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汝昌这几本讲论《 红楼梦 》“思想”和“艺术”的书,与那种不作基础考证,而以一百二十回为“整体”观念“就小说谈小说”,泛论所谓“主题鲜明”、“形象生动”之类的“文艺评论”大异其趣。这不仅为红学考证与文学批评的辩证关系以及红学之为“学”提供了雄辩的实证,也揭示出那种说周汝昌仅仅是“考证派”的论调是多么荒谬。同时,“进入文本”作文学评论,更重要的是评论者要有才情,或者说有“文学细胞”,而这正是许多泛谈者们所欠缺的。文艺素质有缺陷的人居然总是揶揄出口成章的“才人”周汝昌“脱离文学文本”,实在是一件让人齿冷的悖论怪事。笔者为《 红楼艺术 》的新印本作序,以一首诗作结,或可供人玩索:“机锋涵咏较才情,难道天刑八股评。一脉沁芳凭解味,推敲月下可通灵?”    
    90年代红学界有几次影响较大的争论,而几乎每一次争论中,周汝昌都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遭遇到许多褒贬批评。    
    一次是1992年北京市通县张家湾发现了一块所谓“墓石”,石头正中有“曹公讳霑墓”、下角有“壬午”字样,据说是1968年冬平整土地时出土,被张家湾村民李景柱带回家中。由于“壬午”的明确标识,原来主张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年的“壬午说”的支持者就都说这块墓石是“真”,而主张“癸未说”者则说是假。红学界内外的不少人士也纷纷发表意见,说“真”说“假”,阵线分明。就红学界而言,主张“真”的代表是刘世德和冯其庸( 冯原来赞成癸未说,从此改信壬午说 ),主张“伪”的代表是周汝昌和蔡义江① 。当年北京的文物鉴定部门也由于某种原因而不予公开表态,而只说“不能确定”一类模棱两可之词。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笔者认为,从这块石头本身及其发现过程的种种迹象看,疑点甚多,因此无论曹雪芹的卒年是壬午、癸未或者甲申,这块所谓“墓石”是应该排除出局的。
   有一位业余研究《 红楼梦 》的人王国华( 1952年生 ),编写了一本《 太极〈 红楼梦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王国华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如说曹雪芹写《 红楼梦 》具有前后盛衰对称的大结构;也有荒谬的一面,说《 红楼梦 》的文本中还潜藏着一部“太极”结构的书。王国华向周汝昌陈述“对称结构”,这与周汝昌对《 红楼梦 》的观感相近,王国华多年来坎坷的遭遇经历也易引起同情,周汝昌因此答应了王国华的请求,在并没有阅读其全稿的情况下为其书写了一篇鼓励性的序。由于《 太极〈 红楼梦 〉》荒谬的那一面以及红学界内外的许多复杂因素,结果引起一些人的广泛抨击,周汝昌也被当作一个“靶子”,受到冷嘲热讽,批判与“声讨”。这件事,号称“《 红楼梦 》补白大王”的《 南京日报 》记者严中( 1934年生 )在《 红学界的两“国”之战——关于“太极红楼梦”的论争纪实 》( 严中《 红楼续话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11月出版 )一文中,对这场争论中最主要的一些风波有客观的记载评论,下面引录其中段落:    
    段献民关于王国华研《 红 》的报道中有许多涉及到周汝昌先生,为此我曾写信约请他通过《 南京日报 》谈谈自己的看法。(1994年——引者)4月22日他寄来了稿件,现已刊6月16日《 南京日报 》“雨花石”上,题为《 关于王国华和他的“太极红楼梦”的答问 》。    
    ……    
    从周汝昌先生的上述文字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他所支持的是王国华的“《 红楼梦 》结构说”,是王国华的研究方向与努力精神,而不是诸如“太极红楼梦”之类的花拳绣腿,然而恰恰是这“花拳绣腿”授人以柄,作为无端攻击周汝昌先生的口实。    
    后来又有人把王国华的《 太极〈 红楼梦 〉》和“探佚学”拉扯到一起,笔者在一篇文章中予以回应说:    
    至于王国华先生的《 太极〈 红楼梦 〉》,我坦白的看法是王先生对《 红楼梦 》原著的“大对称”结构有一种会心和直感,但其学力不足以使其思考和论述臻于完善,因而有许多可落话柄的缺失和偏漏。我们既不必因为其学力的不足就完全否定他的某些合理见解,也不必把其缺失和偏漏与探佚学拉扯到一起,更不必把王国华与周汝昌画等号。(《 关于“红学探佚学与结构论”的对话 》,收入《 箫剑集 》)    
