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年碎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90年代,离开这个世界。再说另一位,是女性,姓宋,名桂英。严格说,我同她没有直接关系,谈过话,是公事性质的。这情况可以换为具体说。40年代初,我滥竽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她在文学院念中国文学系,我没教过她。二十年以后,即60年代前期,为了了解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多次到二龙路中学去调查,听课,开座谈会。到那里才知道,原来宋桂英在这个学校任语文教师。有些接触,印象是人温厚,功课不坏,教学生认真负责。知道她与文学院同班同学徐守中结合,因为与徐守中没有来往,也因为见面只是谈公事,没有问徐守中的情况。是文化大革命的风停息之后,大概是1977年或其后吧,不记得以何因缘,我同徐守中有了接触,可是到他的住所武定胡同(原名武定侯胡同)去闲坐,则是在宋桂英作古之后。关于宋桂英的情况,所知也只是为保家而献身的一点点,都是徐守中同我说的。
  那就重点说宋桂英。手头有一本《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民国三十二年毕业同学录》,恰好是宋桂英毕业那一年的,收有宋桂英的照片,穿学士服,戴学士帽。烫发,瓜子脸,戴(近视?)眼镜,面清秀而风度温婉。照片下印四行字:第一行“宋桂英”,第二行“廿二岁”,第三行“河北清苑(按即保定)”,第四行“清苑新民南街四十四号”。知道她是保定人,1921年出生。毕业后就到二龙路中学吗?没问过她和徐守中。以下说关系重大的。徐守中是滦县人,比宋桂英大五岁,也是功课不坏,因而有些名士气,或说傲气。在北京东城某中学教书,因为有傲气,整风之风一来就被刮倒。而且倒得厉害,其后就被赶回老家去放牛。三个孩子的养育责任都落在宋桂英的肩上。她没有向原则性强的人物学习,与徐守中划清界限,而是相反,于养育孩子之外,还照顾这牧牛童,使他的生活不至太苦。一个人养五口,就是巧妇,也很不容易。办法是自己尽量刻苦,吃坏的,而且少吃,衣服能不添就不添。累,苦,有眼泪往肚里咽,这样度日如年,一忍就是二十年。大革命的人亡政息,终于等来落实政策,徐守中的右派之冠摘了,户口回北京,恢复了退休待遇,孩子长大成人,能够自食其力。境遇是由深渊一下子升到南天门,都以为其后就可以夫妻对坐,唱风雅之后的颂歌了。万想不到会飞来意外。是1978年秋季吧,有那么一天上午,一个朋友给徐守中送来一张当天下午的电影票,至时徐懒怠,不想去看,宋桂英说扔了可惜,她去看。穿上衣服出门,到街西口外,上南北向的大马路,一辆吉普车驰来。推想是她近视,年轻的司机慌张,一下子就撞到她身上,伤很重,送到医院没救过来,作古了,没有活到六十岁。
  可以想见,死者已矣,生者受的打击是如何大。是几个月之后吧,我见到徐守中,提到宋桂英,他说,宋的品德,以及对他,不是一般的,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刚好转,竟这样悲惨地死去。他万念俱灰,说不断有人找他干点什么,他一概谢绝,因为没心肠。他写了些悼亡诗,给我看。我想到他的处境,想到宋桂英的为人,也悲伤,秀才人情纸半张,还写了一首五律,送给徐守中,以略表悼念和安慰之意。诗云:昔读风帘什(元禛悼亡诗有“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之句),今闻薤露歌。地宫终杳漠,天道竟如何。对镜惊涂粉,临流叹逝波。尧封(喻乐土)慕和靖(宋林逋以梅为妻),策杖老烟萝。尾联是劝他想开点,我自己也知道是局外人的风凉话,殊少生效的可能的。果然,不很久之后,他终于不能策杖老烟萝,而是撒手而去,从宋桂英于地下了。
