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精神自传 作者:钱理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术传统”也限于学风问题,而避谈其内在精神。这可能都会妨碍我们对北大精神的理解与继承。        
  北大百年光荣与百年耻辱   
  在北大的百年历史中,是有过惨痛的教训的。我说的是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从表面上看,北大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但那张被毛泽东称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却是被操纵的。问题是,有那么多的北大人,如此狂热地卷入,并且在卷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令人发指的暴行,从而构成了北大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鲁迅说的,要在政治参与中注入科学的理性精神,坚持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精神(包括自我怀疑和批判),民主意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尊重和保护,也就是将我们前面所说的“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北大精神,真正贯彻到政治参与中。 
  由此而引发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分析北大的历史,这也是北大百年校庆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我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在回顾北大百年历史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许多东西。我们高谈北大的光荣,却不敢触及同样惊心动魄的北大耻辱;我们一厢情愿地描绘了一个‘一路凯歌行进’的百年辉煌,却闭眼不承认前进路途中的坎坷、曲折、倒退与失误;我们用鲜花(有的竟是假制的纸花)与甜腻的歌唱掩盖了历史的血腥与污秽!而更无情的事实,还在于我们在片面描述,以至曲解、阉割历史时,实际上正是在掩盖现实北大的种种矛盾,诸多问题!”(《北大百年:光荣与耻辱》)我们说过,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北大的一个传统;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怀疑、批判是否适用于北大自身?我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的《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一文中所强调的,就是要把“校庆”变成一个“自我反省、批判”,而不是一味“歌功颂德”,自我陶醉。 
  这样的讨论,也许太严肃了。那么,我们换一个话题:看看北大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文科教师,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知识分子胡适和鲁迅,对北大传统有什么看法,对北大学子有什么期待? 
  胡适:做“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的学阀”   
  我们先说胡适,看他在北大的两次演讲。   
  在1920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胡适明确地提出,北大要真正成为“新思潮的先驱”、“新文学的中心”,必须“从现在这种浅薄的‘传播’事业,回到一种‘提高’的研究工夫”。他说:“若有人骂北大不活动,不要管他;若有人骂北大不热心,不要管他。但若有人说北大的程度不高,学生的学问不好,学风不好,那才是真正的耻辱!我希望诸位要洗刷了它。我不希望北大来做那浅薄的‘普及’运动,我希望北大的同人一齐用全力向‘提高’这方面做功夫。研讨创造文化、学术及思想,惟有真提高才能真普及。”(《普及与提高》) 
  1921年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胡适又有一个讲话,谈到“年来因有种种的风潮,学校的生命几致不能维持,故考试不严,纪律也很难照顾得周到”,因此强调要“严格考试”和加强纪律。接着又针对“外界人说我们是学阀”,讲了这样一番话:“我想要做学阀,必须造成像军阀、财阀一样的可怕的有用的势力,能在人民的思想上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做蔡校长所说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另一方面要造成有实力的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的学阀,这才是我们理想的目的。”(《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胡适对北大学生的期待,显然有两个重点:一是要以“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下“提高”的研究功夫,“创造文化、学术及思想”,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与纪律,致力于学院化、体制化的建设工作。这样的努力和追求,就使得胡适成为中国现代学院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他是期待北大走向学院化的道路的。前面我们说到,蔡元培对北大的定位原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献身学术研究个人修养的封闭的圣地”,一是“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这构成了一个矛盾。现在胡适的主张,就是要取消后一个功能,希望北大远离政治,使北大成为纯粹的“研究学问的机关”,北大传统也主要的是一个学术传统——他依然强调学术的独立与自由。但胡适其意又不仅在学术,而是要通过学术造成一种“像军阀、财阀一样的可怕的有用的势力”,借学术“实力”来影响社会,“在人民思想上发生重大影响”,即为“天下师”,进而取得政治权力,为“国师”,“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所以他的远离政治,主要是远离民间反抗政治,而最终还是要进入国家政治体制,推行精英政治的。因此,他对北大学生的期待,不是一般的专家,而是有“势力”的“学阀”,而且有可能要当“领袖”,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培养“精英”,技术、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而这两者又是可以转化的。        
  鲁迅:不妨做“泥土”,   
  北大应“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鲁迅没有对北大学生作过演讲。这和他在北大的地位有关:他不像胡适那样,处于北大的中心位置,有指导学生的责任;他只是讲一两点钟课的兼职讲师,一般不对北大说三道四,只是北大二十七周年校庆时,应学生会之约,写了篇《我观北大》。 
  但鲁迅有几次在其他学校的演讲,寄语青年学子,也应该包括北大学生在内吧。一次是在北师大附中,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其中有这样一些话:“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但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而“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而“做土”也不容易,它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 
  鲁迅的这段“寄语”有几点很可注意:其一,他并不否认“天才”,但他更关注的是使天才得以产生的,作为社会、文化根基的“民众”,这样的“平民”立场与眼光,显然不同于胡适的“精英”立场与眼光。其二,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在和青年讨论人生目标的选择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如何确立“大家都可以做”的更为“切近”的目标,而不是少数具有天赋的学生的选择。因此,他实际上是提醒年轻人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和人生,而不要陷于浪漫主义的英雄梦中。其三,鲁迅其实是把自己也摆了进去的,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做“常人”、“俗人”,也即“泥土”,他绝没有胡适那样的做“国师”、“天下师”的情结,他甚至拒绝做年青人的“导师”。其四,但他并没有降低对青年人和自己的要求,他说的“泥土”是能够“收纳新潮,脱离旧套”的“泥土”,按我的理解也是具有“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同时还“不怕做小事业”,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鲁迅称之为“坚苦卓绝者”,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开学典礼上有一个《致语》,讲到当时的大学生活:“现在,四近没有炮火,没有鞭笞,没有压制,于是也就没有反抗,没有革命”,学生们“在平静的空气中,度着探求学术的生活”。鲁迅提醒说:“但这平静的空气,必须为革命的精神所弥漫;这精神则如日光,永永放射,无远弗到。”否则,“中山大学也还是无意义。不过使国内添了许多好看的头衔”(《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鲁迅在这里把“革命”与“大学”、“学术”联系起来,是有着深刻意义的。他所说的“革命”,就是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的怀疑、批判、创造”的大学精神,也就是鲁迅所要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大学的革命性功能。鲁迅显然并不反对学生“在平静的空气中,度着探求学术的生活”,这样的“平静”本也是正常的学习与研究的必要条件,但鲁迅确实看到了“平静的空气”可能潜在的危险:一旦凝固下来,就会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