    从90年代初以来,欧阳健① 就不断发表文章,表达一种观点:传世的几种脂批本《 石头记 》抄本是民国后的书商伪造的,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 》都是曹雪芹所作。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书,1994年5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 红楼新辨 》,1996年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红学辨伪论 》,1999年12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欧阳健与曲沐、吴国柱合著的《 红学百年风云录 》,2003年10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欧阳健著《 还原脂砚斋 》,使这种观点有了几本著作依托。    
    这种“脂批本伪造论”、“程前脂后说”的根本问题是脱离小说文本的审美实际,缺乏基本的审美素质,将“考证”与“义理”、“辞章”完全割裂开来,表面上似乎是从“文本”出发( 所谓“避讳字” ),其实严重地脱离《 红楼梦 》文本的文学实际,对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巨大的思想和艺术差异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周汝昌当然不可能同意这种观点,区别脂批本与程高本,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本质差异,乃是他毕生红学研究最根本的立场,怎么会接受这样荒唐的说法呢?不过,在这场辩论中,虽然周汝昌的红学体系是“脂批本伪造论”、“程前脂后说”实际上想要颠覆的最主要对象,周汝昌是被针对的最主要的论敌之一,周汝昌本人却并没有成为论战的漩涡中心,而是武汉的张国光① 和以《〈 红楼梦 〉学刊 》为阵地的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一些人成为欧阳健的主要对立面。其中尤以蔡义江两篇反驳欧阳健的文章最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张国光又正是与王国华论争并“声讨”周汝昌的重要角色,所谓“两国”之一。而王国华因在北京北普陀筹建“曹雪芹祠庙”请周汝昌撰写匾额记赋等而涉及名利之争,又和京城红学界的某些人发生冲突。总之,这些争论颇有一点“混战”的味道。周汝昌由于其资历和学术成就的影响,虽然没有成为争论的“风暴中心”,但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而引人瞩目。    
    有关曹雪芹“祖籍”的争论是90年代另一大热点。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其大体情况是周汝昌《〈 红楼梦 〉新证 》中详加论证的“丰润说”在80年代以前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后来以冯其庸、刘世德为代表的“辽阳说”崛起,与“丰润说”形成对垒之势。由于冯其庸后来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长和红楼梦研究所的所长,而刘世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90年代以降明清小说研究方面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张书才( 1938年生 )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员,俱是“名公巨卿”,所以争论就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有了学术之外的因素。    
    这场争论中,90年代以后的“标志”性事件有:    
    1993年6月6日《 光明日报 》发表《 丰润发现曹氏重要墓志铭和墓碑 》的报道以后,《 中国文物报 》、《 文汇报 》、《 中国青年报 》都发表了报道,说:史学家杨向奎② 认为,曹雪芹即丰润曹鼎望之嫡孙,曹鋡之子,自幼寄养在辽东曹寅家,曹雪芹便在曹寅家长大。1994年1月8日,《 文艺报 》发表了王家惠的《 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鈖之子 》和刘润为的《 曹渊:〈 红楼 〉的原始作者 》。1994年3月9日,《 中国文化报 》发表杨向奎《 关于〈 红楼梦 〉作者研究的新发展 》,肯定王家惠和刘润为的文章。这就是所谓“新丰润说”,其中心论点是:曹渊是《 红楼梦 》的原始作者,即小说中的情僧、石兄,曹雪芹不过是《 红楼梦 》的披阅增删者,曹雪芹也是出于丰润曹。    
    周汝昌并不完全赞同“新丰润说”的观点,更不同意剥夺曹雪芹对《 红楼梦 》的著作权,但认为河北丰润确是曹家历史发展演变迁徙过程中的一处重要地点,具体说即曹家出于宋代济阳王( 谥武惠 )曹彬之后。因此周汝昌也发表文章对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