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一夫不被其泽,故君子乐之。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在是也。 〔3〕分,去声。分者,所得 

       于天上全体,故不以穷达而有异。 〔4〕上言所性之分,与所欲、所乐不同,此乃言其蕴也。 

      仁、义、礼、智,性之四德也。根,本也。生,发见也。睟,音粹。睟然,清和润泽之貌。见, 

      音现。盎,乌浪反,丰厚盈溢之意。施于四体,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间也。喻,晓也。四体不言 

      而喻,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盖气禀清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四德,根本于心; 

      其积之盛,则发而著见于外者,不待言而无不顺也。程子曰:“阵面盎背,皆积盛致然。四体 

       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太行,然其所得于天看,则不以是而有所 

      加损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 
伯善养老者。’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 
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1〕。五亩之宅,树 
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 
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2〕。所谓西 

… 页面 214…

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3〕。五十非帛 
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 
之谓也。” 

        〔1〕辟,去声。下同。大,他盖反。“已归”,谓己之所归,馀见前篇。〔2〕此文王之政也。 

      衣,去声。一家养母鸡五、母彘二也。馀见前篇。 〔3〕田,谓百亩立田。里,谓五亩之宅。 

      树,谓耕桑。畜,谓鸡、彘也。赵氏曰:“善养老者,教导之,使可以养其老耳。非家赐而人 

      益之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1〕,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2〕。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 
至足矣 〔3〕。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4〕有 
不仁者乎?” 〔5〕 

        〔1〕易、敛,皆去声。易,治也。畴,耕治之田也。〔2〕胜,音升。教民节俭,则财用足矣。 

        〔3〕水火,民之所急,宜其爱之。而反不爱者,多故也。〔4〕焉,於虔反。 〔5〕尹氏曰: 

       “言礼义生于富足,民无常产,则无常心矣。”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 
圣人之门者难为言〔1〕。观水有術,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2〕。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 

        〔1〕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而太山则又高矣。此言所处益高,则其视 

      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难为水”,“难为言”,犹“仁不可为众”之意。 

        〔2〕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也。观水之澜,则 

       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 〔3〕言学当以渐,乃能至 

       也。成章,所积者厚,而文章外见也。达者,足于此而通于彼也。此章言圣人主道大而有本, 

       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1〕。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 
蹠 〔2〕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3〕” 

        〔1〕孳孳,勤勉之意。言虽未至于圣人,亦是圣人之徒也。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 

      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2〕蹠,盗蹠也。〔3〕程子曰:“言间者, 

      谓相去不远,所争毫末耳。善与利,公私而已矣。才出于善,便以利言也。”杨氏曰:“舜、 

      蹠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间而已。是岂可以不谨?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未有不 

       以利为义者,又学者所当深察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1〕。墨子〔2〕兼爱〔3〕, 
摩顶 〔4〕放〔5〕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 
执一也 〔6〕。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7〕” 

        〔1〕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为我”之为,去声。“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已, 

       不及为人也。《列子》称其言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是也。〔2〕墨子,名翟。〔3〕 

      兼爱,无所不爱也。 〔4〕摩顶,摩突其顶也。 〔5〕放,上声,至也。〔6〕子莫,鲁之贤人 

       也。知杨、墨之失中也,故度于二者之间而执其中。近,近道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之轻 

      重而取中也。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子曰:“‘中’字最 

      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 

      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又曰:“中不可执也。识得则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待 

… 页面 215…

       安排,安排奢则不中矣。” 〔7〕恶、为,皆去声。贼,害也。“为我”害仁,“兼爱”害义, 

       “执中”,看害于时中,皆举一而废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杨氏曰: 

       “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则与墨子无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 

       则与杨氏无异。子莫执 ‘为我’、‘兼爱’之中而无权,乡邻有门而不知闭户,同室有门而不 

       知救之,是亦犹执一耳,故孟子以为贼道。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以其有权也,不然, 

       则是亦杨、墨而已矣。”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 
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1〕。人无能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 
为忧矣 〔2〕。” 

        〔1〕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 

       而失其正理。 〔2〕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孟子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1〕 

        〔1〕介有分辨主意。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阨穷下悯,直道事人,至于三 

       黜,是其介也。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与孔子论夷、齐不念旧恶,意正相类。皆圣贤微显阐 

       幽之意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1〕 

        〔1〕辟,读作譬。轫,音刃,与仞同。八尺为仞。言凿井虽深,然未及泉而止,犹为自弃其 

       井也。吕侍讲曰:“仁不如尧,孝不如舜,学不如孔子,终未人于圣人之域,终未至于天道, 

       未免为半涂而废、自弃前功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1〕。久假而 
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2〕” 

        〔1〕尧、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 

       济其贪欲之私耳。尹氏曰:“‘性之’者,与道一也。 ‘身之’者,履之也。及其成功,则一 

       也。五霸则假之而已,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 〔2〕归,还也。恶,平声。有,实有也。言 

       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旧说“久假不归, 

       即为真有”,则误矣。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大甲于桐,民大悦。大甲贤, 
又反之,民大悦 〔1〕。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2〕?”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3〕,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