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沦陷期的挣扎和奋斗

    1940到1941年这一年入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光,是周汝昌一生中少有的情志勃发、心情单纯快乐的日子。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瓦胡岛南部的海军基地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办的,美日交恶,占领北平的日本人很快解散封闭了燕大。周汝昌上学才一年,又失学回到了咸水沽。    
    而此时的周汝昌,已经不再是无牵无挂的青年,不仅“为人夫”,而且“为人父”了。1941年5月7日( 阴历四月十二 ),周汝昌、毛淑仁夫妇的长子喜临出生于人世。虽然是天下动荡,对周家来说,喜得麟儿总是一件可庆贺的事。周幼章很疼爱这个孙子,他毕竟是幼子的第一脉血胤,给孩子起名“喜临”,那情态也可见一斑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患病,也就是感冒发烧一类,但后来转为脑膜炎,找医诊治,结果吃多了凉药,造成了聋哑。而且医生和家人一开始并没有发觉,到孩子逐渐长大,才发现了这个让人痛心的事实。1943年1月3日,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这次是个女孩,取名月苓。    
    周汝昌已经有了“家庭负担”,他失学后不能再坐在家中白吃白喝,必须找工作糊口养家。天津和北平都成了被日军占领的沦陷区,从1942年到1945年,周汝昌先后做过咸水沽小学的教员、同立木号的司账员、为中学当编外教员给人补授功课等临时性职业。    
    身在沦陷区,心情是郁闷的,也未尝没有上战场杀敌报国的青年人的雄心。但是,周汝昌已经不是单身,赡养妻儿老小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赴大后方参加抗战,或者投奔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参加革命”也是有各种机缘的,但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诸如地域、家庭、朋友、社会交往等偶然因素的制约。    
    但一个爱国心不泯的青年,在沦陷区苦熬岁月,那是异常痛苦的。周汝昌不愿意报考敌伪办的大学,宁愿谋点小事情糊口,也有作“护身符”、“隐身草”的作用,因为那时敌伪的“新民会”总在搜寻那些不在校的青年学生,强拉去为他们服务——也就是当“汉奸”了。有一段时间,为了逃避敌人搜寻,周汝昌曾躲进暗室,不敢出门,那当然也十分憋屈难受。那时,周幼章也很关心抗战的形势发展,给周汝昌订了报纸,希望知道一些情况。可是报纸都是敌人办的,宣传“大东亚共荣圈”,提到英国、美国,都是辱骂的语言,连“英”、“美”二字前面,都要加上“犬”字偏旁,比为野兽。从这样的报纸上,当然不可能了解实情。周幼章抱怨儿子,看了报纸,一点也不给人说。    
    其实周汝昌实在是没法说。后来周汝昌想法弄了一个“耳机子无线电”——收音机,深更半夜秘密收听大后方的广播,从敌伪的立场说,就是“收听敌台”了。当周汝昌第一次收听到千万里之外的中国政府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听到岳飞《 满江红 》乐曲的广播,那低沉、庄严而又雄壮的旋律和唱腔,不禁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了已去大后方的老同学容鼎昌为黄宗英创作的剧本写的序言,更是热泪盈眶,对他们又羡慕又怀念。这个时期,周汝昌写了不少表达亡国苦痛和爱国激情的诗词。下面引录两首:    
    次和羡季先生杂感诗二首    
    一    
    心焰难随意气寒,泪澜不逐墨花干。    
    当前有句非新得,到此无人是故欢。    
    一带重云山外结,十年流水镜中看。    
    依然霜月栏杆下,深抱朱弦未忍弹。    
    二    
    身世幽燕近市城,江乡诗思久曾听。    
    山川风物非无异,节序门闾定有情。    
    北地那堪庾信住,中原仍诵岳飞名。    
       来朝依旧尘沙里,浪向宵分说改更①。    
    这位“羡季先生”是谁呢?就是别号“苦水词人”的北平名教授顾随。周汝昌这时和他开始了鱼雁传书的学术因缘。顾随字羡季,生于1897年,比周汝昌年长二十一岁,是个才子型的学者,对诗、词、曲无不擅长,尤以词曲声誉甚隆。他在燕京大学开设“词选”课,还在好几个学校兼课,那时的不少教授儿女多,家口拖累沉重,谋生也并不轻松。“苦水”是“顾随”的谐音,因为燕京大学的文件都是中英文并列,顾随的英文姓名写成Ku Sui( 当时的拼音法与现在有所区别,按现在汉语拼音,是Gu Sui ),流传成“苦水”了。大概顾随自己也喜欢这种音讹,因为这颇能表现出一点人生的甘苦况味,他又号“倦驼”,可见其对人生艰难的寄托寓意了。    
