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联想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环缑抑泄谐。磕鞘焙虼舐缴系闹泄寺蛞惶ˋST/ P386,要付33 900元。去掉进口商的折扣、关税和营销成本,还有24%的纯利润,谁都能算出这中间的利润有多大。就像马雪征说的,“整个香港联想全是靠这块赚钱。”公司头上戴着“进军海外”的光环,其实就是把“AST微机”从香港运到中国大陆,然后就忙着点钱。当然他们也让AST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后者本来是个二流公司,并不出名,自从有了联想做代理,便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路飙升,成了第一名。中国用户听信联想的广告,人人当它是名牌。
    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AST微机的黄金时代。实际上,它的产品中有80%通过香港联想进入中国大陆,香港联想又是通过北京联想来占领客户群。这是一个里应外合的过程。看到联想把汉卡插在自己的机器上,AST挺高兴,把联想当做最可靠的伙伴,深信自己当初把中国市场的独家代理权交给联想是明智之举,不惜牺牲其他销售渠道。对于南北两个联想沆瀣一气垄断货源的行为,它也听之任之。他们以为,只要能把AST微机卖出去,谁都一样,却不知道眼前这个合作者野心勃勃,能量超凡,正在把代理AST获得的利润拿去弥补自制板卡的亏损,还把1 350万元用来开发“联想微机”。不过,他们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当做一回事。那时候AST完全不会相信联想微机居然成长起来,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中国计算机方面军中的这一小股部队,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初三年,一直让联想微机与AST微机并列在销售人员的报价单上,听凭用户挑选,同时睁大眼睛寻找机会取而代之。有证据表明,1990年3月是这一历程的起点。“曲线救国”的策略已经在政府里产生影响,“联想286微机”通过检验,还获得了第一年生产5 000台的生产许可证。“这一天终于是到来了,”柳传志说,“我们长年来追求的自己研制生产的机器能和外国机器一比高低的愿望,开始实现了。”
    已经掌握了AST微机市场控制权的柳传志环顾左右,决定采取行动。他把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集合起来,起了个冠冕堂皇的名称叫“干部培训班”。李勤在会上向大家宣布:“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不再推销AST286的机器,我们要把自己的产品推到市场上去。”会场一下子乱起来,众人交头接耳,一时间还弄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听李勤接着说,“只留一小部分还继续撑着AST,而把联想的主力队伍全部转向联想微机,包括生产、采购和销售。”
    会议开了至少四天,比预期的要长。柳传志倾向于把这当做一次战地总动员,因为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销售人员不怕推销新产品。有人当场说,“‘联想286’除了一块主机版和一块品牌,其他配件和AST微机是一样的,连机箱都一样。”大家一声欢呼。都说自己会跟用户说,“联想机器的运行功能和AST不相上下,价钱却便宜。”便宜多少好呢,这要好好商量再定不迟。直到会议结束前,他们一直讨论“联想微机”应该是个什么价格。商谈的结果是,“我们的机器绝对是个高档产品,价钱可不能便宜太多。”
    但是大家已经吃惯了AST这块肥肉,就这么扔了实在可惜。销售人员还在患得患失,都说:“放饭碗里的肉不吃,要是再捞不着锅里的,岂非鸡飞蛋打?”就连李勤也有些担心:“如果AST市场没有了,自己的机器也推不出去,那么到年底开总结会时,我看大家就不是扬着脖说话了,脸马上就会拉长,脑袋就会抬不起来,到那时吃饭都成问题了。”
    “我们可以有三种结局,”柳传志说。几个月来,他一直在公司高层领导中勾画新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图像:“把自己的做好了,AST也没有丢,这是上局;把自己的做好了,也把AST丢了,这是中局;自己的没有做好,把AST也丢了,这是下局。”
    柳的想法得到李勤和倪光南的全力支持,那时候公司的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真是同仇敌忾。会议结束时,无论研究人员还是销售人员,全都受到充分的教化和鼓舞。他们虽然知道柳传志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但是直到柳传志说出“我们要办一个长远的公司,为子孙后代做点事,而不是办成一个短期的尽管能够闪烁光芒的公司”时,才特别清晰地感觉到这个人脑子里的梦想非同一般。
