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但享有喜悦之情的老年人恰似一个甩开了长期锁在身上的 



镣铐,现在终于得以自由活动的人。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 



以这样说:人的性欲衰退以后,生命的真正内核也就消耗得差 



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副生命的躯壳。的确,这就像一出喜剧, 



戏的开场由活人扮演,之后则由穿着这些人的服装的机械人把 



这喜剧演完。 



      无论如何,青年期是躁动不安的时期,而老年期则是安宁 



的时候。由此就可以推断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人的幸福。小孩贪 



婪地向四周伸出了他的双手:他要得到他眼前所见的五光十 



色、形状各异的一切。他受着眼前一切的诱惑,因为此时他的 



感觉意识是那样年轻和新鲜。同样的事情以更大能量发生在人 



的青春期。青年人同样受到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及其丰富形状的 



诱惑,他的想象力夸大了这一世界所能给予他的东西。因此, 



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 



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相比 



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 



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 



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 



切欢娱的内涵。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 



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 



净的认识。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 



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 


… Page 244…

  234                            人生的智慧 



无。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 



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 



别。这些带来的首要结果就是精神的安宁——这是构成幸福的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确实就'233'是幸福的前提条件 



和本质。因此,正当青年人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有奇妙 



美好的事物——只要他能够摸准了门路、方向——的时候,老 



年人却坚信传道书所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句话。他们深谙这 



一道理:一切坚果里面其实都是空的,不管它们如何被镀上了 



一层金衣。 



      只有到了老年期的后期,人们才真正达到了贺拉斯所说的 



境界:“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平静、沉着”。 



也就是说,人们到了此时才对一切事物的虚无,对这世上的繁 



荣、喜气后面的空洞、乏味有了直接、真正和坚定的确信,虚 



幻的画像消除了。他们不再错误地认为,在这世上,除了免受 



身体和精神之苦以后所享受到的那种幸福以外,在某一王宫或 



者茅棚还栖身着另一种更特别的幸福。根据世人的价值标准而 



定的那些伟大或者渺小,尊贵或者卑微,对于这些老者而言, 



它们之间其实再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使老年人获得了一种特 



别的平静心境。怀着这种心境,他们面带微笑地从高处俯瞰这 



一虚幻的世界。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尽管人们不遗余 



力地装饰、美化生活,但透过那些廉价、耀眼的灯饰,人生仍 



旧呈现了它那贫瘠不堪的面目;无论人们如何为生活着色、打 



扮,人生从本质上而言,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衡量它的 



真正价值的方法只能是视乎它缺少痛苦的程度,而不是它是否 



欠缺欢娱,更不是通过生活中的奢华场面。耄耋之年的根本特 



征就是希望破灭,幻像消失了——而在这之前幻像赋予生活一 


… Page 245…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5 



种魅力,激励我们展开活动、追求。此时人们认清了这世间的 



富丽、堂皇,尤其是表面耀眼和尊荣后面的空虚和无意义。人 



们体会到:在众人渴望、期盼的事物和苦苦追逐的享受的后面, 



其实大都隐藏着微小不堪的内容。对于这'234'个生存的贫瘠、 



空虚的本质人们逐渐达致了一致的认识。一个人只有活到 70 



岁以后,才会明白 《传道书》的第一首诗的含意。正是这一点 



使老年人带上了某种郁郁寡欢的样子。 



      人们更以为:老年人遭受的命运就是疾病和无聊。疾病并 



不必然伴随着老年人,尤其对于活至高寿者来说,因为 “随着 



年岁的增加,健康或者疾病也在增加”;至于无聊,我在上文 



已经表明,为何老年人比起青年人更少遭受无聊的侵袭。老年 



期确实把我们带进孤独,原因显而易见。但无聊并不必然地伴 



随着这种孤独,无聊只是必然地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 



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 



己的精神潜力。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弱,但 



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总会有绰绰有 



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正如上面所说的,通过经验、认识、 



实践和反思,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精确的见解。他们的判断力 



更加敏锐,事物的相互间的连接变得更加清晰;对事情人们有 



了越发全面的总体概览。我们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们累积了的知 



识,不失时机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在各个方面进行的内 



在自我修养和陶冶持续不断,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给予了我们 



满足和奖赏。由于这些活动,上文谈论的老人的精神力衰退在 



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补偿。另外,像我所说的,在老年期时间过 



得更加迅速,这也就消灭了无聊。老人身体力量的衰退并不是 



一件特别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如果老人并不需要运用身体力 


… Page 246…

  236                            人生的智慧 



量去赚钱生活的话。贫穷之于老年却是一大不幸。假如能够驱 



除了这种不幸,而我们又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那我们的老年期 



就算得上是一段相当不错、很可忍受和将就的生活了。生活的 



舒适和安定是人们的首要需求:'235'因此,老人们比起年轻的 



时候更加喜爱金钱,因为金钱是失去了的体力的代替品。被维 



纳斯爱神舍弃以后,人们就会转而从酒神巴吉斯那里寻求愉 



快。观看、旅游、学习的需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需要是发表 



意见和教诲别人。如果老人保持着探索、研究的乐趣,或者热 



衷于音乐、戏剧,尤其是对外在事物保留一定的敏感和接受— 



—不少老人直到晚年对上述事物仍然乐此不疲——这不啻是 



一种幸运。一个人的 “自身拥有”在老年期给人所带来的好处 



是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当然,大多数人本来就是呆笨的, 



到了高龄以后,他们就越发变得像机械人了。他们的所想、所 



说和所做永远都是同一件事情,外在事物的印象无法引起他们 



丝毫的改变,或者在他们身上引发出某些新的东西。跟这种老 



者谈话,就像在沙地上写字,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几乎马上就消 



失无遗。当然,这种老年人就是生活中的 “余烬”。在一些绝 



无仅有的情况下,老人第三次长出了牙齿,大自然似乎想通过 



这第三副牙齿象征这些老人开始的第二度童年。随着岁数的增 



加,我们所有的活力都在消失,这情形确实够悲惨的;但这又 



是势所必然,甚至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老年人就 



会很难作好准备迎接死亡。因此,如果一个人活至高龄,最终 



能够无疾而终,那他就是二个极大的受惠者。得尽天年的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