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暖 作者:刘志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3年11月9日——东京——霍建起: 

        九天的时间,就像一场长跑,从东京到嘉兴,从嘉兴又回到东京。终于接近了终点。我必须承认,我期待获奖,就像几天来捷报频传的女排一样,此时此刻,我们代表中国。虽然评奖的结果无法预测,但我对《暖》抱有信心,从电影节每天的观众打分结果上可以看出日本观众对影片的肯定。一个美国记者说,《暖》我看了五分钟之后就相信它一定获奖。还有那些流着眼泪向我讲述他们看片之后的感受的陌生人,那些因为没有位置而站在过道上看完电影的观众。我相信,人类真实感情的交流没有国界。 


        巩俐的脸上带着笑容,她向大家宣布:《暖》获得了最佳影片。我们几个拥抱在一起,驻日使馆的黄参赞、专程赶来参加闭幕式的电影局张局长和我们热烈握手表示祝贺。站在台上,我并没有感到非常激动,更多的是终于到达终点的轻松——我们来了,我们让大家看到了,我们成功了。接下来,作为对最佳影片的特殊礼遇,闭幕式上再一次放映了《暖》,香川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他的脸上带着孩子一样的傻笑,我被他的笑容所感动。 


        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报道组的记者向国内通报得奖的消息,我请他们在国内的同事转告苏小卫。 

        2003年11月9日——北京——秋实: 

        一个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的周末,晴朗的初冬。一早接到《世界电影之旅》于南的电话,他说今晚9点40分还有东京电影节的报道,如果获奖,会在画面上滚动字幕。我很轻松,因为比赛终于接近了终点,更因为我现在只是一个观众。近十天来,《暖》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引出了不少关于国产电影的话题,诸如:在电影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样的电影?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是否矛盾?为什么总有一些片子“叫好不叫座”?等等。我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整理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暖》首先是一部按照产业化运做方式生产的影片,制作公司对影片有一个清晰的商业策划:莫言的小说+霍建起式的艺术片=国内文化观众和日本市场。如果说这个策划有对日本市场的针对性,就是在“为日本观众拍片”那就片面了,美国电影不是也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策划吗?策划是必须的,是否成功需要市场的检验。其次,《暖》是一部与中国观众贴得很近的影片。它所表达的内容既不边缘也不另类,用莫言的话说,它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暖远走高飞的梦想与对爱情的渴望一起滋生,林井河满腔热情化作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哑巴的字典里没有“自卑”这个词,他最终得到了他一生最爱的人。我相信,他们在观众中可以找到同类。另外,《暖》是美丽的,画面有油画般的质感,音乐舒缓深情,风格清新含蓄。 


        傍晚,接到《世界电影之旅》制片人沈健的电话,他说,咱们得“金麒麟”了! 

      第四章
      小说是我儿子,电影是我孙子

        莫言、丁一岚 
        自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奖起,莫言的小说就引起了影视界的重视。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导演霍建起发掘出来一部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日前,记者访问了这位处世相当低调的作家。 


        “作家不要老往电影圈里凑” 

        霍建起在评价和莫言的合作时说,莫言是个很开明的作家,他很平和,从不限制改编的空间,也从不对改编者指手画脚。霍导说,也许正如莫言自己所说:小说是他儿子,电影是他孙子,相隔较远的东西还是宽容一些好。 


        丁:您怎么看待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的关系? 

        莫: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跟作者其实就没什么关系了。我是80年代中期跟电影界合作比较早的作家,比如《红高粱》,后来又有刘恒、余华他们。文学是艺术的基础,文学之中小说更直接,小说为导演提供思维的材料,由此也会激发导演的一些记忆与灵感。但是无论如何原创都不应抬得太高,像我的作品我觉得愿意怎么改都可以。因为我不是巴金、鲁迅这些文学大师。 


        丁:《白狗秋千架》在您早期作品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莫:《白狗秋千架》是我很早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里面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也是写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文学地在这里。后来我一系列的作品都是围绕高密展开的。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要把它撑成电影是需要很多东西的,有些东西在小说里能表现,在电影里未必可以。而《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非常好的改动。写《白狗秋千架》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那是我文学的起点,所以导演来找我的时候,我觉得他们非常识货。 


        丁:现在有很多作家在进军影视界,除了编剧还有当导演的,其中不乏在文学界有一定地位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想过当导演吗? 

        莫:我一想当导演,管理人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觉得作家不要老往影视圈里凑,我一般不编剧,顶多是参与一下。我觉得一个作家任务就是踏踏实实地写小说,一个作家不能一辈子写了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了,就永远靠这个活着。而且隔行如隔山,我只能去做我能做好的事情。 


        丁:这部小说在被改编之初,你有没有想过由谁来演比较合适? 

        莫:这部小说写完已经很多年了,我对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有些模糊了。但我想女演员是不能艳丽的,应该有一种朴实的美。影片中的演员选得不错,演出了那种前后巨大的反差。 


        “我们心里都有最柔软的部分期待被触摸” 

        和莫言聊天最大的享受就是他的语言用得都很仔细,但是当听他说出“我们心里都有最柔软的部分期待着被触摸”时,于是明白在《白狗秋千架》背后,有些感受可能是莫言十几年来希望被触摸的。 


        丁:问《白狗秋千架》中,您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情感? 

        莫:我想那就是包含了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游子还乡。走出家乡的人返回故乡时与故乡人的心灵碰撞,这种碰撞也许没有急风暴雨,但是一一浮现的往事总会带着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出去的人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当他回到那个死水一般的乡村时,他们会有一个碰撞与契合、矛盾与统一的过程,它会在生活的表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我的小说就是想表现其中的那些涟漪。 


        丁:通过小说中的暖,你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莫: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许多偶然性被改变的,暖就是这样,如果她不从秋千架上摔下来,她的命运就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一个人的命运最打动我,也是我最想展示的部分。 


        丁:影片最终改名为《暖》,您喜欢这个名字吗? 

        莫:不错。暖既是片中的人名同时又能给人一种暖意,虽然讲的是一段很忧伤的故事,但是导演最后处理得很温情,不像我的小说那么残酷。 

        丁:作为原著作者您满意这部电影吗? 

        莫:应该说,小说中包含的东西都传达出来了,但也有一些改动。比如小说中暖的三个孩子都是哑巴,而电影中是个健康的小女孩儿;小说中暖从秋千上摔下来眼睛瞎了,而电影中是腿瘸了。这些改动现在看来都很成功,也更贴近现实。尤其是结尾,小说中是暖想和井河有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而影片中的结尾则让我感受到暖的丈夫——一个哑巴心灵深处极其美好的东西,揭示了人性深处的东西,触摸到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真的,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完之后都掉眼泪了。同时,改编后的电影也使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得更有层次了,他的内心深处埋藏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只是因为时间埋藏了那些美好,可是不经意间的一个人就会把往事翻出来。这部影片在风光、人物上都有比较唯美的东西,蕴藏着一种让你慢慢感动的情绪,它一点点地感染你,然后你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打动。 


      第四章
      霍建起,正常人

        受访者:霍建起、采访者:一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