    杰出的企业家都是信念坚定的人,同时又是超级机会主义者。原来“联想式汉卡”只是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台阶,“微机主板”又是一个台阶,“代理AST”还是一个台阶,柳的真正目标是让“联想微机成为中国名牌”。而现在,这已经成了整个公司的梦想,把全体员工的步调统一起来。
  
 
 第四章 “斯巴达克方阵”
第24节:办公司就是办人(1)
                柳传志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的未来,对于眼前一些隐约可见的问题,他却不能控制。
    销售5 000台联想微机和10 000套汉卡的计划完全寄托在业务部和企业部的身上。前者负责全国的销售,由创业元老贾绪福掌握;后者负责全国的17个分公司,实际上也在负责全国的销售,由一个名叫孙宏斌的年轻人掌握。李勤当时说,“老贾和小孙身上的担子是非常重的。”这话不错。可是这种销售体制造成责任和利益的重叠,人事方面的纠葛又强化了这种冲突。老年人习惯于照章办事,哪怕这种规章影响了销售效率甚至公司利益,也不敢想入非非。年轻人则喜欢我行我素,信奉“只要把生意做成,公司的规矩也不在话下”。当孙宏斌不断抱怨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分公司无利可图也就不会有积极性的时候,双方的矛盾慢慢聚集。及至生意开张,孙又认定老贾主持的供货渠道效率太低,延误商机,自作主张寻找公司之外的渠道运输货物。于是两人一言不合便争吵起来,彼此间充满火药味。
    诸如此类的矛盾在中国大多数机构都会出现。人们通常都是以“和稀泥”的方式处理这类纠纷,听凭嫌隙扩大,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和同党,直至分裂成势不两立的两个阵营。柳传志不希望在他领导的公司里出现这种局面,尤其不能允许在自己的身边出现宗派和圈子的势力。
    在这年春天一次会议上,柳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处理贾、孙二人的纠纷。他先说老同志的主人翁感强烈,兢兢业业,不过有些循规蹈矩,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愿望。又说青年同志有开拓精神,显示出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但是在他们身上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在职务晋升之后头脑发热。他这样说着不偏不倚的话,其实当时心里还是向着年轻人。他讨厌黏黏糊糊的做事风格,不计苦劳,只看功劳。举个例子,公司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把销售网撒到全国去,还曾经有过设立“八路诸侯”的打算,在全国形成分公司系统。可惜那时候公司里都是一群元老,不能长年只身在外,所以这一计划始终不能实现。直到1989年10月成立企业部,孙宏斌迅速建立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2 400万元。柳传志将这些事情一一讲出,还列举事实说,1989年12月,由于进口部的工作疏忽,令公司产品大量积压,“分公司像泄洪一样泄出去1 000多万元的产品”。所以“孙宏斌这种开拓性的做法得到了总裁室的垂青”。
    如果这些话里赞扬孙宏斌的味道还不强烈,那么,他在私下里的倾向让所有人都能明白,在新老之间的冲突中,他是站在年轻人一边的。接连好几天,他把年轻人陆续约来单独见面,单刀直入地询问他们对老贾的看法,提出诸如“你觉得年轻人在联想有没有前途,受不受重视”这样一些问题,然后约上李勤去找贾绪福谈话。不料贾绪福倚老卖老,反唇相讥:“领导上知道我的问题,下边也知道我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什么问题,我希望领导能给我摆个十几条出来。”按照李勤后来的说法,这是“叫板”。
    年轻人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公司高层领导那里得到支持,渐渐有恃无恐。陈恒六和孙宏斌成为两颗新星,柳传志把公司最重要的企业部交给他们来领导,加上郭为,这就组成了公司当时新一代中的精华,也成为柳传志“接班人计划”的重要环节。
    陈恒六和孙宏斌是一对绝配。陈年长几岁,把孙当做小弟,而孙也的确把陈当做大哥,言听计从,甚至还能毕恭毕敬。比如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