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 作者:秦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所“剩”下来的“大女”,绝大部分的各方面条件都是相当“棒”的。为什么成了“大女”?一句话,没有找到能“般配”的“门当户对”。其实,在“门当户对”的定式下,上海女人累,上海男人也不见得轻松!他们不但要接受女方对自己的考量,同时自己也要恰如其分地考量女方。恋爱的过程本身就是彼此感情考量的过程,除感情之外,还有与婚姻相关的各种条件的彼此考量。比如未婚的上海男人,从心底里谁都想能娶到一个好女人做妻子,问题是,好女人对自己的意中人也都有自己的考量标准。男人要把好女人娶为“下只角”,首先自己先得像个“上只角”的样子。一般而言,“上只角”由“先天”和“后天”两部分组成。所谓“先天”,大抵是由“上海”这个符号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男人的“部落自豪感”。上海男人一向以“身为上海人”引为自荣,原因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很优秀,优秀的城市自然产生优秀的“户籍人族”。这种“户籍人族”的优势,正是他们滋生“先天性”“上只角”的资本。所谓“后天”,则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哪方面弱就在哪方面予以弥补,尽量地达到让女方满意的“上只角”标准。从文化素质到社会地位,从经济收入到车房股保,从仪表仪容到言谈举止,诸如此类,在“沪式”“门当户对”的“门槛”里,未婚的上海女人对男人无一不是苛刻的。上海男人累,就累在这里:他们似乎从懂事开始就是为迎合女人“成龙”的考量而活着。毕竟,“后天”的“龙”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努力争取的积淀。
  “剩女不剩男”归谁之过?
  “门当户对”乍听起来似乎很合乎男女般配的自然情理,但这种情理决不能成为婚姻的准则,更不能作为婚姻必备的条件。它导致了许许多多真爱的恋人放弃成婚的权利;更由于“男上只角”、“女下只角”情结在祖祖辈辈上海人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十几年前传说在上海的“剩女不剩男”现象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不争的真实。“剩女”剩了什么女呢?才女!在知识与经济整体贫脊的年代,才女是社会的“尢物”,加之政客们几番过滤,才女一般是没有婚姻之忧的。然而在男女从小就被赋予平等教育发展权利的今天,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和男性一样成为“上只角”的才女俯拾皆是,传统认知里“女上只角”是不能下嫁“男下只角”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只角”光环里,但一旦下嫁“下只角”,心里又难以承受的“公允”之轻,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挑啊挑,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甘当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因而“剩女不剩男”便也不足为怪了。有趣的是,这些所谓“上只角”的女人,在上海曾一度刮起的“涉外婚姻”中纷纷“不知去向”——“好女嫁老外”因此成了上海流行的时尚!比如在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里,男女白领都多得不得了,婚姻嫁娶也常被人们提起,作为一个能到这样单位工作的女性,条件自然和同单位的男性是有一拼的。但绝大部分年纪轻、有文凭的女性始终不把眼光放在本单位,而是瞄向更远的地方。如果这样的女性有了男朋友,周围的人最关心的就是“他是啥地方来的”——如果说是“美国、澳洲”等国,就会惹来四周艳羡的目光;如果说是“日本、韩国”等国,则要比前者低一截;如果说是“香港、澳门”等地区,则更比前者低两截;如果说是本地的男人,若非款爷或明星,那干脆回答“我没有男朋友”好了——这就好比一个女作家比喻的那样:“那时候正是科幻片最泛滥的年代,因而我便想如若真有星际旅行,嫁个‘外星’男朋友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时髦?”其实谁也没有把这种事当作时髦,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最大的原因还在于要对得起公允。上海人是一向最要讲面子的,什么叫面子?对得起公允就是面子。要对得起公允,老老实实照着能般配的“门当户对”去做就是了。遗憾的是,上海男人往往娶不起“上只角”才女。原因是:谁让侬阁是“上只角”来着?阿拉才不愿将来当老婆奴呢!尽管上海男人不敢奢望女人当自己的“上只角”,但也不是只要见到能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女人就敢娶回家做妻子的一族。他们接受女方的考量,但他们同样也要从家庭地位、出身、户籍、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考量对方,直至自己感到合适为止。上海男人最普遍的认知是:女人不能太强,女人太强,婚后自己要吃亏;但女人绝不能素质太低,低素质的女人仅从社会地位上根本就配不上“上海男人”这个“标底”。这就使得那些一心想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上海老公的女孩子也不得不在婚前好生打造自己。通常的情况是:不管是正牌的还是“混”的,大抵要搞个文凭什么的,然后想方设法找个有固定收入的单位工作。因为“门当户对”中有一个最关键的忌讳:如果女孩子没有一份正当的工作,男人是会害怕的!但如果女人学识高,独立性强,上海男人自然也恭候不起,他们不愿意在这种气势轩昂的女人裙带下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剩女:非男人之过也!
