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路上的感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国家分不开。坎坎坷坷,喜喜悲悲,进进退退,正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
光明的”。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中,什么是持续最久的东西,想了想,是和平。
对于国家来说,仗还是打过的,边界上东西南北、大大小小地打过几仗,但对老百
姓而言,自打这个国家诞生以来,就不常说兵荒马乱这个成语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对于中国老百姓,实在是得之不易的最大的实惠。
    不知为什么,小男孩儿都喜欢玩儿枪。在这个和平的国家里,最畅销的玩具是
枪。大概这是一种英雄主义传统,男儿上前线建功立业。在我小时候,整个国家都
穷,小孩儿的玩具多是极简单的手工制作品。我学会用旧报纸折枪,像电影上游击
队用的二十响。还会用竹子做弹枪:竹管上安一根当“弹匣”的竹管,装上一种树
上结的小果,枪筒的构造如自行车打气筒,树子儿从弹匣落进枪膛,利用枪管中密
封的气体产生的力量,将前一颗树子儿发射出去。这种竹枪,会发出响声,将子弹
打出一二丈远,还能连续射击,大家都爱玩儿。只是这种竹枪要在结这种树子儿的
时候才能玩儿,所以一支枪玩儿破了,树子儿也摘光了,只好待明年。
    我第一次摸到真的武器是在1960年。这一年我随下放的母亲,从成都到了大凉
山里的西昌,这一年是人们常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我在离县城十多里的一所小
学读书,同学多是农家子弟,我在和他们打过几次架后,被他们接受了。记得当时
学校要勤工俭学,叫大家捡废铁,拾粪肥,打土坯。抬粪太臭,打坯太累,而废铁
经过大炼钢铁早就见不到了。有个同学说,他知道哪儿有废铁。在距学校不远的地
方有条小河,从县城去云南方向的公路横过小河,在上面架了座木桥。河不宽,乡
里的放牛娃常在这儿洗澡戏水,那同学就是个放牛娃。他带着我和另一个姓李的同
学来到河边。我在三十多年后还记得他姓李,是因为他父亲与唐太宗一样,也叫李
世民。那放牛娃在水里狗刨了几下,一个猛子扎进河心,不一会儿两手从水里举出
一个像藕节似的东西。“接着!”沉甸甸地,是炮弹!这同学告诉我俩,当地人都
知道国民党军队从西昌匆匆撤逃时,向河里丢了不少弹药,没有人来打捞,也没人
敢动。山里人老实,就让这些炸弹安安静静地在这里躺了十年。我一知道这是炮弹,
腿都软了,又怕又惊,蹲在河边望着这铁疙瘩。十年的和平,让河水和淤泥把它变
成一块锈铁,挂满泥水,让人想起在泥水中打滚的水牛。后来我也下河了,在淤泥
里踩到那一窝窝的炸弹,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恐龙蛋。
    我也在枪林弹雨中过了三个月,不是在军队,也不是边境战争,至今也没有人
说那是一场战争,而叫它“十年动乱”。那是1968年夏,我就读的中学的右侧是军
分区,左侧大院进驻了某部队的师部机关,正面是对立面封锁学校的工事。我们这
些中学生被困在一座教学楼里,楼顶上架着同一派的工人造反派“支援”的十挺机
关枪。夹在两支军队中间,十挺机关枪守着正面那条不足一丈宽的小马路,就这样
我们在一座楼上被围了三个月。我那时在广播站,广播站取了个很长很悲壮的名字:
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西昌1018战斗兵团为毛主席而战完蛋就完蛋广播站。名字很长,
不知可否进入吉尼斯纪录。在播音时要一口气念完这个“呼号”,肺活量小了还不
成。名字短了也不行,因为广播站每次开播,对方的机关枪就响成一片。名字长点,
在对方一梭子弹打完后,“革命群众”还能听见个尾巴“……完蛋广播站开始播音!”
前面的革命定语都被枪声删去了,城里人都只说是“完蛋站”。广播站有二十个高
音喇叭,后来一个个被对方的机枪打哑了,在还有三个没有完蛋时,在两支部队共
同努力下,我们的广播和对方的枪声都停了,全城响起大联合的鞭炮声。
    说到和平,让我想起这些互不相关的往事,我想今日的安定实在是百姓之福。

      
      


