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歌的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令人心碎的诗句道出了诗人不羁心灵的创伤。尽管如此,诗人愿意被西风吹拂,愿意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间感受到西风的精神,西风的气息;诗人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28节 十四行情诗
我捧起我沉重的心,肃穆庄严,
如同当年厄雷特拉捧着尸灰瓮,
我望着你的双眼,把所有灰烬
把所有灰烬倒在你的脚边。你看吧,你看
我心中埋藏的哀愁堆成了山,
而这惨淡的灰里却有火星在烧,
隐隐透出红光闪闪。如果你的脚
鄙夷地把它踩熄,踩成一片黑暗,
那也许倒更好。可是你却偏爱
守在我身边,等一阵清风
把死灰重新吹燃,啊,我的爱!
你头上虽有桂冠为屏,难保证
这场火烧起来不把你的金发烧坏,
你可别靠近!站远点儿吧,请!
作者简介
勃朗宁夫人(1805—1861),19世纪英国女诗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诗人15岁时不慎坠马,两腿受伤,此后长期卧床生活。期间诗人开始创作诗歌,到1844年,她已成为英国诗坛上的明星。1846年,年轻的勃朗宁因倾慕诗人的诗才开始疯狂追求她,诗人经历了多次的彷徨之后最后答应了年轻人的求婚,但遭到家中的反对。诗人后来将自己在这段恋爱中的心情写成诗歌,就是后来结集的《葡萄牙十四行诗》。1846年,诗人与勃朗宁一起搬迁到意大利定居,不久结婚。在意大利,诗人病了近30年的双腿在丈夫的悉心料理下竟奇迹般地康复了。1861年,诗人走完了其充满不幸和奇迹的一生。除了著名的情诗集外,诗人还有一些儿童诗和抒情诗较为出名。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勃朗宁夫人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中的一首。这部十四行诗集共有44首,抒发了诗人在和爱人的恋爱过程中的感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于诗人恋爱的早期。其时诗人渴望独立坚强的爱情,同时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又对爱情心怀犹疑。
诗人的心是沉重的,带着深深的忧郁,带着沉重的担心。因为她的心中堆着厚厚的哀愁。这重重的哀愁积聚在诗人的心头,如死灰一样灰暗,没有生气。诗人捧着自己的心如同厄雷特拉在捧着一只尸灰瓮。诗人望向自己的情人。那眼神中含着怎样的深情和怎样的热切呀!诗人愿意将自己的心抛给爱人,将心底的死灰全部地倒在爱人的脚下,任由爱人踩踏。然而,这样的死灰中竟冒出一点火星,那一点火星只要有一丝清风的吹拂就足以让死灰复燃。这死寂的灰中还有生命的呼喊,还有爱情的气息。诗人不在乎爱人将这一点火星踩熄,不在乎爱人将这爱的气息关闭。诗人愿意自己来承担爱的痛苦。诗人不愿意要依附对方和作为累赘的爱情;如果是那样的爱情,她宁愿舍弃,然后独自承担失恋的痛苦。
然而,爱人是坚定的,愿意守在诗人的身旁,愿意给诗人的心带来生机。爱人愿意做一阵清风,哪怕这清风吹起的是一场大火,哪怕这样的大火会烧坏自己的金发。诗人的爱情,那心中一直压抑的热烈情感,那死灰下面隐藏的一点火红因此更加奔放和大胆,似乎瞬间就有燎原之势。在诗的结尾,诗人用俏皮的话语将心中假装的焦急和愤怒,心中潜藏的幸福和笑意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诗歌受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的心灵在诗中倾诉;每一个意象和动作都指向诗人的心灵,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意识。比喻和用典都巧妙异常,将心中的微妙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结尾,具有诗人所独具的风趣和戏剧性的对白,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心灵中潜藏的乐观情绪,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敏锐情感和诗歌表现手法。诗歌也使用了重复的手法来加强情感色彩。
诗人的这些十四行诗是她的爱情的真实记录。诗人以其纯洁真挚的感情让她的爱情得到了高度升华,同样,那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29节 横越大海
夕阳西下,金星高照,
好一声清脆的召唤!
但愿海浪不呜呜咽咽,
我将越大海而远行;
流动的海水仿佛睡了,
再没有涛声和浪花,
海水从无底的深渊涌来,
却又转回了老家。
黄昏的光芒,晚祷的钟声,
随后是一片漆黑!
但愿没有道别的悲哀,
在我上船的时刻;
虽说洪水会把我带走,
远离时空的范围,
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当我横越了大海。
作者简介
丁尼生(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诗才,15岁时就与两个哥哥共同发表了《兄弟诗集》。1828年进剑桥大学读书,一改内向寡言的性格,加入诗歌俱乐部,积极参加诗歌活动。1829年,诗人的短诗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然而,诗人的人生并没因此而一帆风顺。1931年,诗人因父亲去世放弃了剑桥的学业。1832年,诗人的《诗集》出版,遭到了评论界的极尽挖苦和攻击,使得诗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未踏足诗坛半步。1833年,已与诗人的姐姐订婚的挚友又突患绝症,离开了人世。诗人不堪悲痛,只以写诗来慰藉自己的灵魂。1950年,诗人出版了花费17年时间写成的《悼念集》,轰动了整个诗坛;同年,诗人和相恋15年之久的恋人结婚,可谓双喜临门。随后,荣誉也纷至沓来,诗人被人们众口一词封上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晚年的诗人过着安闲的生活,还在上议院获得了一个席位——那是一个离诗歌,特别是伟大的诗歌作品很远的地方。所以,晚年的诗人尽管笔耕不辍,但收效甚微。
名作赏析
这首诗出自诗人的诗集《悼念集》,为诗人的名诗之一。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逝去挚友的怀念和那种怀念的痛苦。诗人在沉痛的怀念中,意欲乘船横越大海,去寻找挚友。但诗人又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超越了平常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写出了对人类心灵的思考。
诗人静立海岸,面对大海。尽管在海的深处有呜呜咽咽的悲吟,大海的表情却是一片寂静。诗人昂起头,看到了灿烂的夕阳,“金星高照”。诗人仿佛听到了一声召唤,“清脆的召唤”。
诗人要远行了。就在这个时刻,诗人将远行的时刻,诗人看到了“黄昏的光芒”,听到了“晚祷的钟声”。那略带暗淡色彩的夕阳,衬着那教堂的钟声,幽幽邈邈的。是天堂的胜景,还是人间美妙的风光?黑夜即将来临,容不得诗人思索,诗人只能藏起曾经的悲哀,在悲哀的回忆中上船。在沉痛的回忆中,诗人的心如同那海水一样:尽管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有着涵盖宇宙的梦想,但是为了失去的友人或者前辈的安息,为了平静美好的未来,诗人宁愿承受一切悲哀和痛苦;诗人沉默而冷静地站着,思索着即将到来的远行。
海水在“无底的深渊”中涌来涌去,但它们可以转回老家。诗人呢?可能面对的是洪水,无情卷走一切的洪水;可能诗人的前面不再有时空,一片混沌。但是诗人是满怀豪情的,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在诗的结尾,诗人说道:“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诗的风格是沉郁的。带着那种心灵的重负,诗人借助独特的韵律、恰当的比喻和象征,完美地唱出了心灵的忧伤和对挚友的深深怀念。从那比喻、象征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英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即对大自然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贴切表现主观心灵的象征物。同时,诗中那独特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