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大笑,对茅盾说:“沈先生,他们的国防文学原来是这样的?”鲁迅是从阶级观点来审视这个国防文学的口号的。
    茅盾对此讨论,一开始保持着观望和沉默态度。后来,为了文艺界的团结和廓清理论界的误导,茅盾写了一些匡正
谬误和正面阐述国防文学口号的文章。在《文学》杂志上连续写了三篇短文,即《中国文艺的前途是衰亡么》、《悲观
与乐观》、《论奴隶文学》,匡正了理论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后来茅盾和周扬谈过一次后,茅盾认为应该写文章正面阐
述国防文学这个口号。于是连续写了《需要一个中心点》、《进一解》等文章,正面阐述国防文学,认为“国防文学”
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这是讴歌为祖国而战,鼓励抗战情绪的文学。然而这不是默武的战争文学。”“这是民
族文学,咏赞民族自救的文学。然而这不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文学。”作为茅盾,当时也是凭直觉凭经验来审视国防文
学这个口号,而没有直接受到中共的指示。但茅盾的责任感、使命感驱使他去投入这个口号的讨论。在鲁迅没有同意的
情况下,左翼文化人胡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一文中,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这使本
来趋于缓和的左翼文化人内部矛盾,又趋向白热化。因为胡风这篇文章,只字不提国防文学这个口号,而另外提了一个
口号,这样一件事,原本是鲁迅、茅盾在当时的中央特派员冯雪峰的帮助下共同策划的,为平衡情绪采取的一个措施。
不料,后来背着鲁迅,胡风发了这篇文章,使本来的纠纷,更加复杂了。但作为茅盾仍在为此努力,6 月 7日下午,中
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茅盾被选为常务理事和召集人。冯雪峰经过研究后,认为“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文学”
    两个口号可以并存,这个意见得到鲁迅和茅盾的同意。鲁迅为此还写了文章,并让冯雪峰请茅盾交《文学界》发表,
结果《文学界》没有给予重视,发表时没有放在头条。文学界依然是一片反对声,反对民族革命战争大众文学的口号,
而继续宣扬国防文学的口号,用贬一褒一的做法,使得文学界双方在杂志上争吵不休。对此,作为双方的调解人,茅盾
感到十分为难。于是,茅盾在 7月下旬与冯雪峰谈话,并由其妻舅孔另境帮茅盾整理成文,题目为《关于引起纠纷的两
个口号》,并交徐懋庸在《文学界》上发表。不料,与茅盾的文章同时登出来的还有周扬的一篇反驳文章《与茅盾先生
论国防文学的口号》。茅盾十分纳闷,原来《文学界》收到茅盾的稿子后,先送周扬看了,因而文章没有印出,反驳文
章却写好了,因此茅盾看到出版的《文学界》杂志后,又写了《再说几句——关于目前文学运动的两个问题》,发表在
8 月 23 日的《生活星期刊》上。这篇文章,茅盾直接参与争论,阐述了什么是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等三个问题。笔意
锐利,坦然而又深刻。文章发表后,周扬曾私下托人向茅盾解释。从此,茅盾与周扬他们的论争,也就告一段落。
    但是,9 月下旬《今代文艺》上发表《戏改鲁迅茅盾联》后,又惹出一番风波,戏联称是郭沫若写的:“鲁迅将徐
懋庸格杀勿论,弄得怨声载道;茅盾向周起应请求自由,未免呼吁失门。”而提供者金祖同,又别出心裁地说在郭处见
到茅盾写给郭沫若的一封长信。这个《戏改鲁迅茅盾联》发表后,文坛议论纷纷。茅盾也捺耐不住怒火,专门写了《谈
最近的文坛现象》,刊登在 10 月 10 日《大公报》上。茅盾这篇文章发表时,鲁迅正是病情日渐沉重时。茅盾曾和史
沫特莱等朋友为鲁迅的病而奔波过。但都因鲁迅的固执而未能及时治疗。终于在 10 月 19 日逝世。当鲁迅逝世的消息
传来时,茅盾正在故乡乌镇养病和写作,当收到妻子孔德沚从上海发来的“周已故速归”电报时,茅盾的痔疮已发得厉
害,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茅盾手捧电报,泪水潸然而下。茅盾本想赶往上海,参加鲁迅葬礼,不料疼痛难熬,母亲也劝
他,等病稍好些再去上海。于是,茅盾过了两三天后,急速赶赴上海,与夫人孔德沚和女作家陈学昭等去墓地寄托哀思。
茅盾原打算在乌镇写长篇小说《先驱者》的计划,也中断了。茅盾连续写了《写于悲痛中》等三篇文章,纪念悼念鲁迅。
    在两个口号文章论争期间,邹韬奋发起、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这本仿苏联高尔基的《世界的一日》而成的书,
