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的青春有我狂 作者: 子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卓别林对小时候熟悉的流浪汉的一种模仿、同情和变异。可到了20年代后期,随着他思想的深入和影片讽刺的 
      问题不同,原来只是搞笑或同情小人物、嘲弄虚伪的大人物;现在变成对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世界动乱的深 
      刻思考,流浪汉的动作、表情开始变化,这也跟他生活的环境、地位与下层人民的生活开始发生隔阂脱离开来 
      有关。流浪汉开始像个绅士!每当他打完架,被人嘲弄后,他像个绅士一样掸掸土,用眼睛厌恶地望望周围的 
      人,好像自己比周围的人高上一等,流浪汉不再是低俗的捣蛋鬼,而是哲学家!他用他高贵的手势,爆笑后的 那隐隐忧郁而无奈的目光,让观众深深思索着世界。 
        3。音乐。卓别林后期的电影音乐好听,很能显示他的音乐才能。他的小提琴据说拉得很棒!可惜只能从他 
      的默片里欣赏他的动作,钢琴倒是欣赏了,《大独裁者》里有两段他的钢琴独奏,只可惜都没敞开了弹,时间 
      短,加起来才几十秒,实在可惜。在再发行的《小孩》里,当演到小孩被孤儿院的人带走,流浪汉在后面拼命 
      追赶时,伴随着悲哀的音乐,人心在这里被撕开、扯裂,我每次听到这音乐,都会哭,这音乐实在好听极了! 
      后来我发现这音乐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非常像,于是多方调查,终于在一部讲卓别林的记录片中,听到了 
      原版《小孩》的音乐,其实就是《悲怆》的音乐,也许是在修改时改了,反正后来的音乐要比柴可夫斯基的更 
      好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高潮的时候并未给人如此强烈的震撼。 
        4。女主角。卓别林有几个长期合作的女演员,比如玛蓓尔和他合作了数十部影片。还有就是他的第三任妻 
      子———宝莲·高黛,她适合演活泼奔放的少女,《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显然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卓别 
      林对女演员很有感觉,他在她们身上寄托了许多东西。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与他交往时,才16岁,自从卓别林去 
      了美国,两人虽有书信来往,却再没见过,到了1921年,为宣传《小孩》去英国时,她已经因流感而死,年仅 
      22岁。卓别林一生都为此自责,他在自己30年代以前的电影中选择的女主角,可以说都是那个“逝去的天使” 
      的翻版。卓别林电影里的女主角基本上都成了他的情人,像《淘金记》里的那个女主角,每当她出场时,屏幕 
      上就会出现她的名字和一朵玫瑰花……在拍《淘金记》时,卓别林一连与四个女人周旋,结果是损失了30万元 
      ,一半的名誉,一个妻子和清晰的头脑。卓别林第一次精神病发作,被迫到一个庄园去疗养。至于女主角,可 
      以说她们在卓别林电影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惟一一次不同是在《凡尔杜先生》里,女 人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且下场并不好。 
        5。声音。如果把这个词和卓别林联系到一起,稍微懂点儿电影的人就会会心一笑,自然,人们也会明白声 
      音给这个默片大师带来的灾难。可以说,有声片的来到把1927年以前的一切都毁掉了,每个明星的结局都是无 
      比凄惨的,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像执导过著名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擅长拍史诗片的格里菲斯,死时仅 
      有4个人参加他的葬礼,好莱坞没为他出一分钱;一位默片名导归隐山林,两年后,他回好莱坞领取纪念奖杯时 
      ,竟然无人认识他;最可怜的是那位制片人,当他被旅店老板赶出来时,他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对命运不解的 
      疑问,疲倦而又无奈,当够了小丑后,他累了。有目击者证明,他当时望着天,叹了口气,就倒下了,并且再 
