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扫起落叶好过冬 第二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世纪的后四十年,是库布卢克的开拓期。人们散居在山林里,伐倒大树,放火烧掉灌木和枯草,开辟农地和牧场,种植玉米土豆、放牛。在这儿定居的都是基督教公理会的信徒,星期天人人都得上教堂。那时候山林里只有人们走出来的小路,上教堂往往要走上半天。人们居住得很分散,终日耕作,主要交往就是星期天的教堂礼拜。就是在这开拓初期,他们像新英格兰其他小镇一样,建立了自治制度。每年秋天,召开镇民大会,选举自己的政府,对公共事务作出决定。有选举权的必须是“自由人”,就是在此拥有土地的男性居民。“镇政府”由三个民众代表(selectman)组成,他们负责实施镇民大会达成的决定,其中的首席代表(first selectman)就相当于镇长。这一政制,延续到现在,除了选举权已经扩展到所有常住成年男女公民以外,基本上没有改变。在此期间,他们也组织了民兵,定期操练,一方面维持地方治安,也应召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
从1802年开始,库布卢克进入了“私营收费路”(turnpikes)的时代。人们看到,改善他们的生活就必须对内对外有便利的交通,以便把剩余农产品卖出去。当时的山林里人烟稀疏,开山辟路殊为不易。在政府尚无财力精力来规划修路的情况下,人们就各家各户,或者几家联合开山修路,过往车辆一律收取过路费。这一传统的遗迹就是,在美国北方地区,收费的高速公路还经常称之为“Turnpike”。从现在保留着的照片看,那时的山路其宽仅够马车通过,遍地坑坑洼洼。可以想象,雨天必定是泥泞及膝,到处陷坑。我们看这样的照片特别有亲切感,因为我们年轻时在北大荒的时候,马车路和这一模一样。在这样的路上行车,对人对马都是一种考验。 
尽管是这种最原始的马车路,毕竟打开了山村的对外交通,从此,剩余农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了。有条件的农户就利用山里的河涧水力筑坝而取得动力,办起锯木场。打铁铺和奶酪加工厂也办起来了,在没有冷藏的时代,多余的牛奶就可以制成奶酪,运出去卖给城市。库布卢克开始兴旺起来。 
从19世纪四十年代起,铁路在这儿出现了。铁路的出现,把这蛮荒的山林地带和首府哈特福德连在了一起。这样,农副产品的外销更便利了,但是加工业和商业的竞争也加剧了。这种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铁路把库布卢克带到了大城市的市场上,也把这贫瘠土地上的农民带到了和其他地区农民的竞争之中,而他们很快地发现,他们贫瘠山地上的农产品,竞争不过平原地区的肥沃农庄,而他们山涧小水坝旁的工业产品,竞争不过大城市工业。铁路交通的便利,只是使得他们的子弟更容易走出去,到大城市去寻找就业机会。所以,在铁路到来以后的美国工业化时代,库布卢克小镇的人口反而呈下降趋势,农地牧场重新回复成林地,几十年下来,已经树高林密遮天蔽日,而原来山涧旁的锯木场,已经湮没在树丛里,得靠鲍布的指点才能依稀辨认。 
同时,铁路给库布卢克带来了周末和暑期的城市度假者。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大清国留美学童从哈特福德来到库布卢克,谭耀勋进入了凯林顿家。 
铁路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新的变化发生了。在麦克内尔的世界史著作里,很多次提到1914年。这一年,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开始大量生产T型汽车。这种大众有能力购买的汽车,促进了公路网的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个人移动的速度和能力。库布卢克在随后几十年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镇上除了少数人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在外面城市里上班工作,高速公路使得这康涅狄格边境上的偏僻山镇,到首府哈特福德的距离只有半个多小时车程,到纽约的距离只有两个半小时。大城市里的人们,纷纷来到气候宜人的山林地,买地买房,设置度假别墅或第二住宅。库布卢克的房地产价格暴涨,原来的居民们不知不觉中全部成了百万富翁。地价上涨的结果是地方税收充裕,反过来完善了道路和学校。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发展浪潮里,小镇的人们早早地发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历史学会拥有镇上最悠久的客栈建筑,资料文物保留完好,号称是保存最完好的新英格兰小镇。 
历史是什么 
让我们感到好奇的是,大历史学家麦克内尔为什么要为小镇库布卢克写一部历史呢?也许,这是他退休以后,出于对居住的地方的热爱,闲着也是闲着,是闲来无事的消遣之作。可是,只要读了这本小镇历史,就能让你信服,一辈子以大历史观专治世界史的学者,处理一个芝麻小镇,自有其独到之处。 
这就要说到,什么是历史?如果说,记载历史和写历史是一种职业,是社会的需要,那么我们普通人,我们和历史学没有职业关系的人,为什么要读历史?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伯特·李将军曾经说过,人的短暂一生里,所见到的大多是悲惨和苦难,是卑劣和失望,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所以必须读历史。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所看到的社会、所看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历史长河里大时段大范围里呈现的图景是有所不同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短暂一生里,更多的机会是看到了人性之恶,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即使是在我们的上半辈子,我们也看到过不知有多少人是怀着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的彻底绝望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不知发生了多少。只有在读历史的时候,你能在纸页间经历几百年几千年,你才能看到进步、改善,你才会庆幸自己生活在此时此刻。 
麦克内尔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学生:历史是什么?他自己的回答是,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那么不管有多么聪明,也不能认知自己是什么,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别人是什么关系。同样,一个人类群体,如果没有集体记忆,那就不能认知这个群体是什么,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什么,和其他群体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麦克内尔来说,治世界史和治小镇史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大小不同而已。当鲍布领着我们观看库布卢克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般解说这个小镇的过去的时候,他也给我们讲解小镇现在面对全球化潮流的困难和疑惑,讲解小镇居民们的因应之道。麦克内尔的小镇史,为他的世界史做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脚注。

第二辑  华盛顿就职典礼的制服和杰弗逊的手提电脑
一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大国的总统。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在宣誓就职的时候,他身穿缀有银纽扣的棕色羊毛料上装、白色裤子。华盛顿是一个很注意小节的人,这一天,他挑选这一套制服别有一番深意:他的制服料子都是美国北方康涅狄格州纺织厂出产的粗布料子。
两百年前的时候,不要说美国不会织质地精细的布料,就是在全世界,除了英国也都不会织。尽管人类织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织法却少有变化,都是小梭子的窄幅手工织机。1733年,英国的约翰·凯依发明了飞梭,先结合水力,后来结合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纺织技术出现了突破,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纺织工业是当时的龙头产业,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突飞猛进,英国国力大增,成为世界第一强。而这第一强的基础就是纺织工业,那是当时的高技术产业。 
英国当然想保持自己在这个高技术产业的垄断地位,于是,英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成为国王陛下最珍贵的机密,下令严加保护。英国所有纺织厂的技术人员都被海关登记在册,一律严禁出国。至于技术资料,一片纸也不许出口。 
英国生产的布料行销全球,北美盛产棉花羊毛,自己不会织成好布,只能卖给英国。华盛顿知道,这个局面必须改变。他身穿美国自己织出来的粗布料制服出席总统就职典礼,就是想告诉国人:美国必须自己制造! 
可是,高技术的赶超谈何容易。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农夫,很多是文盲,机器织布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最好的办法是从英国挖技术人才,于是美国人几年前就在英国的纺织厂里传播消息,说有技术的人在美国大有发展机会。可是英国海关却看得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