    周汝昌躲在家里自修,心情苦闷而求知欲强,就冒昧地给顾随写信,很快得到顾随的热情答复,两人从此鸿来雁往,作诗唱和,讨论学术,相契日深。    
    他们在诗词中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不敢表达得太直露,就用燕园作祖国的代名词。顾随的诗词中总是提到“燕园罢讲”,或“郊西罢讲”,有一首小词抒写黍离之感,其后半阕说:“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嫌他新月似眉弯!”用“东家”比喻东邻日本的侵略,言微旨远,让周汝昌激赏不已。周汝昌青年意气,自然也写了不少,有一首怀念燕园的古体歌行,想象一位燕大的老工友向自己诉说被迫封校后的凄惨悲凉,蓬蒿狂长,狐狸兔子出没,用以暗指那些占领校园的日军和汉奸“学者”。周作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任日伪北京大学教授和日伪华北教育督办的职务。这个时期的唱酬作品,周汝昌曾手抄为一册《 沦陷集 》,此后的《 燕园集 》则在“文革”中毁掉了。    
    也有学术商酌与互相激励,其中同样饱含着不肯吃侵略者的“周黍”而宁愿在钻研民族学术文化中求得寄托的情怀襟抱。周汝昌当日在家中撰写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词作笺注稿,顾随题写了五首绝句予以勉励,其中两首是:    
    一    
    北风卷地扑高枝,岌岌吾庐尚可支。    
    我有一言君信否:谋生最好是吟诗。    
    二    
    抱得朱弦未忍弹,一天霜月满栏杆。    
    怜君独向寒窗底,却注虫鱼到夜阑。    
    周汝昌与顾随的交往,一直延续到顾随于1960年初谢世。顾随给友人的信中曾说:“有周玉言者( 天津人 ),燕大外文系毕业( 毕业论文,是英译陆机文赋 ),于中文亦极有根柢,诗词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的学生。”而周汝昌也深情回忆顾随的丰采:“顾先生上讲堂之后,全副精神,全部感情……就是一个大艺术家,具有那样的魅力。先生的讲授,能使聆者凝神动容,屏息忘世。老师之声音笑貌而忽悲忽喜,忽思忽悟,难以言语状其出神入化之奇趣与高致。”    
    1945年10月12日,第三个孩子丽苓出生,这次又是个女孩。添人进口,固然是喜事,但压在周汝昌肩膀上的人生重担也更沉了。这年冬天,周汝昌考取了“津海关暂用外勤助理员”,在天津海关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天津海关的职业,并不是日本人的伪职,而是日本已经宣布投降、抗战已经胜利后的事情。
    那时经过了一段兵荒马乱的混乱岁月,散军杂牌的侵扰惊吓,沉闷已久的海河上空,老百姓忽然听到了轰隆轰隆的响声,然后就看见了一小队飞机自海塘、大沽方向朝天津飞来,再由天津飞向海口。后来才知道那是“盟军”( 美军 )已经抵达天津,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前来接管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城市,原来驻扎的一排日军也从周汝昌家乡附近的军营里悄悄消失了。    
    抗战胜利后的“津海关”张贴出广告,代一个名叫“敌伪物资接收管理局”的机关招考工作人员。在亲友的怂恿下,周汝昌参加了录用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用。第一名叫商文藻,是敌伪海关原职员刚被裁退的,他有工作经验,拔了头筹。    
    对于当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周汝昌在八十六岁的耄耋之年,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周汝昌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周汝昌回答说,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有几件,而最早的一件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上街游行庆祝,那真是发自心底的激动、狂喜、幸福、兴奋!其他几件高兴事则是1947年发现敦敏《 懋斋诗钞 》、1953年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