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的青春有我狂 作者: 子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就是无敌电影———伟大的《教父》!!演得真是没法说!太精彩了! 
        然后是雄心勃勃的《现代启示录》!能起这样气质不凡的名字的人,除了伟大的科波拉,还能有谁!白兰 
      度在这里的表现,我已经没能力评价了,《教父》里的表演我还能形容,可《现代启示录》里的娴熟,只能是 一句:他什么都没表演! 
        因为喜欢白兰度的电影,我搜刮音像店,连白兰度当配角的电影我都买了,比如由白兰度和他的表演接班 
      人———罗伯特·德尼罗以及新一代演艺明星爱德华·诺顿联袂出演的《大买卖》。我的一个新目标是《超人 》。 
        大概因为白兰度本身就有痞子一般的气质,叛逆狂野的心态,演起《欲望号街车》里的斯坦利简直收放自 
      如,毫不费力。然后是《码头风云》,那是他演技的一次出色展示,但我看那部电影时还很小,可能看五十年 
      代以前的电影太多了,看多了舞台话剧一般的电影表演———比如卓别林的———我觉得白兰度的表演太让我 
      不适应了,我相信,从白兰度开始,电影表演才开始渐渐成熟。《萨巴达传》也是,他演起电影太轻松,我总 
      觉得他与电影中的人物有着心有灵犀的感应,好像他只不过在展现自己的生活。 
        后来我觉得,这应该与他选择剧本有关,他很能找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天分的剧本,也应该感谢他的好运气 
      ,他总是碰到好导演,先是卡赞,与他拍了《欲望号街车》和《码头风云》、《萨巴达传》,接着是和科波拉 的两次合作。 
        有人把白兰度比喻成狮子,我承认,他年轻时是头好胜的狮子,先是跑到费雯丽那儿狂吼一番,接着又成 
      了万狮奔腾中的首领,最后压抑自己的兽性,躲到码头当工人。 
        可还远远没有完,在躲了几十年之后,他又跑出来,朝天嘶叫了一番,似乎在呼啸,告诉大家,他又回来 
      了,这回,他成为老练奸诈的老狮子,而且历经磨练,已经是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 
        他玩世不恭的痞子态度却包含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高雅风度,我总相信,他的演艺历程就是他慢慢向观 
      众剥开自己心灵窗户的包裹的过程,他曾说过:“人无时无刻不在表演。”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的每一次 
      表演都有他的自传成分。直到《现代启示录》,白兰度在我的眼中,他已经不是在表演,他喃喃地向观众倾诉 着自己的心声。 
        在每一部电影中,白兰度都是一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样子,而且越往后的电影越展示出了这一面,这个 
      大概就是他的风格与他的标志,但是他不适合演喜剧片,依我看,《香港女伯爵》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被他 搞砸了,哎!可惜了! 
