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年碎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价过高的当然不敢问津,但分明记得,有些件,其中有法书,有砚,价是高到二十元的。这事实上是升了格,也就不免多耗费些钱。
  当然,仍是为财力所限,升格是有限度的。这有时也会带来拮据之苦,只举两事为例。一次时间较早,是到琉璃厂李万通那里看存砚,拿出一方,端石大西洞,清中早年坑,不规则的圆形,直径约七寸,厚将及一寸,无款,没有刻什么花样,古朴,正反两面同样温润到粘手的程度,石质花样多(青花、鱼脑、火)捺等俱全)而鲜明,我平生见端砚不少,论石质当以这一方为第一。知道价必特高,问,他说不想卖,如必欲买,不能少于一百元。天老爷,其时名人真款的砚不过二三十元,上百,用不着考虑就请他收起来。可是事过境迁,有时以各种机缘接触端石,就不免想到那一方,也就不免兴起“伤哉贫也”之叹。另一次时间较晚,已经是大革命之风快刮来的时候,一天下班,路过地安门外宝聚斋,进去,看里屋南墙挂个大条幅,绢地,李因画的荷花鹭鸶,很精,有尘外气。李因是明末的才女,嫁海宁名士葛徵奇,与黄皆令等都是当时的出名人物。当然想得而藏之,可是看定价,三十元,舍不得,也就因手头不宽松而交臂失之。
  以下才算入正题,有不少人求助,或不求而依理或礼应该助,也就助,可是力量有限,数目不能大,其结果是我的生计不能不多少受些影响,而对方,有的不满足而无怨,有的则不满足而有怨。情况千变万化,由与己身的关系方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借用口头常说的“亲友”,一类有血缘关系或有婚姻关系(指因夫妻关系而成为亲属),是亲,没有这样关系的另一类是友。先说“亲”,有不少患贫,其中有的不只贫,而且病。亲,关系有远近,远的也可能张口,近的则必张口。张口之“来”,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只好量力给一些。因为不能多,难得救苦救难,换来的常常是怨气,甚至表现为怨言。解释吗?怨者会说,“你怎么活得好好的?”也就只能忍吧。还要说说来而不往的,记得是侄甥辈结婚,说需要买这个买那个,修整这个修整那个,钱不够,求支援。显然,这就非小数所能办,我无此能力,也不赞成在这类事情上铺张摆谱儿,就直言谢绝,并举辅助理由,说我的女儿结婚,未张口要钱,因为她们知道我没有钱,即使有也不愿意花在这方面。不给是我的权利,还讲讲道理是我的有所求,是求对方能够谅解。但有时我也想,与其这样费唇舌,劳而少功,就不如由口袋里掏出三百五百,助,换个皆大欢喜。问题是口袋里经常只有一点点,而用钱之处非一,纵使有大方的愿望或幻想而事实则难于做到。有愿望而不能实现是苦,心不安的苦。这样的苦,最突出的表现在妻的二叔父身上。他是个刘伶式人物,不能齐家,经常很穷,而且无依无靠。他不只一次跟他的侄女说:“你们什么时候阔了,我去给你们做饭。”不幸是我们始终没有阔,他不能等,于大跃进的挨饿时期死了。就记忆所及。我们没有给过他一文钱,真是愧对他想来我家掌管厨房的好心了。这是因拮据而有的愧。还有,纵使很少,因拮据而生的怨气,是有时听到怨言,曾想,我自信既无天赋又无人赋(如生于富贵之家),可是不少人认为我应该把他或她放在我肩上,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有相反的想法?看来理是没有什么可讲的,那就还是行祖传的养生之道,认命吧。
  再说另一类的“友”,有同乡,有同学,有同事,以及其他多种因缘认识的。幸而穷困的不很多,又因为依传统,没有亲属关系,少通财之谊,来求助的不多。但也总会有一些,或相交年深日久,关系变为很近,或落魄年深日久,脸皮变为很厚,或甚饥而不能择食,就断续登门求助。也是为能力所限,难得多到使受助者不再有困难。这有时使我想到《世说新语·德行》篇记的一件事:
  (东晋)王恭从会稽还(建康,今南京),王大(王忱)看之,见其坐六尺簟(竹席),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馀席,便坐荐(草垫子)上。
