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恩培,是其长子,茅盾还有二个叔祖父和一个姑祖母,此时大概都还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老三房”还未分家。而
茅盾祖父膝下,除茅盾父亲以外,还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所以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然而,这个大家庭并不富裕。在乌镇这个小镇上,也算不上富裕,有钱的富户在乌镇有的是,这些大户一般有田地、
有工厂、有商店,在上海等地还有公司。而茅盾一家,除了曾祖父沈焕在梧州任上有些积蓄外,沈焕的儿孙们都不会作
赚钱的买卖。从磨难中出来的人,自然要瞻前顾后,沈焕稍有积蓄,便汇款给儿子让儿子在乌镇开两爿店,一爿是京广
杂货店,主要经营日用品之类;一爿是“泰兴昌”纸店,主要是针对桑蚕用品的桃花纸、蚕花等。但这个店开始还有些
生意,后来由于两个儿子都不善经营,就渐渐清淡起来。对此,老太爷沈焕十分不满,认为儿子“没有出息”。但茅盾
祖父是个乐天派,对父亲的训斥和不满,并不放心上,依然故我,我行我素。每天玩牌,喝茶,听唱昆曲,义务帮镇上
一些人家写对联等。因他是秀才出身,无心功名,而字却写得很好。沈恩培娶乌镇农村高家桥的一个地主的女儿为妻,
高氏嫁到沈家以后,依然十分勤劳,不忘农村风情,春来桑叶发芽后,便开始掸扫屋子,弄来蚕种,养春蚕,率儿女们
开始饲蚕,她以为这是个根本。她看到有米泔水等,便在后边院子空地上,搭个猪棚,买来一头小猪,正正经经地养起
猪来。
    茅盾的一个二叔袒生性耿直,是个不善理商的人。但他与街坊邻里关系不错,后来也在镇上做些公益事业。茅盾的
四叔祖沈恩增,字吉甫,小名阿海,他比茅盾父亲沈永锡还小两岁,毛笔字写得十分漂亮,因而老太爷沈焕在广西梧州
任上时,将这个小儿子接去,代写书札信函。
    在沈恩增上面,有一个姐姐,叫沈恩敏,即茅盾的姑祖母。这个姑祖母后来出嫁给本镇卢家,为卢福基的继室,卢
福基与元配所生的儿子即是卢学溥,就是茅盾的卢表叔。卢家本是乌镇望族,在缙绅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而茅盾祖
辈中,也与缙绅结上这一层姻缘,脐身缙绅这一层社会关系里。
    但是,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沈家的经济并不宽裕,这也决定了沈家在乌镇社会地位也有限度。曾祖父在广西任
上,要考虑自己任满后的生活,不可能给家里寄很多钱,在乌镇开的两爿店,却因经营无方而仅微利。另外没有田租、
又没有地租,因而家庭的经济开支只好由祖母精打细算了。幸好她很勤俭,把这个大家庭操持得有条有理。此时,清政
府日愈腐败,甲午一战,军事上的败北,连许多有识之士的心也都散了。政治无能和腐败,军事落后和贫弱,使广大有
识之士觉得中国要强大,必须发展实业,以壮大国力。自然这些愿望是善良的,想法是初步的、改良的。16岁中秀才的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和乌镇其他一些秀才们一样,满腹抱负。一种世纪未的悲怆,一种救国拯民的理想,和家庭、社会强
烈反差,深深地刺激着他。和茅盾母亲订婚后,他便到岳父——一个驰名杭嘉湖的妇科名医陈我如那里学习中医。这,
既作为今后谋生手段,又保持传统的士大夫风范,以便在老太爷那里取得同意。但内心深处,这个年青的秀才十分崇尚
实业救国。他订阅上海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自学数学、声、光、化、电,以期在国家强大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自然,这代表了底层一批知识分子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史学中称为“维新思想”。在茅盾的父辈朋友中,有不少富有
才华、勤奋好学,又富有维新思想的人,如卢学傅、沈听蕉、徐晴梅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茅盾的老师。茅盾的父亲沈永
锡去岳父那里学了几年中医以后,回家开个小小门诊。但乌镇的中医郎中太多了,沈永锡虽是陈我如的正宗徒弟,又是