  婚姻成本“预算”
  世人所褒扬的婚恋观中,爱情无疑是高于一切的。因而有人说,爱是无价的,因为无价才不能谈钱。可是上海男人对这种说法却未必认同。尽管他们对爱的罗曼蒂克也十分赞赏,但他们心中所理解的爱情绝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词,精算的性格注定了他们一旦真爱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由此会联想到今后与对方成为婚配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可能性下所需要做的长远打算。毕竟,在他们婚恋成本“预算单”中,不成婚配的相爱是可以不负责任的,但一旦双方做出了婚姻承诺,就不可能不考虑经济基础。婚姻是人生之大事,要办大事,没有钱怎么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男人对婚姻的经济成本预算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上海男人的婚恋观是呈阶梯型发展的。每一层阶梯都蕴含着无形的成本预算:初恋关系有初恋关系的预算,热恋关系有热恋关系的预算,定婚关系有定婚关系的预算——每一步预算,上海的男人都会力求做到精细,绝不会做无谓的成本透支的“傻事”。即使是初恋男女,逢得晚上约会之后,男方送女方回家——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上海男人却觉得一开始对女方就如此献殷勤太降格,为了证明自己既清高又不失慷慨,他宁可叫来一部“的士”,掏出50元钱交给司机,叮咛司机把她送到目的地,然后自己回到家里等待她已“安全到家”的电话。这种办法实用性强,可是爱情的纯度却不得不让外地人生疑——因为像如上同类的事情对一般初恋男女来说,爱情的关系都是难以为继的。而在上海,不但男方做得自然得体,女方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若是有人问其原委,答曰:“现在就把将来要做的事都做了,将来还做什么呢?”言下之意不言也明:若是女方可以享受到由男方送她女方回家的待遇时,他们的关系则可谓八九不离十了。这让我想起好几年前在上海很流行的一个词叫“距离感”。虽然我难以将“距离感”的定义演绎透彻,但我从“海派式”的初恋男女与50元“打的”费的实用性的微妙关系中,我体悟到了“距离”对于初恋情人而言所潜在那种难以言状的吸引力。也许上海男人理解这种距离只是出于不宜太早进入角色所考虑;也许上海男人把保持这种距离的原因只是基于“八”字刚一撇,太早献殷勤是不是显得自己太掉价而故作姿态……但我却从中管窥到了上海男人对待婚恋态度上的性格文化的深层背景。50元“打的”费——过程是简简单单的,初衷却是深思熟虑的——这就是上海男人对“爱情即是由远即近”的“距离感”的理解。在这种理解里,我同样还看到上海男人对所接触的事情(包括谈情说爱)的成本投入价值预算欲的本色,以及为不同程度的爱情所能做的相应付出。说来也是,既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又何缘何故做何所谓付出呢?去年(2002年)底,偶读阿黛儿的一篇《上海男人的爱情》一文,叹其对上海男人对爱情现实观的扼腕之余,也服其对这种现实观某种意义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