 
                                第二章

大桥
    这是一个区和一个公社的名字,在滇川两省接壤处,金沙江北岸。如果要回忆
一下过去的岁月,我是不能省略掉这个点的,虽然它只是短短四个月的一个点。一
个点,在我的生活中,不可能有更多的东西留下,连可供回忆的事情也不会多,甚
至在人事档案中连一行字也没有。关于大桥最清晰的表达是:三十年前,我在高中
毕业前夕,在这里的生产队当过四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的工作队员。当
然,这一句交代,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不会产生“情感背景”来引导他们进入
阅读。但在三十年前,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含义。我不会在这样一篇短文里诉说这一
段历史,我只想告诉你,这四个月的影响,为我此后的人牛,打上了一种说不清的
底色。没有这段人生经历的朋友,我可以给你一个提示,我所在的大桥区,就是艾
芜先生那《南行记》中的一段。看过《南行记》的小说和电影了吧?好了,你可以
进入阅读了。
    这个底色是从火塘冒起的青烟,早上的阳光穿过烟雾,让它生动起来。烟雾有
一层七彩虹霓,使它呛人的气味柔和了许多。这是我房东家,一间干打垒的房子,
房了中间是一个火塘,从房梁吊下一根用牛皮编成的绳子,悬在火塘上,火塘里还
有一只铁支架,可以放上锅,此时锅里正煮着早饭,弥漫着一屋的洋芋味儿。我这
样细致地说这火塘,不为别的,只想说这就是我房东的全部家产。如果要全面一些,
还要加上火塘边上的竹笆,竹笆上一块羊毛毡和一床曾经是被子的东西。我是外人,
我不能和这家人一起睡在火塘边,于是我就在木板搭成的半边阁楼上住。我在这户
人家只住了半个月,再住下去,我就会变成熏肉了。我已忘了主人的姓名,但那早
晨燎醒我的炊烟,却越来越生动了……
    这个底色是一盏马灯发出的光,那马灯是我最有用的朋友,在大桥四个月里,
我就是一个背包和一盏马灯。这是工作队的装束,只要见到一个背包上挂着一盏马
灯的人,老乡们就知道那是“工作同志”。(就如今天手上提个大哥大的,人们就
知道这是位响应号召的“先富”同志。)马灯的灯光让我感到温暖和亲近。在这个
没有电灯的大山深处,夜的确太长了。至今我认为一个知识分子,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他有“恋灯情结”。在我的生活中,可以说吃的苦不少了,也不太怕吃苦,最怕
的是在一个没灯的环境中生活。马灯最好,走到哪儿,哪儿就亮。山上只有小路和
田坎路,没有马灯不行。手电筒费电池,也娇气,一进水,就坏。我在大桥时正值
雨季,每天记不得要摔多少跤,当我每次掉进泥水里的时候,马灯都用它全部的光,
鼓励我爬起来。记忆中,好像老乡们也喜欢这种灯光,山里来了“工作同志”,生
产队就要开会。会议主题总是很严肃,不是“以粮为纲”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但开会前半个多小时是快乐的。山里缺少交际的年轻人,在会场能开心一阵子,唱
革命歌,打情骂俏,与相好聚一聚,这众多的内容让我感到这里同样渴望生活……
    这个底色是秋雨滴进心里的苍凉,远离城市远离亲人,距离把一切变成可以承
受的情绪。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秋季,我的双亲都受到批判斗争,我远离他们。那种
疾风暴雨,到这儿就成了萧瑟秋雨。同样,那场运动到了这远山边地,也就成了一
个中学生领导的“学习”。秋雨中,许多叶子都落了,让心流泪。我不愿我的父母
在这场风雨中离去。每天,我都翻看从公社送来的一个星期前的报纸,然后剪下上
面的文章,装进信封里,准备当做给他们寄去的信。我很怯懦,我不知人们把父母
怎么样了,但又希望父母知道我在想他们。就这样,每天一个信封装一篇剪下的文
章,没写一个字,但他们会知道我在说:我想你们,我一切都好……
    那些信一个星期去区上寄一次,邮局在河对面,要蹚水过河。我腿上长了个疮,
因为总下河蹚水,一直溃烂不愈,至今留下个疤。这个疮疤常让我想,这个地名真
怪,大桥,怎么就没个过河的桥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