        白兰度说过:“我呆在好莱坞的惟一原因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拒绝金钱。”我真诚地相信他的话,我们有 
      理由相信,他对电影的追求和别人不一样,甚至我相信他不干电影也能很成功,因为他太不像演员了,实在是 
      与众不同。他悲观、忧郁,表面是粗野的,内心却是脆弱的,他温文尔雅,整日只能以几公斤的冰激凌排解心 中的痛苦。 
        他没有明星一样的虚荣,不然他怎么能从五十年代中期他的高峰期间自《码头风云》起就与世隔绝,沉默 
      寡言,到了《教父》成功复出后,他也没有再大的发展,一直到现在都很少见到他的人影。 
      谈马龙·白兰度(2) 
        他真正活跃影坛的时间是从1950年到1954年,之后一直到1973年,期间都没有什么反应,然后从1973年到 
      1979年,其实也没有什么作品,他真正活跃的时间不过七八年,可他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电影明星了。 
      来点严肃的(1) 
        (2003年6月) 
        很多依靠娱乐片大获成功的导演,或者因为本身思想的转变,或者因为想突破类型的束缚,希望能改拍一 
      些严肃题材的影片,这种事情被我称为“转严”经历,在此,我想以三位“重量级”导演拍摄题材的转变经历 
      ,即“转严”经历———卓别林、斯皮尔伯格和希区柯克———给大家欣赏一番。 
        先来介绍卓别林,他是这三个人里资格最高的,不仅因为这里头他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还因为他的成就 
      以及对电影做的贡献,使他属于艺术家的级别,而其他两人则属于艺匠。 
        卓别林的风格改变是从1920年的《小孩》开始的,同情与友爱渐渐替换掉了单纯的搞笑,成绩可嘉。但这 
      应该和其他人因为突破自己而渐渐开始拍摄严肃题材的影片有别,因为题材的逐渐严肃是卓别林思想成熟的标 志。 
        《小孩》获得了不小的欢迎,而这部颇有自传色彩的电影,使我每次看它,都要为其情节痛苦不已。紧接 
      着拍了两部喜剧片后,1924年,卓别林不想再拘泥于喜剧片的束缚,于是他邀请当年的一位正希望有所发展的 
      女演员作为主角,拍摄了讲述女性婚姻爱情的严肃电影《巴黎一妇人》,卓别林并没有担任演员,只是做幕后 
      工作。从这部电影能看出他做的努力,但影片没有受到公众的赞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众更喜欢他的喜 
      剧表演。正巧在这时,卓别林从报纸上受到对淘金者经历的报道的启发,在1925年,拍摄了电影《淘金记》,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成为卓别林电影排名中最精彩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卓别林第一次显示出了他对美国梦深刻的解析,以及对人性欲望的探知,可以说卓别林的 作品真的越来越优秀了。 
        但是如果文章写到这儿,就结束对卓别林转型的记述,就太错误了。卓别林风格、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与 
      那个动乱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城市之光》,对贫困的人民同情以及怜悯;《摩登时代》,在大工业时代对 
      机器奴役人民的嘲讽;《大独裁者》,二战即将来临,呼吁和平,渴求团结;《凡尔杜先生》,对人性阴暗面 的重重一击。 
        《城市之光》的代名词是希望,而《摩登时代》则是批判,《大独裁者》是渴望,《凡尔杜先生》是绝望 。 
        这里面其实我认为最值得研究的应该是《凡尔杜先生》,研究者的浅薄造成这部卓别林最深刻和最尖锐的 
      影片被人们遗忘。这部电影大概讲述的是;一个银行职员凡尔杜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下岗风潮中被撤职。随后的 
      各种人生磨难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他不断地与有钱的女人结婚,杀死她们以获得她们的钱。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能养活下肢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当一场事故使他的妻儿丧命时,凡尔杜痛苦万分,终于自首 
      ,当警察询问他的罪行时,他说了最发人深省的话:“我的疯狂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疯狂至极。” 
        这话看起来很疯狂,实际一点错儿没有。这也与当时身处麦卡锡时代的卓别林屡次遭受政府审查并扬言驱 
      逐时绝望的心情有关,此片一经推出,就在政府的压力下只放映了不到五场,而且各大电影院从此不敢再放映 
      此片。而在欧洲,当喜爱卓别林电影的观众满怀欣喜地想看一部喜剧片时,银幕上出现的却是杀人如麻的凡尔 杜,观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后来个结尾:从《摩登时代》以后或者说《大独裁者》以后,卓别林的黄金时代,或者说观众心中的卓 
      别林黄金时代,(可我认为卓别林从1940年起刚刚迎来黄金时代)就已经过去了,他之后也很少拍片子,并且 
      影响并不大,40年代就拍过两部电影,之后50、60年代各拍过一部。 
        接着来说说斯皮尔伯格,他的“转型”经历是最典型的,1975年的《大白鲨》,1979年的《第三类接触》 
      ,1981年的《夺宝奇兵》,转年的《外星人》,不到35岁的年龄,斯皮尔伯格就拍摄了4部跻身于电影历史上十 
      大卖座片行列的电影。他是纯正的娱乐片导演,《大白鲨》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恐怖意味连悬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