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白话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然,碧眼儿的勃勃雄心终不会因为合肥的挫折而长久消沉。但当他不得已把目光从东边收回后,又会盯上什么地方呢? 
  十一月,汉中的张鲁带着家属投降,从此这股割据势力名亡实亡。为了安抚张鲁,更由于他本来就不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的暴徒,曹操拜他为镇南将军万户侯,还把他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都封了侯。当年跟着韩遂马超作乱的程银侯选跟着也都占了光,全都官复原职。张鲁逃亡的时候,黄权就建议刘备想办法把他拉拢过来,然后就可以趁势进取汉中了,但到底晚了一步。这下子,作为曹刘缓冲地带的张鲁消失,双方就开始了没完的劫争,几年后更是发展为大战。黄权没抓到张鲁,干脆进攻汉中,杀掉了几个投降曹操的汉巴头目。曹操不甘示弱,命令张合进攻巴郡(如今重庆地区)反击,试图将那里的人口迁回汉中,给刘备来个釜底抽薪。刘备当然不干,立即命令张飞应战。经过五十多天的激战,张飞大败张合,曹操的计划也就泡了汤。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从汉中回到了邺城。五月,在魏公的基础上又进爵魏王。想不到这次晋升节外生枝,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崔琰为曹操选拔贤能,曾推荐过一位名叫杨训的官员。曹操进爵魏王,大家免不了要称颂一番,这位杨大人也跟着写了表章为曹操歌功颂德。大概他写得肉麻了点,有人对此颇有微词,甚至说崔琰怎么会举荐这种马屁精。崔琰一听,把杨训的表章拿来看了看。嗯,是有点过分,就讥讽了这位杨大人几句,也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哪知道,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当时就有和崔琰不和的人跑到曹操那里,硬说崔琰是在讥讽曹操进爵魏王这件事。曹操火了,立刻将崔琰下了狱。那些诋毁崔琰的人落井下石,趁着曹操还在气头上又添油加醋地胡说一通,曹操于是将崔琰赐死。崔琰的同僚毛玠见到,闷闷不乐,也因此被小人进了谗言,被曹操罢了官(搞人事的人到底容易得罪人啊)。荀彧之死是否出于曹操的压迫还有争议,这次可是清清楚楚,曹操第一次将功臣罢官下狱致死。曹操这时已经六十二岁了,看来六十岁退休是很有道理的(哈哈)。 
  来而不往非礼也。曹操西征张鲁时,孙权既然趁机攻击合肥,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曹操亲自到了巢湖附近来“回访”孙权。孙权不敢硬撑,退守濡须口。然而三月,面对着比自己年轻二十六岁的对手,六十二岁的曹操或许感到了岁月的无情,撤兵回师,留下夏侯惇带着曹仁张辽等人继续对抗。孙权本来就不打算和曹操硬耗,派了使者去讲和,曹操也因为自己军中流行疾病而顺水推舟地同意了。孙权看到手下的将领虽然也是人才济济,但却各有各的缺点,打算趁此机会提拔几位新人,于是命令周泰镇守濡须口,自己准备班师。周泰出身贫寒,朱然徐盛等人虽然成了他的手下却看不起这位“乡巴佬”,不服。孙权心里很清楚,就演了一出好戏。临走前,他先大宴群臣,喝得高兴时却突然让周泰脱掉上衣。怎么,孙大人要周将军要跳脱衣舞助兴?大家还没来得及奇怪,就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周泰的背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伤疤!喧哗的场面立即就肃静了下来,只有孙权还在亲切地询问周泰的伤势。他每指到一处,周泰就吐出一段激烈的战事。大家听到,从惊讶到敬佩,最后毛骨悚然:这个乡巴佬,原来如此了不起!孙权也动了真情,泪流满面地说:“幼平(周泰字幼平),你为了江东,每战都奋勇如熊虎视死如回家;你为了江东,如今身上布满伤疤,远看犹如图画。我又怎能不待你如骨肉之亲,委你以兵马之重!”从此,徐盛等人对这位周将军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有一丝不敬。 
  曹操回到北方,也在为选拔人才绞尽脑汁。他于当年八月再次下了一道求贤令:“昔伊挚、傅说出於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汙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一生,曾经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下求贤令,其中以这一次最为著名。在这三道命令中,他反复强调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明确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以至于当代有学者指出它“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注1)。同时,曹操虽然举出了吴起贪将这样的例子,但细细看曹操手下的要员,无论是文臣的荀彧荀攸,武将的张辽张合,还是亲族的夏侯兄弟,却从来没有谁有严重的品德问题,比如后世所不齿却又最为泛滥的贪赃枉法公报私仇等等,倒是刘备手下出了法正那样“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家伙。这是因为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简单的“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他这几道求贤令反对的核心,其实是按出身门第选拔人才的传统思想。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手下的文臣如荀彧荀攸叔侄,陈纪陈群父子,司马朗司马懿兄弟,都是东汉末年的大士族。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崔琰等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如蒯越韩嵩王粲刘巴。加上曹操一生节俭厌恶奢华,勤奋好学手不释卷,确实对手下人起了表率作用。而曹操对武将的任用,则不拘一格。三国志称其〃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对人才有效的罗致并能使其各显神通,是曹操能由小变大,进而称雄于建安时期的重要原因。 
  注1 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其中曹魏的唯才是举以及后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确实数得上革命之一。下一次的革命,要等到五胡时那位一个字都不识的羯族英雄石勒首创考试录取制度,将〃举〃改为〃考〃了。            
第十九篇  从汉中到汉中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年过花甲的曹操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开始布置后事。曹操的长子曹昂是原配夫人丁氏所生,但因为张绣的叛乱死在了宛城。丁夫人也因此生了曹操的气,说都是曹操的错,整天以泪洗面。曹操火了,把她送回了娘家。然而,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曹操后来又亲自去见这位结发之妻,希望她能回心转意。这位丁夫人却铁了心,曹操无论如何劝说都是徒劳。曹操无奈,劝她另择佳偶后离开。回来后立原来的妾,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亲卞氏为妻(注1)。历史上太子的废立无不伴随着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曹操的几个儿子也不例外。曹操的三子曹植,字子建,是一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奇才,很得曹操的宠爱。丁仪杨修等人,一直劝曹操里曹植为太子(注2)。曹操秘密寻访部下征求意见,反映却是清一色的:历代废长立幼大多导致祸乱,不能考虑,何况曹丕又是如此能耐。连崔琰(他的哥哥是曹植的岳父)这样的人都不支持曹植。虽然如此,曹丕心里没底,去请教贾诩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贾诩的回答似乎不着边际:“希望将军您能够弘扬德行,以普通人对待自己,朝夕孜孜不倦,并尽到孝道,这就够了。”曹丕明白后,就按照这几句话修身养性。不久后,曹操单独和贾诩又谈起了这件事,贾诩嘿嘿笑着不说话。曹操奇怪:“文和,怎么了?”贾诩这才开了腔:“没什么,只不过想起了袁绍和刘表父子而已。”曹操哈哈大笑:不愧是贾文和,这是在劝我不要重蹈袁刘废长立幼的覆辙吗。于是,他定了立长子曹丕的决心。曹操时不时东征西讨,他的几个儿子们当然都免不了送行接风。曹植出口成章,大家无不佩服他的才思,连曹操本人都相当地高兴。眼看被三弟比了下去,曹丕怅然若失不知所措。这时手下的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您就当着大家的面痛哭流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