名医的女婿,尽管这样,求诊者还不如老中医郎中的多。据说,沈永锡还在门上贴上“僧道无缘”四个字,以示自己笃
信唯物和敬业。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和沈永锡志同道合。她出生在中医世家,只不过到茅盾外祖父时,陈家已是从辉煌到没落了,陈
爱珠出生时,陈家尚兴旺,求医求治者接踵而至,甚至有专门供陈我如出诊用的轿子和船,轿有轿夫,船有船家,子弟
七八个人,煞是热闹。茅盾母亲 4岁时,因陈老先生看病事多且烦,便托一个姓王的连襟代为管教。这个连襟是个秀才,
很会教育孩子,又有知识,因陈爱珠小小年纪,十分聪明,学会了读、写、算,还念了不少古书,跟姨母学会做菜和缝
纫。当陈我如向连襟打听女儿情况时,这个连襟很自豪很自信地回答:如果朝廷开女科,我这个姨外甥女肯定能考取秀
才。于是陈老先生精力日衰时,便将 14 岁的女儿陈爱珠接回来,让她管理陈家这个乱哄哄的家庭,很快,他发现了女
儿的才干和治家的本领。所以,1894年陈爱珠与沈永锡结婚以后,陈我如仍让女儿回娘家帮助照看这个家庭内外事务。
茅盾出生以后,沈永锡夫妇觉得沈家住房嚣闹拥挤,不如西栅陈家厅宁静和宽敞,因而常常住在陈家。
    乌镇的水依然那样忙碌地往太湖流去,年年不息;唐代银杏春枝发芽、长叶,依然苍劲和有力;镇上农历三月初三
开始的“游西寺”——香市,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只不过一年不如一年,连振兴市面的愿望,也远远达不到了。
    农历五月底边了,天气日渐炎热,沈永锡快信寄到梧州,报告老大爷,重孙已经出世,并十分敬重地请老太爷给这
个刚出世的孩子取名。
    沈焕看到家信,十分高兴,忽又想起梧州百姓反映近几天燕子特别多,是个吉祥的好兆头。沈焕持了捋胡须,心中
升起一阵欣喜。对小儿子说:“给伯蕃(茅盾父亲)去封信,沈家这个长房长孙长子,叫燕昌吧,名字么,让他们按我
们沈家谱里金木水火土的要求给取一个吧。”
    于是,沈永锡的长子便起名德鸿,小名燕昌。自然,沈家添个男孩子的喜悦,没有几天,就过去了。因为沈家不乏
男孩子,茅盾的几个叔祖和茅盾父亲一般大,而茅盾的几个叔父,也仅仅分别比茅盾大 4岁,8 岁和 10 岁,因此添个
男孩子,对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沈家来说,欣喜仅是一阵子而已。
    太阳已经升起,新的一天又在这古老而神秘的小镇上开始。匆匆忙忙的人们,走在观前街这石板小街上,发出的笃
的笃的响声,沿街店里的小伙计也在吆喝着,招呼着每一个相识或不相识的顾客;认识的人,在相互打招呼,相互探询,
问候。而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观前街这幢临街楼上,已经诞生了一个男孩子,同样,谁也没有料到他日后会成一代
文豪。
    本世纪初,乌镇上的一个瘦弱的孩子,貌不惊人,老师却为他作了肯定的预言:小学老师:“小子可造”,“勉成
大器”。
    “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中学老师:“是将来能为文者”

第二章学生时代

    幼年的茅盾,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母亲陈爱珠虽然嫁到沈家,但娘家的事还要她去操劳。此时,
茅盾的外祖父年老且忙,无暇顾及家里的一切应酬;外祖母钱氏因身体有病,时而亢奋,时而消沉,也无法料理家务;
而茅盾的舅父陈长寿尚小,体质孱弱。所以陈爱珠只好带着儿子回娘家去住,好在都在一个小镇上,来往方便,走过市
河,穿过一片桑地,一会儿功夫就到了。
    在外祖父家里,幼年的茅盾受到一种岐黄氛围的熏陶。高大宽敞的厅屋,夏天凉风习习,柱上写着对联:“自南渡
以来,岐黄传世。???”屋后的那一片竹林、桑园,也成了茅盾眼中的乐园。自然,幼年的茅盾生活在外祖父一家的
岐黄氛围里,养成了他爱整洁的习惯,也受到中医世家中那勤奋好思对人负责习惯的影响。
    1900年 6月 23 日,弟弟沈德济出生时,茅盾虚岁是 5岁。弟弟的出生,茅盾仿佛自己长大了许多。父母亲也在商
量,是否可以给茅盾启蒙了,“让谁来给儿子启蒙呢?”茅盾父母颇费心思,但想来想去,还是认为自己来启蒙最合适。
于是,茅盾在 5岁那年,由父母启蒙,开始认字和写字。教材是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