      也没有起来,他的衣服被扔到大街上,穷人都不屑要,只有几个小孩拿它当球踢,他死时身无分文。卓别林、 
      格里菲斯、壁克馥和范朋克是当时的“四大巨头”,他们曾一起成立联美电影公司,有声时代来临后,一切都 
      变了,格里菲斯因思想陈旧,带有种族歧视,拍史诗片又耗资太大,所以已没有制片公司愿意投拍他的电影; 
      范朋克是专门演侠客的,像佐罗、罗宾汉、达达尼昂,可现在他年纪大了,加上与壁克馥的离婚,非常苦恼, 
      所以借酒消愁,郁郁而终。专门演纯情少女的壁克馥,在有声片来了之后,因为口音问题,再加上岁数不小, 
      所以就离开影坛,默默无闻,于1976年去世,享年86岁。每当我想起这段历史,总是非常伤心,最先创造新事 
      物的人都是最伟大的人,可他们常常是最惨的,他们到底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好莱坞真的是喜新厌旧。在最 
      新一次的100位对世界电影史贡献最大的巨人排行榜里,卓别林排名第3,壁克馥排名第4名,格里菲斯排名第7 
      ,而可怜的“动作明星”范朋克却仍未上榜。卓别林当时自然也受到很大冲击,更糟糕的是,他是“反对有声 
      派”里的领头人物,他的主要观点是电影要靠演员的神态与动作,而流浪汉突然说话,那后果不堪设想!他紧 
      接着又开拍一部新的默片《城市之光》,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中途还换了许多主 
      要演员,拍摄的胶卷达到27个小时,他生怕观众看不懂电影的意思,所以一再地改。首映前一个星期,卓别林 
      晚上睡不着觉,很烦躁地来回乱走,眼睛到后来又红又肿,布满血丝。首映前,先是一个小的内部试映会,卓 
      别林和爱因斯坦前去参加观看,观看过程中,爱因斯坦感动得流下泪水,卓别林也激动地哭了。最要命的还是 
      观众的反映,当时,卓别林一直躲在旅馆里不敢出来,为了把这部电影拍好,他已付出太多了。值得注意的是 
      ,卓别林还在电影里插入了两段模糊不清的有声地方,一个是刚开头,揭幕仪式上,一个胖子流利的“鸟语” 
      演讲,还有就是卓别林把口哨吞进肚子里去,因为打嗝所以总是发出怪怪的口哨声。当卓别林得知自己的影片 
      受到巨大欢迎,买票者为买票排队到了街上时,卓别林倒在地板上痛哭不止。在下一部票房失败的默片《摩登 
      时代》里,卓别林让工厂老板的说话声变成有声。卓别林毕竟还是抵不住舆论的批评和观众看不懂的抱怨,他 
      的第一部有声片———永载史册的《大独裁者》问世了,这部电影的搞笑之处主要还是在动作表演上。卓别林 
      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结尾处宣扬和平美好的伟大演讲,其精彩程度完全超过《巴顿将军》! 
      卓别林电影元素(2) 
        6。主题。卓别林的电影主题永远是宣扬美好和平的,无论他的角色还是故事,都是那么纯洁,坏人必定灭 亡,好人最终胜利,永远不变的主题,不变的卓别林。 

        你,卓别林,用矮小的身躯,支起了广大的蓝天,在破落的人行道旁,你笑了,每个观众都被你感动,流 
      下辛酸、苦涩的泪,是你用拐杖绘出童话的世界,是你用粗大的皮鞋踏出美好的未来,你是流浪汉,探险家, 周游世界的侠客,艺术家,哲学家,思考者———上帝。 

        相信未来 
      谈马龙·白兰度(1) 
        (2003年4月28日) 
        说白兰度,怎么着都得想起白兰地,但慢慢地我也觉得这种让人心境狂野的酒很配得上他。 
        我看他的电影应该不算少,他的代表作我几乎都看过了,像《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萨巴达传 
      》,然后是那部不成功的,由我最崇拜的艺术家卓别林执导的《香港女伯爵》,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作品,意 义重大,白兰度实在不能胜任。 
        《巴黎最后的探戈》我也买了,还没有看,据说白兰度在其中的表演炉火纯青,真实感人,让人难分这是 在讲白兰度自己,还是在演别人。 
        接着就是无敌电影———伟大的《教父》!!演得真是没法说!太精彩了! 
        然后是雄心勃勃的《现代启示录》!能起这样气质不凡的名字的人,除了伟大的科波拉,还能有谁!白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