  但这首诗颔联的下句“天道竟如何”,在我却是分量很重的。这可以用于宋君颖和宋桂英,两个人本质都很厚,可是也是天道,竟使其中一个,一生不能清朗,另一个,能生于苦而不能生于乐,“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大道,是邪(耶)非邪?”(《史记·伯夷列传》)叹息完,还可以扩大,用于一切人,想想,“生年不满百”,无忧无虑,能有几天呢?所以谈到人生,我虽然不能如悲观主义者叔本华那样决绝,却同意他称“民吾同胞”为“苦朋友”的想法。我们被动有了生,且不提有迷信色彩的命运,也总是不能不受机遇的大力的摆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像是有能力远望什么理想之境,并以意志之力选定往哪里走,但能到不能到,就还要走着瞧;而必能到的一个地点,贤愚、贵贱、贫富所同,只是死而已。
  但这只是我对人生认识的一个方面,是放在“天地无私”的秤上称,不要以为自己会有过多的重量。还有另一个方面,是只要重量不等于零,我们就应该求这不等于零的小数目,能增加则增加,不能增加,也要防止它下降。改为由具体方面说是应该尽量求苦少一些。苦有来于天的,可另案处理。我的认识,绝大多数还是来于人,如多次运动,尤其文化大革命,我们所闻、所见、所经历,就是这样。如何对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已受的苦,既成事实,我们无可奈何;重要的是未来,为了不再受那样的苦,我们都应该尽力,先明因果之理,然后坚决舍去恶因,以求能得善果。


《流年碎影》 拮据之苦


  这本书,以“伤哉贫也”为题,已经写了三次,拮据,亦贫也,难道我就不怕读者厌烦吗?予岂好喊贫哉,予不得已也。这是说,实况是贫,我就欲夸富而不得。还可以加个理由,是我所谓“拮据”,意义与贫不尽同:贫是阮囊经常空空如也;拮据则是常常有一些,可是一小盆粥有几个和尚吃,嘴都能沾一点,却不能饱。不能饱,既带来身的苦,又带来心的苦,新风,有苦要诉,其后还有忆苦思甜,所以也列为一题说说。
  时间大致是文化大革命之前那一小段,就说是三四年吧,我的家庭情况或说生计情况有了些变化。老一辈,我的父母先后走了,三口减为一口;幼一辈,长、二、三女陆续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吃饭的少了四五口,又循姑娘挣钱,多给娘家少给婆家之例,我的收入还多了一些,所谓两面“加功”,应该说,情况会大大好转。稿酬的外快也没有断,记得还有化零为整的,如独力编的《文言难字注音》(商务印书馆出版)、合力编的《古文选读》(与周振甫等合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就是。开销减少,收入增加,由会计学家算账而后结账,总当有盈余,从而喜笑颜开了吧?然而不然。原因为何?以下慢慢说。
  先说点近于题外的,是居家过日子,开销像是并没有缩减多少。原因不是自己(包括家里人)的衣食住行因手头稍从容而升了格。在这方面,正如思想改造中,我是顽固分子,不只衣冠,扩大为食用等等,也是惯于不改旧家风。来由有唯物的,是粗茶淡饭惯了,改为食有鱼,肠胃反而不好过。还有唯心的,力更大,是觉得把精力和财力耗费在这类地方,清夜自思,有愧于屋漏。可是实况是与整风、大跃进时期相比,口腹之欲常常有所改善。这是因为寻常步行、骑自行车之客,整风时期寝食不安,大跃进时期知道我无力杀鸡作黍相待,旧雨也不来,而现在就常常光临。光临,就照例要面对喝两杯,喝就要备一点点下酒之物。有如此闲情,是因为“圣代即今多雨露”吗?非也,是因为多次运动中锻炼,都有所得,这所得是轻,偏于情,得过且过,重,移向理,或说亦道也,苦中作乐也大有意味。还是转为算账,常有意味,就不能不多开销一些。且说苦中作乐的开销,还有另一种由来久矣的,是仍买长物甚至更多买长物。这有原因,可以分为远近两种。远是“天命之谓性”加后天的习染,比如看见,大至法书名画,小至一粒雨花石,没理由,就是爱,爱就愿意得而藏之,这就不能不花些钱。还有近因,是社会环境过于冷酷、颠簸,愿意在其他方面开一条小路,或辟一块小天地,以求取得一些温暖和生意。可是这时期,长物的来源已经由多变少,出身则由低变高,具体说是想得,就只能出入几家国营的文物店。货的格也高了,原来逛地摊,逛小铺,两三块,甚至两三角,可以买一件,此时不成了,少则几元,多则没有边儿。我为财力所限,价过高的当然不敢问津,但分明记得,有些件,其中有法书,有砚,价是高到二十元的。这事实上是升了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