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云逸在旧军队的地位很高,这位旅长毕竟资历浅,见识差,有眼不识泰山,只好调转话题,向张老前辈敬酒。
晚间,回到旅馆。马骏说:“今天是‘舌战众儒’”,有谁搭腔:“不是,是舌战群丑。”
第3天又回到谷口,张云逸准备同王助去福州同国民党商谈组建新四军福州办事处,命我先送一封信给叶飞。于是,我沿叶飞部队开进的路线,一路赶去,到浙江常山县的球川镇才找到部队。六团一路跋涉,正在球川镇休整。我将信交给叶飞,传达了张老的口头嘱咐,沿途千万要警惕国民党的阴谋。
大约是2月下旬,部队开进到浙江开化的华埠镇。五团、六团在道里汇合。在华埠成立了三支队司政机关。当时部队的装备很差,五团的步枪都配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战士扛的是梭标,子弹更少。但是,部队士气很高,纪律严明,给群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连一向敌视我们的地主阶级人物也不得不满口称赞。华埠的镇长就说:“你们部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可谓王者之师;不过你们的装备行吗?抗战以来,多少装备精良的部队都被日本人打得丢盔弃甲,你们靠梭标能打日本人吗?”抱有这样观点的人不止华埠镇的镇长。有不少基本群众也为我们担心,他们的担心是出于善意的。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看到武器装备,没有看到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部队,没有看到这支部队是人民的军队,能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能在广大的人民之间扎下深根,茁壮成长。
3月间,支队率五、六两团由开化翻过马金岭,到安徽的歙县岩寺,同一、二支队汇合。军部驻岩寺,支队率五团驻西溪南、六团驻砖桥。在这里,军部决定成立先遣支队,从六个团各抽出一些部队,由二支队副司令粟裕任司令,挺进到江南敌后,首捷韦岗,开辟了江南茅山抗日民主根据地。5月,六团率一、二营挺进江南敌后。8月间,支队率五团和六团三营接替国民党一四四师红杨树到青弋江一带防务,武汉失守之后,又转移到南陵、繁昌、铜陵一带开展游击战。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节选
一、江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随即渡过长江,沿津浦铁路北犯,与华北南下日军会攻徐州。另两路日军沿扬州、芜湖北犯。中国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在沙河集、明光、池河等地与日军激战。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在这前后,淮南地区的蚌埠、滁县、九龙岗、舒城、合肥、寿县、巢县、和县、含山、江浦、六合、仪征等地相继沦陷,第十一集团军、二十一集团军相继西撤,地方政府逃散,土匪蜂起。处在日军铁蹄下的淮南地区人民饱尝沦亡之苦,纷纷揭竿而起,抗击日寇,保卫家乡。同年6月,日军沿江淮孔道从浦(口)信(阳)、安(庆)合(肥)公路,穿越大别山麓西攻武汉,第五战区主力撤往平汉铁路以西,留廖磊部在敌后大别山区坚持,改番号为鄂豫皖游击司令部,由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6月至8月,舒城、六安相继失陷,安徽省政府(原驻安庆),由六安再迁至立煌(金寨)。
1937年10月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全军共10,300余人。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和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东进时由戴季英接任),吴先元任经理部主任,全支队3100余人。日军攻陷南京,继续北犯,会攻徐州,江北战局危急。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指示周恩来、项英:“高俊(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同年12月29日,周恩来在武汉主持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中央局临时联席会议,听取傅秋涛、高敬亭、张青萍分别汇报红军长征后,留在湘赣、鄂豫皖、鄂豫边的红军坚持游击战争和党组织的情况,认为这些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在极艰苦条件下英勇奋斗,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其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就鄂豫皖红军改编、东进抗战、开辟根据地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1938年1月,周恩来、叶剑英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鄂豫皖红军以一部参加新四军整编,余部仍在鄂豫皖边界力求发展,以扩大和发展中州游击运动。同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在武汉向高敬亭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抗日力量的指示,要四支队从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河南省确山县竹沟东进抗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2月15日,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中央局联席会议,鉴于日军以突破黄河、夺取武汉为新战略中心,会议决定在长江、黄河间设立一个军区。还决定武汉不守时,从长江局转移一部分干部到新四军第四支队,建立长江、黄河间的领导机构。2月,叶剑英、罗炳辉分别赴七里坪、信阳县邢集,动员红二十八军和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东进抗日。
1938年3月,攻占蚌埠的日军北犯徐州,高敬亭率新四军第四支队从平汉铁路附近的七里坪、邢集出发,东进到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铁路两侧地区,在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内,参加津浦、平汉战区抗战,在徐州会战中,奉命担负开展淮河流域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支队司令部驻舒城西南山区西港冲。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新四军首战告捷。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5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致长江局,要求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与游击区,使高敬亭支队成为这一区域的主力。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内,即应建立一个能独立领导工作的工委,其主要任务为,发动游击战争。江苏省委即应派一些得力干部去。6月,日军重兵集结合肥,西犯武汉,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东线参加保卫武汉战役,经连续作战,歼西犯之日军近千名,炸毁日军汽车百余辆,收复淮南铁路两侧地区广大国土,并于同年冬攻克庐江、无为两座县城。在中共安徽省工委(后为鄂豫皖区党委、皖东工委)的配合下,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江北敌后“初步开创了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成立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参谋长,方毅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夏、秋在以张云逸为书记的江北指挥部前委的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仍坚持巢县、无为地区的抗战,一部进至和县、含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同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员陈毅、副指挥粟裕组织苏皖支队北渡长江,向仪征、扬州、天长、六合地区挺进,与第五支队罗炳辉部会师,开辟该区抗日根据地。至此,皖东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偕徐海东率中原局机关进入皖东敌后,与驻定远藕塘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2月,刘少奇连续召开中原局会议,贯彻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方针,并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在中原局、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指挥下,皖东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粉碎了日军4000余人对皖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大“扫荡”并在江北游击纵队以及前来增援的苏皖支队、苏北挺进纵队和李先念部豫鄂挺进纵队配合下,击退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进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第四、第五支队司令部的国民党军李品仙、韩德勤部,胜利保卫了皖东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指出:四、五支队反对韩德勤、李宗仁向皖东进攻的自卫战争是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