以 1936 年 5月 21 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作为全国征文的内容。这本书于同年 9月由生活书店出版。
    在抗战前,茅盾在论战纷呈,风云多变的时代里,他依然勤奋创作,写了《大鼻子的故事》、《儿子开会去了》等
儿童文学,以及《烟云》、《送考》、《官舱里》等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茅盾为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小说《水藻行》,
这是茅盾以故乡为背景的,反映人性觉醒的一个短篇小说,也是茅盾一个唯一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写这个小说的目的,
“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形象,他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他热爱劳动,他蔑视恶势力,他也不受封
建伦常的束缚,他是中国大地上真正的主人。”
    同时,茅盾还写了不少散文、评论和译文,同时他也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写了 3万字的一本书:《创作的
准备》。这是他第一次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
    此时,抗日战争的风暴即将来临。
    蒋介石健忘,通缉令未取消,邀请电已到。文章代枪炮;虽失文章本色,却是时代使然。远走他乡,妻子灯下抱猫
苦等——只缘烽火连天。

第十七章连天烽火

    1937年是个烽火连天的年份!
    上一年 12 月发生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终于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抗日了!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
奉下回到南京。消息像一二八时商务印书馆的纸灰一样满天飞的时候,茅盾他们一些在上海的左翼进步文化人,面对各
种各样的传闻,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消息,惘然了。圣诞节的夜晚,茅盾被街上的鞭炮声所惊醒。孔德沚上街一打听,
原来是上海的党政警宪奉命庆祝蒋介石被放回南京,一些不明真相的小市民,也跟在后面起哄。
    茅盾关上门,拧亮电灯,在灯下写了一篇散文:《鞭炮声中》。把蒋介石被放回南京时的那个圣诞节晚上上海小市
民的面相刻划得入木三分,留下了一个令人捧腹的片断。
    1937年 6月底,江南在酷暑笼罩下,热得似乎比以前更早!从西安回来的蒋介石,似乎比以前更活跃了,并且装出
一副开明君子的样子,他以领袖身份,邀请全国各党各派各方知名人士上庐山“共商国是”。一天,郑振铎送来国民党
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处寄来给茅盾的邀请信,邀请茅盾参加庐山第三期谈话会。茅盾捏着这封邀请信,向郑振铎苦笑道
:“他们给我的通缉令还没有撤销,怎么又来邀请信?”郑振铎也笑了起来,问道:“你准备去不去呢?”
    “我想想再讲。”茅盾把信朝桌子上一扔,说道。
    “我看可以去听听老蒋说些什么。”郑振铎认真地说:“这比报纸上的新闻可靠。”
    茅盾敛起笑容,点点头说:“这倒也是,如果他真能抗日,总也是好事,何况也可乘机摸一摸蒋介石抗战的决心究
竟有几分。”于是茅盾写了一封表示愿意出席庐山谈话会的回信,仍托郑振铎转寄。
    不料,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茅盾收到“鉴三期谈话会因时局关系暂缓举行特此奉闻。”的一纸电报,原先上庐
山的打算也就此告吹。
    此时,全国烽火蔓延,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平津告急,时局十分危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7 月 30 日,北平、天津沦为敌手,日军从山海关外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增兵。
    8 月 7日,日本的川越大使到了上海,日军陆战队和海军集中在上海,9 日,日本海军武官士兵强闯虹桥机场,枪
击士兵,被中国士兵还击毙命。8 月 13 日,日军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在上海发动大规模侵略进攻,英勇的上海军民
奋起抗战,上海街头号外纷飞,人心激昂。茅盾也为这种民族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