  就感到有些古人的高风,我与之比,相差很远,也就不免于汗颜。这里要加个小注,以期汗颜的次数不至太多。比如有个同乡石君,略小于我,小学时期同学,多年敬我为兄长,可是不务正业,各处跑,弄点钱就忘其所以,所以经常穷到没饭吃,到北京就必来找我,要饭钱,要路费。我也就只给一点点饭钱,甚至连劝他改荒唐为本分,或回家的话也不说,因为知道必无用。像这样的,我帮助他很少,却于心无愧。再举另一位,是同事龙君,孩子多,负担重,而几乎毫无所能,所以不是常常穷困,而是永远穷困,也就不断来,说是借几元钱。借,未必不想还,是必无力还。像这一位,我就不得不引用《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给一点点钱,明知买饭不饱,买酒不醉,也就算了。不能这样草草了之的是大学同学李九魁兄,我们不只有学生宿舍同屋之谊,而且若干年,交往很多,相知很深。他用功,语言文字方面造诣不坏,可是天性有些迂阔,缺乏“处世奇术”,以致先则失业,继以离婚,只能困守一所小平房。我当然要帮助他,但现时回顾,未能向先贤子路看齐,什么什么都“与朋友共”。未能,原因的大部分是客观的,即囊中经常不充裕是也。
  不充裕,有所愿而不能使之成为现实,就产生苦,拮据之苦。这有时使我想到治平的大问题,或说社会问题,具体说是,仅仅为自己的心安也好,多数人没钱不如多数人有钱。仍打小算盘,比如情况是多数人有钱,“我独无”,依照概率论,我的亲友就多数是口袋鼓鼓的,不到我这里来告帮可不在话下,说不定还会发恻隐之心,周济我千八百的吧?我不懂经济,对于近年的改革开放不敢说评论的话,但看现象,以我们的家乡为例,多年吃不饱,现在能吃饱饭了,再看我的周围,有不少人发了,或兼及大多数,是都不那么穷了,那么,不放弃子曰诗云的旧习,说“既庶(人多,古代人口少,故以多为好)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就对了。还可以推论,大跃进,继以大革命,闹得“四海困穷”,“老弱转手沟壑”,是错了。但对了就不再有问题了吗?也不然,因为还是子所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用现在的话说,是惟其钱多了,更要讲精神文明,以求钱神保佑天降之下民,对己,不堕落,对人,不欺压危害。这比“既庶矣”,“富之”,也许更不容易吧?所以说句泄气的话,为政,还是应该谦虚谨慎,看准目标,试探着往前走,凭幻想胡闹是必没有好结果的。王艳云录入


《流年碎影》 山雨欲来


  题目来自唐许浑咏《咸阳城东楼》的一首律诗,颔联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有如杜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之类,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也走运,由书本跳到人的口头,以表示世间的一种境,或大或小的祸乱将至,已见预兆。明眼的读者会立即觉知,我是要写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正是这样。但这有困难,而且不少。其中一个小字号的是事多而杂,且是二三十年前的,现在只剩一点点模糊的印象,写,就难免,小失,取轻舍重,大失,张冠李戴。幸而手头有一本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其中记大小事都时地清楚,有根有据,参考它,至少是涉及大事,总可以八九不离十。困难还有大字号的,来于我们的封建或干脆说君主专制的传统,是至上与小民,有关德和法的评判,用的是两个系统,具体说是,败德和违法,小民要负责,至上就可以不负责;不只可以不负责,还要说这是天经地义。这样,拿笔,写文化大革命的各种现象以及己身的观感,就会碰到多层困难。由浅一层的说起,追述往事同于著史,就是不想用春秋笔法,也躲不开春秋笔法,就是说,至少由读者方面看,都寓褒贬,且夫贬,就会触及什么人吧,也就会成为不合时宜。深一层,依另一个传统,“处士横议”的传统,执笔为文,要明是非,以期引为训戒,近可以修身齐家,远可以治国平天下,可是明是非,就不得不说某事是,某事非,而事是人做的,也就不得不说某人是,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