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期最迟能够延至一个人的 35  岁。从这个年纪开始,精 



神力就开始衰弱,虽然这个衰弱过程相当缓慢。不过,在这之 



后的岁月,甚至到了老年,人们并不是没有获得某种精神上的 



补偿。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经验和学识才算真正丰富起来。 



人们终于有时间和机会从各个方面去观察思考事物,把事物相 



互比较,并发现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连接点。这样,到 



现在我们才得以明白事情的整体脉络,一切也都清楚了。对于 



我们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知道的事情,我们现在有了更加根本的 



认识,因为对于每一个概念我们都有了许多的实例证明。在青 



年时自以为了解的事情,到了老年才真正为我们所认识。最重 



要的是,我们在老年的确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此时的知识经过 


… Page 240…

  230                           人生的智慧 



反复多方面的思考变得真正连贯和统一起来。但在青年时代, 



我们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一个人只有活到了老 



年,才能对生活获得一个完整、连贯的表象认识,因为到了老 



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他尤其不 



会像其他人那样,以刚刚人世的眼光看视生活,他的审视角度 



是离世的。这样,他就尤其能够全'229'面认清楚生活的虚无本 



质。而其他人却总是执迷不悟,错误地认为事情迟早总会变得 



完美。较之于老年阶段,人们在青年时代有更多的设想,因此 



人们知道得不多,但却能够把有限的所知放大;但在老年阶段, 



人们具备更多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对事物根本性的认识。在青 



年时代,一个精神素质出众的人就已经着手为他那独特、原初 



的观点和认识积累素材,也就是说,他为自己注定要给予这个 



世界的奉献做搜集工夫。但必须假以时日,他才可以成为能够 



处理这些素材的主人。因此原因,我们发现:一个伟大的小说 



作家通常要到了 50  岁才能创作出他的鸿篇巨制。尽管如此, 



青年时代是人们的认识之树扎下根基的时候,虽然最终结出果 



子的是树的叶顶。正如每个时代,甚至最贫瘠不堪的时代,都 



 自以为比在它之前的那个时代文明得多——在这之前更早的 



时代就更不消提了——同样,处于各个人生阶段的我们也持有 



同样的观点。但是这些看法通常都是错误的。在身体发育成长 



的年月,人们身体力量和知识日渐增加。他们也就习惯于看重 



今天,而轻视昨天。这样的一种习惯看法在我们头脑生根,然 



后,在我们精神力开始衰弱,在今天要反过来带着尊崇看视昨 



天的时候,我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因此我们经常不仅低估 



我们早年时候作出的成绩,同时,也轻视那个时候的判断力。 



      在这里需要指出:尽管一个人的智力素质,一如他的性格 


… Page 241…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1 



和感情+就其本质而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人的智力素质却 



不像人的性格那样保持一成不变。它其实受制于变化着的情 



形,而这些变化着的情形总的来说是按规律出现的。这其中的 



一个原因是人的智力立足于这一物理世界,另一原因就是智力 



需要得到经验的素材。因此,人的精神智力经过持续的'230'发 



展才达至顶峰,在这之后就逐渐衰退,直至最后的痴呆状态。 



吸引和活跃我们智力的素材,亦即我们思想和知识的内容,我 



们实践、练习、经验和了解的对象——我们通过这些而获致世 



界观的完善——直至我们的精神力开始出现明显的衰弱之前, 



都是一个持续不停增加的总量。精神力的衰弱出现以后,一切 



都开始衰减了。人就是由一种绝对无法改变的成分,加上另一 



种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定期性发生变化的成分所构成。这解释 



了何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人们还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生前 40  年提供了正 



文,而随后 30  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后者帮助我们正 



确理解正文的真正含意及其个中相互的关联,并揭示出它包含 



的道德教训和其他多种微妙之处。 



      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就犹如一场假面舞会结束了,我们 



都摘下了面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看清楚我们在一生中所 



接触过的、与之发生关联的都是些什么人。到了这时候,我们 



的性格暴露无遗,我们从事的事业也结出了果实。我们的成就 



获得了应有的评价,所有幻像也都荡然无存了。但要走到这一 



步,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只有当生命临近完 



结之时,我们才真正认清和明白了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目标 



和方向,尤其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接受了我 



们的位置——那通常,但并不总是,比我们原先设想应占的位 


… Page 242…

  232                            人生的智慧 



置要低。但有时候,我们却必须给自己一个更高的位置,这是 



因为原先我们对卑劣、庸俗的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因此把 



 自己的目标定得——对于这一世界来说——太高了。顺便说一 



下,此时人们体会到了自身内在。'231' 



      我们习惯于把青年期称为生命中的幸福时期,而老年期则 



被视为悲惨的。如果情欲真的能够使人幸福,那么这一说法就 



会是真实的。在青年期,人们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感受的快 



乐很少,痛苦却很多,到了冷却下来的老年期,情欲放过了人 



们,他们也就马上得到了安宁;人们随即有了一种静思默想的 



气质。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的认识力摆脱了束缚,占据了主 



导地位。认知本身是没有痛苦的,所以,认知在我们意识里越 



占据主导的地位,我们就越感觉到幸福,我们只要想到这一事 



实:所有快感乐趣都带有否定的性质,而痛苦却具有肯定的特 



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清情欲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到 



了老年,我们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的快感乐趣而感到有所抱 



怨。因为每种快感的产生都只是一种需求的缓解。因为需求的 



消失而导致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这就犹如一个 



人吃过饭以后不能再多吃,或者睡过一觉以后,我们已经清醒 



了一样。柏拉图在 《理想国》的序言里正确无误地认为耄耋之 



年是最幸福的,前提是人们终于摆脱了那不停烦扰人的性欲。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 



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所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 



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 



的精神错乱之中。所以只有在性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 



理智。确实,除了个别情形以外,大体而言,年轻人都具有某 



些忧郁、凄婉的特征,而老年人却带着某种的喜悦——其中根 


… Page 243…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3 



本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青年人受着性欲这一魔鬼的控制— 



—不,应该是奴役才对。这个魔鬼吝惜着不肯轻易放松他们哪 



怕是一个小时的自由。几乎所有降临在人们头上的、或者威胁 



着人们的不幸和灾祸都是由这一魔鬼直接'232'或者间接地带 



来。但享有喜悦之情的老年人恰似一个甩开了长期锁在身上的 



镣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