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读遍红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雪芹的“自愧”,为今日的中国作家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2005年11月12日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    
  ——《红楼梦》“楔子”的解读(之一)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第8回所写的“比通灵”的故事。故事是从宝玉到梨香院宝钗房中开始:宝钗“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姐妹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    
  “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据宝钗所见,这“玉”的正面镌刻“仙寿恒昌、莫失莫忘”八个字,背后是“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十二个字。    
  贾宝玉整天带着的“通灵宝玉”形状、光泽、大小、文字,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么这块“宝玉”又是从何处而来呢?小说特别指出:“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出则既明,我们再读第1回前的“楔子”,不仅可知道“那块顽石”的来历,而且还可以了解它是如何成就了今日的“幻相”。    
  “楔子”中道:“谁知此石自煅炼,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是一块虽经煅炼却被遗弃的石头。但是它凡心偶炽,静极思动,苦求一僧一道携到人间“享受享受”。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    
  这段僧道与弃石的“对话”非常重要:(1)“通灵宝玉”的“本相”原是一块无材补天的“弃石”,其质蠢而又无奇贵之处,只能够作人的“踮脚”石。(2)“通灵宝玉”是僧道“大施佛法”之后的“幻相”——“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变成的“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3)僧道已说明“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石归山下无灵气。(4)“顽石”——“通灵宝玉”是趁神瑛侍者投胎之时被僧道“将此蠢物夹带于中”来到人间,而成为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将这过程简化一下,即可成以下图式:石头——锻炼后的灵物石——僧道幻术之后成灵物玉——人间的“通灵宝玉”。由此可以证明“通灵宝玉”是一块道地的假宝玉,只是因为“幻术”的力量才有了光泽,被人误认为真宝玉。    
  世间真玉少而宝石多,识真玉者少误宝石为玉者多。俗云:一日卖出三担假,卖不出一个真。故人间造假、以假充真,真假难辨,演成了常情!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是曹雪芹的感叹,也是《红楼梦》所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2005年11月20日    
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    
  ——《红楼梦》“楔子”的解读(之二)    
  几年前,温州的张乘健和广州的胡联浩两位红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贾宝玉是“小名”,而非大名(或称学名)。这一点读者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多处证明。那么贾宝玉的学名又是什么呢?两位学者的答案则完全不同。张乘健在《贾宝玉大名考》(见张乘健《红楼梦与佛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5—162页)一文中说:    
  我以为,贾宝玉的大名是贾瑛。《石头记》开篇早已写明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堕落尘世的化身。按《玉篇·玉部》:“瑛,美石,似玉。”所谓“贾瑛”者——一块假的似玉的石头而已,可叹世人全不识本来面目,竟误认他为“宝玉”!    
  胡联浩在《贾宝玉的大名》(见胡著《红楼梦隐秘探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9—42页)一文中认为:    
  宝玉名玑,隐“珠玑”,就是告诉我们,《红楼梦》通过作者“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书中字字珠玑,“一字不可改”也。此外,“玑”字采用“拆字法”便是“几玉”,《红楼梦》就是写几个“玉儿”的故事:通灵宝玉、贾宝玉、黛玉、红玉、妙玉等等。    
  记得胡联浩兄曾在电话中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曾提出名瑛的见解,理由也是从“神瑛侍者”而来。成文入书之际又改为“名玑”,所以在文末特别说明:“贾玑一名似乎缺乏美学意义。笔者此文希望能起过(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受到联浩兄的启发。我曾认为贾宝玉的大名应是“贾玑”,证明就是那副“座上珠玑照目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但是几经斟酌之后还是转向了同意“贾瑛”之说。理由仍然是那个神话中写到的“神瑛侍者”,他是贾宝玉的“前身”,瑛字取于此。同时我还认为瑛字所具有的文本根据及美学意义比“玑”更好一些。前不久我发现梁简又帝《大壑赋》中有“江出濯锦,汉吐珠瑛”二句,使我更坚信宝玉学名当是贾瑛。贾珠、贾瑛之名盖源于此。    
  珠瑛皆为美石,属于“宝石”类而非真玉。《正字通》“珠”字解“宝石也”。李白《白胡桃》诗云:“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白虎通》认为“明珠为重宝。瑛,又称水精、水晶。”《玉篇…玉部》解“瑛,美石,似玉。”“似玉”因其美,而质为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正如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国书店版)一书“石似玉者”题中所指出:    
  世之美石,酷似古玉甚多,如宝石密蜡翠石是也。即锦州石江石亦如之,惟石性坚硬脆滑、不似玉之温和润泽耳。    
  在《玉与宝石比较》题下又云:    
  玉性主温,翡翠宝石之性主寒……玉之美德,温润而泽,足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也。宝石翡翠,多浮光,火气未退,能悦人之目,不能悦人之心。    
  综合《红楼梦》中宝玉之形象及最终“悬崖撒手”之结局,体现了“美石”的性格——“多浮光,火气未退”!    
  故曰:贾(假)宝玉。    
  2005年11月18日    
智而通则悟    
  ——《红楼梦》中“智通寺”别解    
  《红楼梦》第2回回目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文之前写了一段小插曲颇见作者的匠心,寓意深刻。故事说,贾雨村一日“偶至郊外”,“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如果用谐音法,“智通寺”即“智通是”。这是教人处世为人的名言,有“智”还要“通”才是真正领略了人生真谛。    
  世间不乏有“智”者,却有人将自己的“智”或谋取名位,或聚敛财富,或渔猎女色,看似眼前“成功”者不胜其多。这种“智”者尚未觉悟,实为未“通”者,即这些人只看到了“好”而没有看到“了”。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是有“智”且“通”,即看到了“好”又看到了“了”的辩证关系。小说中的贾雨村应该算作一个有“智”者,虽然家境贫寒,终能以刻苦上进,中了进士,爬上了官位。可是他不是一个“通”者,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被罢了官。    
  作为一种人生要“智”且“通”,即容易也有不容易之处,达到二者兼而有之的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经历。陆游“看尽人间兴废”之后才大彻大悟,安于“不曾富贵不曾穷”的生活境遇。因此“看尽”二字对人生的彻悟是非常重要的。贾雨村看了“智通寺”和那副对联之后,“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说明他多少意识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但他“仕进”之心太强,虽遭罢官却未能因此而幡然觉悟,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枷索扛。”历史上如同贾雨村一样的“智”者不胜枚举,留给人们的教训也非常深刻,难以一一详述。    
  智且通者,实为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历史上有位道者刘伯温,家喻户晓。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帮助过朱元璋打天下,取得天下,功勋卓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