数持股都集中在退休基金和私人养老计划上(译者注: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税务法案中的401K条款,以延迟缴税的方式鼓励雇员在职时积攒些养老钱),很难让消费者兑现股票收益。再说,大多数拥有庞大股票资产的个人本来就已经很富有,并非有钱就花的购物狂。我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还不好说,但这是个新问题,我们没人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如何。
那天早上的讨论同样表明我们对牛市的增长力度心里没底。珍妮特·耶伦预计,股市繁荣的效应肯定转眼间就会烟消云散。她说:“到1996年底就会风光不再了。”我则担心股市大涨后有可能形成又一轮的崩盘平台。我说:“真正的危险是,我们处于债券和股票泡沫的边缘。”虽然市场看上去不象1987年那样过热,我保守估计“股价至少到了暂时高位。如果没有其它原因,不会一路直升上去。”
这番话后来并没有证明我有先见之明。不过当时,我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天,我另有所图。我决心促使人们开始从宏观上来思考技术变革。在研究当前经济状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相信我们处于历史转型期,一路飞涨的股价只是其中的一个信号而已。
这次会议本来计划在结束时就继续放宽联邦基金利率之议进行表决。但是,还没有进行到那一步,我就向各位委员明说我打退堂鼓了。我提醒他们,几个月以来,技术变革越来越快,对经济影响的证据一直在我们眼前挥之不去。我直言:“我想提出一大套假设,来解释长期经济的方向及其根本力量。”
我的看法是:信息技术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得以运用之后,低通胀、低利率、高生产率并且充分就业的日子一再延长。我说:“从1940年代起,我一直观察商业周期,还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如此深刻和持久的技术变革,”我评论道:“不是五十年一遇,就是百年一遇。”
为了指出这种变化是全球性的,我提到了一种新现象:全世界的通货膨胀似乎都在走低。言下之意,现在所运行的货币政策离谬误不远,向来灵验的法则,至少可能失效一段时间。
这纯粹是臆测,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讲这种话更显得不够严谨。虽然有几位银行行长略表赞同,在场的人都没怎么回应。联邦基金利率要不要降0。25个百分点?回到这个熟悉的议题后,大多数委员似乎都松了口气——投票通过了。但是,在此之前,有位最善于思考的委员忍不住笑话我:“对于降低利率,我希望您说些能让我接受的理由,”他说,“不要扯上您所谓的勇敢面对新世界,我可没打算那么做。”
其实这没关系。我没想过要委员会同意我,也不是要他们去做些什么。只要想想就行了。
高技术日新月异,熊彼得的创造性破坏之说由此流传甚广。它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词汇——的确,一旦达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创造性破坏就不容忽视了。在硅谷,大大小小的公司不断自我超越,新公司常常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技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大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惠普公司以及IBM公司,不得不匆匆追随大流,而且未必全都奏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向全体微软员工发布通告,把互联网的兴起和个人电脑的出现作了比较——不用说,微软正是凭借后者大获成功的。这份通告的标题是“互联网浪潮”。他警告他们,对眼下的剧变不可掉以轻心,不能适应就会被淘汰。
其实,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悄悄地酝酿了四十年。第二世界大战之后,晶体管的发展掀起革新高潮,信息技术革命就此萌发。计算机、卫星、微处理器,再加上通信用的激光和光纤技术,所有这一切为互联网看似突然的闪亮登台作好了准备。
而今,企业具备了收集和传播海量信息的能力。这就加快了创造性破坏进程,因为资金从平庸落后的公司和行业流向风头正劲的公司和行业。诸如科莱勒·帕金斯公司和红杉俱乐部之类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大通汉鼎这样的投资银行,由于进行这类投资转移而一夜暴富、声名卓著。不过,实际上,金融业早就涉足其中,并且越陷越深,整个华尔街都是如此。
拿更近的例子来说吧,比较一下谷歌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2005年11月,通用宣布:到2008年,计划终止30000份雇员合同,关闭12家工厂。只要看看该公司的现金流,就会发现通用把数十亿美元投入各种基金,以保障工人将来的退休金和健康福利,而在过去这些钱可能早就用于开发产品和兴建工厂了。反过来,这些基金把资金投向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比如高科技领域。于此同时,谷歌明摆着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2005年,谷歌的资本经费增长近3倍,达到8亿多美元。由于看好谷歌继续增长,投资者们把谷歌股票的市值竞价到通用股票的11倍之多。实际上,通用汽车公司的养老基金就持有谷歌股份——这是创造性破坏中资金转移的范例。
为什么信息技术能带来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的很多活动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就顾客需求来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企业领导人都缺乏及时信息。这种状况往往代价高昂,令人难以接受。决策是在过时几天甚至过时几个星期的信息基础上制定的。
大多数公司险中求稳:保持额外库存和后备员工以便应对不测和错误判断。这种保险做法一般是有效的,但是代价高昂。后备库存和员工都是成本啊!再说,后备的“工作”并没有产出。既不增加经营收入也不提高生产率。新技术所带来的实时信息则显著降低日常业务的不确定性。零售结帐柜台和工厂车间、托运人和运货人之间的实时通信缩短了交货时间,从订单到生产、从股票行情到软件都减少提交细节的工作量。从生产和盈利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免去了大多数多余库存和后备员工队伍。
对消费者来说,也和以前不同了:现在可以方便地调用在线信息、跟踪交货过程,差不多可以下单购买任何隔夜即达的东西。综观全局,技术浪潮对经济也有重大的正面影响。新增的工作机会比少掉的工作机会更多,真的,我们的失业率下降了:1994年超过6%,2000年则低于4%,在这一过程里,经济催生了1600万工作岗位。然而,与我年轻时曾经向往的19世纪电报员们的遭遇十分相似,技术开始成为颠覆白领职位的主力。突然之间,数百万美国人发现自已处于创造性破坏的黑暗面。和建筑、汽车以及工业设计的绘图工作一样,秘书和文职工作被计算机软件抢走。工作不保之虞,向来主要是蓝领工人的事,从1990年开始,落到了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有钱人头上。调查数据生动反映这一点:1991年,在经济最坏时期,对大公司员工的调查表明25%的人担心失业;1995年和1996年,尽管失业率一度急剧走低,担心的人却高达46%。不消说,这一变化,令公众无法回避失业隐忧。
有一点不明显但却不容忽视:就业流动性增加了。如今,美国人换工作的情况真的太普遍了。在近1。5亿在职人员里,每周有100万人离职。其中60万左右的人是自愿辞职,还有约40万人被炒了鱿鱼,一般是因为公司被并购或者公司精简规模。与此同时,由于新行业扩张和新公司开张,每周有100万工人受雇或者回聘。
技术创新传播越快,影响就越广,我们这些经济学家就得费劲地弄清楚哪些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