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0节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作者简介
叶芝(1856—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1889年,诗人出版其第一部诗集《马辛的漫游与其他》。同年,叶芝对美丽的茅德·冈一见钟情,并且一往情深地爱了她一生,尽管诗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丝毫回报。1891年,诗人来到伦敦,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1896年,他和友人一道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拉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序幕。1899年,诗人的诗集《苇丛中的风》获得最佳诗集学院奖。1902年,爱尔兰民族戏剧协会成立,诗人任会长。1910年,诗人获得英国王室年金奖和自由参加任何爱尔兰政治运动的免罪权。1917年,诗人再次向业已离婚的茅德·冈求婚,被拒绝,同年和另一女子结婚。1923年,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诗人创立爱尔兰文学院。1938年,诗人移居法国,一年后病逝。诗人一生创作甚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奥伊辛漫游记》、《后期诗集》等。
名作赏析
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其时,诗人还是一名穷学生,诗人对爱情还充满着希望,对于感伤还只是一种假设和隐隐的感觉。
在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经衰老的情人的苍白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怎样的真诚、深切。诗开头的假设其实是一个誓言,诗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未来一起押给了自己的爱人,这爱也许只是为了爱人的一个眼神。诗人保证:即使情人老了,自己仍然深爱着她。即使她头发花白,即使她老眼昏花,仍然可以为那一个柔和的眼神带来的爱慕,带来的阴影和忧伤回想,让最后一点的生命带点充实的内容。在情人的最后岁月里,诗人极为渴望能在她身边。
然而,这样的誓言,这样的坚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情人是很优秀的:美丽、年轻而有着令人仰羡的内秀。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着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爱着情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痛苦的皱纹。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得越坚笃。
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诗人所担心的是情人。她会在年老的时候为这失去的爱而忧伤吗?她会凄然地诉说着曾经放在面前的爱情吗?诗人的爱已经升华。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在头顶的山上,在密集的群星中间,诗人透过重重的帷幕,深情地关注着情人,愿情人在尘世获得永恒的幸福。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1节 序曲
冬夜带着牛排味
凝固在过道里。
六点钟。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而现在阵雨骤然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还有从空地吹来的报纸
裹卷在自己脚边。
阵雨敲击着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在街道的转弯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然后路灯一下子亮起。
作者简介
艾略特(1888—1965),英国现代著名诗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国,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建人,父母都出身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1906年,诗人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08 年接触到象征主义诗歌,开始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1910—1911年和1914年,他先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仍学哲学,随后就在德国找了一份研究员的工作。1915年,他和英国少女维芬结婚,从此定居英国,同年发表第一首诗歌。1920年,诗人出版了其第一部诗歌评论集《圣林》。1921年,诗人妻子发疯,他精神几近崩溃,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了长诗《荒原》的大部分。1922年,他创办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标准》,并担任了长达17年的主编,发表著名的长诗《荒原》。1927年,诗人加入英国的国教和英国国籍。1932年,诗人和已疯的妻子分居。1934—1943年完成其后期的代表作《四个四重奏》。晚年的诗人基本上沉迷于宗教,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1948年,诗人因为对现代诗歌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他和自己的秘书法莱丽结婚,曾为此写过一些歌唱爱情的诗歌。1965年1月,诗人病逝于伦敦。
名作赏析
这首诗选自艾略特的组诗《序曲》,是四首中的第一首,写于1917年,是诗人早期的佳作之一。它的写作年代比《荒原》(1920年)还要早。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艾略特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首诗是他思想历程的一个见证,展示了“荒原”的一角。
诗歌以几个独特的意象的巧妙组结,表现了一个黄昏时的西方现代城市的影象,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刻和场景。在一个清冷的冬夜,城市内飘散着牛排的味道,最后在人们要经过的过道里凝固,久久不散。这样的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过道就是人类路程的象征。
“六点钟”,简单三个字点明了时间。白昼很快就消逝了,如同一支烟的工夫,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冒着青烟的烟蒂。黄昏降临,阵雨骤然,风挟裹着雨吹扫着残败的枯叶、污秽的碎片和破烂不堪的报纸。那阵雨是要冲刷什么吗?那敲击百叶窗和烟囱的声音是不是也在诉说着什么?那混合着碎片和污秽的雨水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吗?是不是要突然汇为一场洪水,冲刷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马浑身冒着热气,不安地刨着蹄。这时路灯亮起来了,但那昏黄的灯光在这样的世界里也于事无补,世界仍然充满着死寂的忧愁和暗淡。这首诗可以说是《荒原》的缩微。
这首诗在诗体、韵律和语言上颇具特色,形体自由,语言灵活,节奏和谐。诗人一方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诗人对现代都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明显受意象主义的启发,不用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用独特的意象来描摹现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那残破的落叶、报纸,还有那破碎的百叶窗和高高的烟囱都象征着现代都市文明的没落和匮乏;那“孤独的马不安地刨着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生动写照,还有那灯光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希望或者诗人内心的一种信仰。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2节 黄昏的和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